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港城:雲煙往事 板浦印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明代海州總圖,板浦場瀕臨大海,位於海州城的東南方,且與東海城隔海相望)

何為“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新浦、大浦、板浦……,此類地名,在港城比比皆是。對於板浦,人們耳熟能詳,似乎都能說出個一二來。如果深究板浦印象,聯想起的皆與“吃”有關,汪恕有滴醋、涼粉、香腸、小脆餅、大刀面、豆單等等。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汪恕有滴醋,純糧製作,港城人的最愛,省級非遺項目)

“穿海州,吃板浦”,美食之鄉讓人唇齒留香。但港城人如果對於板浦的記憶僅僅停留於美食,恐怕會讓先賢寒心,後人恥笑。讓板浦人引以為傲的,不僅僅是李汝珍與《鏡花緣》,更有眾多文人逸士的傳奇故事,三天三夜說不盡道不完。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李汝珍紀念館)

板浦何時興盛,因何發達?說來說去,都離不開一個“鹽”字。這座因鹽而生、因鹽而盛、因鹽而衰的“淮鹽都會”,西漢時期東海郡即在此派駐鹽官,明代洪武年間設置鹽課司大使衙門。清乾隆年間,隨著曬鹽技藝的成熟,淮北鹽場的作用益發重要,為了加強對淮鹽的管理,兩淮鹽運使司淮安分司遷至板浦,並更名為海州分司。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淮鹽曬制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清代雲臺二十四景,右上方為“鹽池匯寶”,現收藏於連雲港市博物館)

清代金陵人黃申瑾繪製“雲臺二十四景”,名列首位的“鹽池匯寶”,展現的即是板浦鹽場的瑰麗畫卷。與板浦相距40裡的海州,在石棚山東南有條塔山古道,修建於金代,曾是連接海州與板浦的要道,如今已隱於山林,少為人知。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中國四大名竹——雲臺山金鑲玉竹)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老宅前的抱鼓石——獅子戲球)

名動海內的板浦,引得眾多官宦、鹽商、名人匯聚於此,演繹出一幕幕傳奇。楊錫紱、崔應階、陶澍、阮元、林則徐、魏源、謝元淮、童濂等名吏能臣,或改革鹽政,或巡視海疆,或著書題刻,或遊歷山水,皆在板浦留下“足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魏源隨同兩江總督陶澍來淮北推動票鹽改革,曾任兩淮鹽運使海州分司通判)

隨著鹽業的繁榮興盛,鹽商們紛紛匯聚於此,繁衍生息。這些來自揚州的鹽商,大多祖籍安徽,帶來了繁華都市的風情與習俗。備受港城人推崇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海州五大宮調”,即為鹽商們日常賞玩、傳唱的小曲。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民居)

眾多文化名人或生於斯,或長於斯,熠熠生輝。生於板浦的凌廷堪,經學大師,“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桃李滿天下;曾師從凌廷堪的李汝珍,遷居板浦後與鄉土文人相唱和,為創作《鏡花緣》奠定基礎;人稱“東海二寶”的許喬林、許桂林兄弟,著作等身,為地方文化作出巨大貢獻;吳恆宣、吳振勃、“中正二喬”喬紹僑、喬紹傅等等,皆為當時名士。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李汝珍紀念館古井)

難能可貴是,板浦湧現出一批女詩人、女作家、女畫家,蕙質蘭心、氣質不凡,讓李汝珍讚歎不已。劉清韻、許勝、姚韻蘭、程藝香、許梅香、金若蘭、朱玫、徐玉如等文壇女將嶄露頭角,佳作連連,堪比《鏡花緣》中的百名才女。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汪家大院,是板浦保存較為完好的院落)

值得稱道的是,許喬林先生編撰的《嘉慶海州直隸州志》、《雲臺新志》、《淮北票鹽志略》、《海州文獻錄》、《朐海詩存》、《弇榆山房詩略》等眾多史籍資料,為港城人文研究和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翔實證據和強力支撐,功在千秋,港城人不應忘懷!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雲臺新志》,現收藏於連雲港市博物館一樓歷史文化展廳)

如今徘徊於板浦街頭,淮鹽印跡已消褪迨盡。可謂是“往昔不可追,物是已人非。板浦雲煙事,零落故紙堆。”曾經諸多傳奇秩事,唯餘街頭老人隻言片語,殊為可惜可嘆。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大寺巷古民居)

“講古講古,講到板浦”。如何挖掘千年古鎮內涵,保護好、開發好為數不多的故居、老街、舊宅等文化遺存,打造鏡花緣小鎮,重現板浦往昔輝煌,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板浦保留下來的古民居,為數不多,亟待保護、維修)

via 走遍港城

走遍港城:云烟往事 板浦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