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的輓歌

實體書店的輓歌

以前在復旦讀書的時候,逛書店是我的一個愛好,也是我為數不多的鍛鍊方式之一。我不知道我讀書的時候,是不是復旦周圍書店最興盛的時代,反正當時復旦周圍大大小小養活了二十多家書店。我每天晚飯過後,都會花一兩個小時出去隨便逛幾家,大約一週左右,把復旦周圍的書店逛一遍。即是一種休息,也全當是一種鍛鍊身體了。

實體書店的輓歌

像這樣的閒逛,偶爾看到不錯的了,就買上一兩本。但不會買很多,原因很簡單,如果買多的話,拎著太沉了,勒手!真的覺著什麼大部頭的書不錯了,要麼回去騎車,要麼明天再來。

逛書店的樂趣就在於閒逛,沒有目的,東翻翻,西看看。很多書和我的專業實在不沾邊的書,或者實在是太貴的書,我是不會買的,隨便翻翻,也就知道其中寫了些什麼。逛書店,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書店這個窗口,也可以瞭解到許多學術的動態。在歷史上,有很多著名學者都是在書店裡自學成才的。比如,東漢的時候著名學者王充,家境貧寒。他也曾來到洛陽的太學學習,由於家貧買不起書,經常到洛陽的書店裡,“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有人或許會說,你到書店裡看書,人家老闆難道不煩啊?人家也要生活,都去看而不買的話,人家怎麼辦呢?要是有這樣的想法,肯定不能去經營書店,開書店的人首先必須是愛書的人,凡是愛書的人最喜歡人們看書。而且,我們也不是和王充那樣只看不買,三年讀博期間平均每年買書八百本左右。我還不算是買書多的人,有些朋友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實體書店的輓歌

博士畢業以後,來到洛陽。今日的洛陽已經不復昔日帝都的榮耀了。我們學校周圍只有兩三家書店,也只是賣一些考試用書,學術書籍難得一見。後來經友人告知,才找到洛陽僅有的學術書店。學術書籍雖然有一些,但是不僅不全,而且不新。還有一點必須要說的,就是貴!復旦周圍的書店由於存在激烈的競爭,往往會有很低的折扣。但是,來到洛陽以後,八五折買書還竟然要辦卡,辦卡還有不低的門檻!

鄭州作為省會,書店畢竟稍微多一點,我每次回鄭州的時候都會出去逛書店,然後再大包小包的往洛陽帶。後來,兒子上學以後,回鄭州的次數也少了,買書就更困難了。

當時已經有了網購,但是我對於網購一直不太熱心。曾經去銀行開了個卡,想著辦個支付寶,後來也不知怎麼,沒有操作成功,也就不了了之了。後來偶爾聽同事說起網絡書店,噹噹、卓越、蔚藍、京東等,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也去看看。逛了幾次以後,就停不下來了。經常是坐在電腦前一陣狂點,然後盼望著快遞員的電話。時間久了,和快遞員都已經很熟悉了。

實體書店的輓歌

自從網絡購書以後,我就很少進書店了。後來,偶然的機會到上海出差,當然少不了到復旦周圍去懷舊。讓我震驚的是,很多書店都已經不復存在了!慶雲書店、左岸書店等等,我們經常逛的書店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還好,鹿鳴書店還在,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兒當年逛書店的感覺。

於是就在朋友圈裡發了一通感慨。結果我的同學打趣道,那是因為你離開了復旦,那些書店才倒閉了的。其實不是我離開了復旦,而是更多的像我一樣的人離開了書店。人們也不是不買書,而是都坐在電腦前買書了。自從網絡購書以來,我已經記不起最近一次進書店是什麼時候了。

實體書店的輓歌

當初報考復旦面試的時候,業師朱維錚先生曾經問我讀過什麼書,我說了一些。朱先生顯然對我讀書不廣而不滿,又問了幾本書,我都沒有讀過。當時,我說道,我們身處內地,得書不易,所以讀書不廣。這也是我之所以要報考復旦的一個重要原因。顯然,我的回答使得朱先生原諒了我的不學。

曾幾何時,以為來到洛陽以後,恐怕會遠離學術的前沿,被邊緣化。但是這種擔憂,如今被網絡書店消除了。尤其是我們秦漢史,基礎材料非常集中,我不用到處去查史料。對於我而言,所謂的科研,就是在家裡看書。有了網絡書店,也使得我感覺到學問做不出來,少了一個重要的藉口。

網絡書店的存在,讓愛書人士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打開網絡,總是習慣性地看看最近有什麼新書,有沒有促銷活動,經常為管不住自己的錢包而產生一種剁手的衝動。自從網絡購書以來,每年都會買上四百多本書。眼看著書房裡,已經是書滿為患了!

實體書店的輓歌

如今買書容易了,但是讀書卻變得困難了。雖然平時每週不過一兩有課,其他的時間裡也難得能安靜地讀會兒書,經常是書買了以後隨便瀏覽一下前言、後記,也就被束之高閣了。看著逐漸落滿灰塵的新書,一種深深的負罪感油然而生。內心深處,經常下意識地懷念過去輕鬆逛書店,自由讀書的日子!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