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前言:在中國的河西走廊,曾閃耀著一顆瑰寶。它自南北朝伊始,至唐代恢弘,到元代衰亡,它用美輪美奐的壁畫,浩瀚無邊的經書見證了中華上千年的榮辱。

它就是敦煌莫高窟。然而,時光飛逝,到了內憂外患的晚清,這塊世界瑰寶竟落到一個落魄潦倒的道士手中。他,叫做王圓籙,一個即將“改變“中國的男人。

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王圓籙

因緣際會,當他在清理石窟沙積石時,意外發現石窟藏經洞裡有大量經書卷軸,神佛法器。但一開始,他並沒有覺得如獲至寶。畢竟他所信奉的是“太上老君”,出土的文物薈萃既看不懂,也沒興趣。

由於陸上絲綢之路早已沒落,地處內陸的敦煌早已失去昔日繁華富裕,取而代之的是貧窮愚昧。所以王道士的生財之道,便是大肆兜售洞窟中的經書法器,全部用來支持他對道教的日常開銷。

雖然當時信息傳播非常緩慢,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久而久之,這個消息傳到了一個英國人的耳朵裡。斯坦因,一個蜚聲中外的英國漢學家。

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一百多年前的莫高窟

公元1907年,他從印度不辭辛苦,萬里迢迢而來。經過多方打聽中介與等待,他終於見到這位發現本世紀最偉大寶藏的人。他驚奇的發現,只是一位樸實且虔誠的中國道士。

然而,更讓斯坦因驚訝的是,藏著無數珍寶的洞窟只有一張臨時搭起來的木門,上面橫著一個陳舊的鎖頭。而鑰匙,自然正掛在王道士的腰間。

王道士雖然不懂佛法,但對道教頗為熱衷。在掌管石窟的這段時間,王圓籙用積攢的香油錢,想把此處建成一個道家廟宇,吸引更多的香客。

斯坦因知道後,覺得有機可乘,向王圓籙表示自己也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並且長年傾心研究中華文化。

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藏經洞

所以,他提議倒不如各取所需,將洞窟中的一些經書販賣於他。而作為回報,斯坦因表示願意出資200兩銀子作為“香油錢”,幫助道長整修更大更好的廟宇。

這一下,完全打動了王圓籙。畢竟,自己不是佛門中人,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於佛於道,都是莫大的“功德無量”。

他是這麼想的,更是這麼做的。於是,斯坦因兩次拜訪莫高窟,除了潛心在這裡研究之外,共帶走四百多捆最有價值的經卷,都是以最廉價的“香油錢”購得。

開了先河之後,其他外國探險家也接踵而至,都以同樣的方式向王道長出資購買。

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被運走的經書

此時,經卷多數已被清政府學部收走,移送至京師大學堂。然而,在運輸途中,負責看押的官兵們不是想著如何確保國寶不丟,而是千方百計地想佔為己有。

於是,經書走一路,丟一路,許多書卷被盜。送到北京時,原本三萬多卷的經書卷軸,只剩下9897件封存,其他皆散落在民間。

王圓籙得知此事後,非常痛心疾首。在發現之初,他屢屢上報朝廷,甚至遠走藩臺,卻得到大人一句:“經書中的字,還沒我寫得好”的回應;知縣也曾來勘察,但最終也撇下一句:宜當保存。臨走時,他還順走兩冊經書,便再也沒了下文。

基於種種失望,讓他最後他決心將自己私藏最精華的部分,轉賣給那些慕名而來的“探險家”們,其中還包括兩個日本人。

讓一個道士守護千年文明,犯下的罪過也由他揹負,這樣真的合適嗎

第一批被搬出來的經書

中國史無前例的文化浩劫,就這樣悲劇的發生了。如今,這些被廉價專賣出去的國寶,大多完好無損的呈放在世界各地知名博物館中,不知這算是幸還是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