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范樂春:悲壯的勞燕分飛

「紅色故事」範樂春:悲壯的勞燕分飛

  妻子留守仍戰鬥

曾任福建永定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福建省蘇土地部長的範樂春,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林伯渠的妻子。紅軍長征前十幾天,範樂春生下一個男孩正在坐月子。顯然,一個“月婆子”是不宜隨軍征戰的。

  那幾天,範樂春的心情特別難受,很想把小孩託付給別人隨部隊出發,可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託付對象。林伯渠雖然也很難過,還得一次次地安慰妻子:“我們都是黨的兒女,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不要太難過了,相信總有一天能夠重逢。”妻子明白那是丈夫對自己的安慰,夫妻間的分離將是無可挽回的事實。想到這些年來與林伯渠的恩愛之情,現在一旦互相離別,範樂春心裡委實割捨不下。然而,這個意志堅強的中年女性,投身革命鬥爭已有八年之久,歷經了許多的風雨,懂得在人生和革命過程中,存在著一道道需要勇敢跨越的坎坷,必須面對現實,正視困難。想到這些,她對丈夫說道:“你儘管放心,我一定會照顧好自己和孩子。這次突圍征戰的路途艱險長遠,千萬要保重,等著勝利後相逢!”範樂春壓根兒沒有想到,這次分離竟是夫妻間的永別。

  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十餘天,範樂春將尚未滿月的孩子帶回永定金砂鄉的老家古木督村,委託給堂兄嫂範美容、郭發仔夫婦撫養。接著來到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長汀縣四都,參與閩西遊擊戰爭的領導。到了四都後,省委決定範樂春隨中央分局委員張鼎丞去杭、永、巖三縣指導地方工作。張鼎丞從省軍區軍械所要了十幾支步槍和一些子彈,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遊擊小隊,離開四都趕往上杭。

  在臨時編成的游擊隊當中,範樂春是唯一的女性。雖然她的職務曾經是省蘇維埃政府的土地部長、中央政府優待紅軍家屬局局長,但她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的游擊隊員,主動地擔負一些不屬於她的工作:每到一地,去向群眾瞭解行軍路線或找嚮導;發動村裡的婦女連夜給戰士們打草鞋、縫製綁帶和腰巾;有針對性地找一些幹部和戰士交談做思想工作,穩定他們的情緒。游擊隊進入永定月流村後,與紅八團、紅九團會合在一起,黨內建立閩西軍政委員會,選舉張鼎丞為主席,鄧子恢為副主席,範樂春與方方、羅忠毅、吳勝等13人為委員。

  同年9月,閩西軍政委員會轉移到永定金砂的古木督山區。這裡是範樂春的老家,可以說是人熟地熟,因而許多工作確實夠得上這位婦女部長忙碌了。她帶著群眾和戰士們在山裡搭起一座座寮棚安頓下來,還為游擊隊籌集後勤供應。群眾見範樂春回來打游擊了,都很高興,只要一號召,群眾群起響應,幫助紅軍游擊隊解決困難。範樂春不顧個人的安危,來到赤寨、光坑、芹菜洋等一帶鄉村,做發動群眾的工作,與群眾一起研究對付敵軍搜剿的策略,還有如何打破敵軍“計口購鹽、購糧”的封鎖政策。

  在三年多閩西遊擊戰爭的歲月中,為了使隊伍得到保存和發展,範樂春發揮著地熟人熟的特殊作用,發動群眾千方百計地幫助紅軍對付敵人。據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當年紅軍支隊司令黃火星迴憶,“在閩西的三年游擊戰爭中,只要遇到困難,找範樂春都能想辦法解決。她不僅是善於發動群眾的婦女部長,還是紅軍游擊隊的供給部長。”

  1938年3月,閩西的紅軍游擊隊被編為新四軍二支隊開赴抗日前線後,因積勞成疾、患病體弱的範樂春留在閩西擔任中共南潮梅特委婦女部長。1941年5月,這位帶病工作了幾年的閩西女傑,懷著再也不能見到林伯渠的莫大遺憾,病逝在永定西溪赤寨山,終年39歲。


紅軍媽媽別親兒

「红色故事」范乐春:悲壮的劳燕分飞

  1934年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在中央蘇區瑞金至會昌的馬路上,女紅軍範樂春騎著一匹快馬迎著夕陽向會昌疾馳。她胸前和後背的兜裡各裹著一個未滿月的男嬰,背上較大的,是她自己的孩子,胸前較小的,是閩西老鄉、時任中央政府財政部部長鄧子恢與夫人黃秀香剛出生3天的孩子。由於中央紅軍即將出髮長徵,為了革命的事業,兩對革命夫婦毅然將親骨肉託交範樂春在會昌的堂兄嫂範美宏、郭發仔夫婦撫養。

  在茫茫夜色中,範樂春來到會昌城徑直找到堂兄嫂居住的地方———文家塘福建會館(天后宮)側邊的一破日屋子。範樂春將來意說明後,小心翼翼地把胸前、背上兜裡的嬰兒解下來,託交給堂兄嫂。範美宏夫婦本來生活拮据,還有一個女兒,面對範樂春託交的兩個男嬰,夫婦倆顧不得多想並一諾千金:“放心吧,有我就有紅軍的兒。”範樂春滿噙著淚水與熟睡中的男嬰一一吻別。她交代完後,立馬返回瑞金,誰知這一別竟是永久的骨肉分離(黃秀香在長征突圍時犧牲,範樂春留在蘇區打游擊患肺病去世)。

  為了養育紅軍的後代,範美宏夫婦節衣縮食,硬是省出幾塊錢請了個奶媽來餵養兩個孩子。不久,實在擠不出錢請奶媽,孩子沒有奶吃,整天哭聲不斷,急得夫婦倆一籌莫展。此時,恰巧鄰居家來了一位莊埠鄉的年輕農婦,她看到這兩個男嬰餓得可憐,主動表示願意幫助餵養一個。為了不讓孩子餓死,範美宏夫婦只得忍痛將早出生十來天、身體較壯實的男嬰(範樂春之子)送給這位農婦撫養。不久這位農婦因丈夫病故,生活失去依靠。幾經輾轉,小孩最後被洛口圩邊的農民賴兆枝、李滿姑夫婦收養,取名賴亞平。4歲時,小亞平不幸患了小兒麻痺症,左腳不能走路,落下終身殘疾。9歲時,小亞平由養父背到本村一傢俬塾裡讀書。到12歲時,賴兆枝夫婦讓亞平拜裁縫師傅鍾宗賓學手藝。範美宏夫婦撫養的是鄧子恢之子,取名範宜德,當時臍帶尚未脫落。為了孩子,夫婦倆吃盡了苦頭,範美宏靠打零工補貼家用,郭發仔靠賣粉皮的小生意餬口。當小宜德長到10歲時,範美宏又不幸去世。從此,郭發仔生活更加艱難。郭發仔硬是擠出錢讓宜德上了明山小學讀書。

  1949年8月會昌解放,時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代主席鄧子恢,給贛南軍政委員會主任、第四十八軍政委陳仁麒去電,請他派人前往會昌,尋找自己和林伯渠同志長征前寄養在會昌的兒子。陳仁麒馬上委託駐贛南部隊的左風同志前去尋找,在會昌人民政府的協助下,很快找到了離散15年的兩個親骨肉。郭發仔、李滿姑這兩位紅軍兒子的“媽媽”,依依不捨送別了含辛茹苦撫育了15年的兒子。賴亞平、範宜德回到北京父母身邊後,分別更名為林蘇生、鄧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