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黨章學習輔導「雙百問」》之二

《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党章学习辅导“双百问”》之二

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黨章學習輔導“雙百問”之二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發佈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黨章學習輔導“雙百問”學習問答,供廣大黨員幹警學習。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三:

如何理解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這一重要論斷,科學揭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方向、必由之路,對於我們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始終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矢志不渝奮鬥,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既傳承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又借鑑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既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又最大限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共同富裕;既發展高度的人民民主,又實行黨領導下的高度集中統一;既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既致力於人的全面發展,又著眼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既維護中國人民正當利益,又促進各國人民共同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獨具特色,又具有獨特優勢,是21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彰顯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的“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打破了西方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神話,打破了所謂“歷史終結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必須保持政治定力,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好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要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準確把握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以新發展理念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著力解決好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實幹興邦,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三:

黨章修正案增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意義何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中增寫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對黨領導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增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彰顯了我們黨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忘初心,要求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黨來自人民,人民利益是黨的最高利益,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記使命,要求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心繫人民,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的體現,就是我們黨履行使命的要求。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奮鬥,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表明,創造這種飛躍的根本力量就是人民力量,創造這種飛躍的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入黨章,就是為了保證我們黨能夠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更有效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凝聚起全體人民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第二,增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深化了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新發展的偉大實踐。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把握髮展的關鍵,就是要在思想和理論上明確應該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發展為了什麼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與中國發展規律,科學認識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有效引領和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新發展理念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機統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要求黨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使新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有機統一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局面,不斷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

第三,增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堅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的信念和決心,使發展成果能夠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偉大事業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在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穩妥而有效地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使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願,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

總之,黨章修正案增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進一步明確黨的使命、強化黨的領導、推進黨的事業、實現黨的宗旨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四:

如何理解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一重要論斷,科學揭示了“四個偉大”的內在邏輯。對此,需要深刻體會、準確把握、全面貫徹。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們黨的許多重要文獻中把偉大事業同偉大工程聯繫起來講,強調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將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並提,突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把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作為一個統一整體提出來,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不僅對黨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進一步明確了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總戰略、引領全局的總藍圖、謀劃工作的總座標,體現了奮鬥目標、實現路徑、前進動力的高度統一,歷史傳承、現實任務、未來方向的高度統一,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前途命運、人民的前途命運的高度統一,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怎樣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使我們黨對自身肩負歷史使命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是一個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整體,統一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偉大夢想是目標,指引著正確方向,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破浪前行領航導向;偉大斗爭是動力,昭示著中國共產黨的擔當精神,為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破解難題,掃除障礙,提供牽引;偉大工程是保證,為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提供堅強保證;偉大事業是路徑,宣示著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夢想開闢前進的道路。

在“四個偉大”的相互關係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只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提高“四自能力”,經受“四大考驗”,戰勝“四種危險”,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才能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才能不斷邁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如果離開了黨的堅強領導,如果黨自身不過硬,要想贏得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然是空想。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對於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我們要貫通起來理解、結合起來把握、協同起來推進,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鬥,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四:

黨章修正案增寫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內容意義何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增寫了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內容。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發展經驗的集中反映,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新認識的理論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把新發展理念寫進黨章,有利於全黨更加深刻地認識新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的環境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的目標任務也不會一成不變,這在客觀上需要引領發展的理念因應而變、與時俱進。否則,發展理念就會滯後於甚至阻礙發展實踐,產生破壞性作用。我國經濟發展處於新常態,無論保持中高速增長還是實現提質增效升級,無論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還是培育新增長點、新增長極、新經濟軸帶,再堅持過去那種粗放型模式,顯然是難以行得通的,而必須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新的發展實踐。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和確立,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指揮棒、紅綠燈。把新發展理念寫進黨章,有利於全黨進一步統一發展的思想和行動,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加以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徹底摒棄,真正把新發展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第二,把新發展理念寫進黨章,有利於全黨更加精準地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學習貫徹黨章,必須學習貫徹黨章的每一條要求。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增寫新發展理念,有利於廣大黨員和各級幹部精準把握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精準把握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精準把握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精準把握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精準把握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堅持新發展理念,必須同時堅持而不是隻堅持其中一個或幾個;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全面落實而不是隻落實其中一個或幾個。對新發展理念通過黨的根本大法作出規定,必將增進全黨對新發展理念統一性、全面性的把握。

第三,把新發展理念寫進黨章,有利於全黨更加主動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不斷開創我國發展新局面。新發展理念要落地生根,關鍵在行動。黨章修正案寫進新發展理念,將促進廣大黨員幹部確立對新發展理念的自覺和自信,真正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堅持用好辯證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於把握工作時度效,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的設計和分工;堅持創新手段,善於通過改革和法治推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為牽引,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切實破解不適應、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種種矛盾和問題。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五:

為什麼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髮展。”準確把握這一精闢論斷的科學內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

我們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的黨。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的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我們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同時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推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我們黨始終與時俱進,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圭臬和法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聚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圍繞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偉大實踐,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以利於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我們黨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實現的新飛躍,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方略的重大創新,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的重大變化;充分體現了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從第一個百年邁向第二個百年;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建設依然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但要更加註重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都更加充滿時代性、更多把握規律性、更加富於創造性,標誌著我們黨推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髮展。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讓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五:

黨章修正案增寫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內容意義何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增寫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內容。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將其寫入黨章,對於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寫進黨章,有利於廣大黨員幹部深刻理解和把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分別通過一次中央全會進行專題部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煉和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黨章修正案增寫“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能夠促進廣大黨員幹部深刻認識這一戰略佈局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深刻理解這一戰略佈局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內在聯繫和實踐要求。

第二,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寫進黨章,有利於廣大黨員幹部深刻理解和把握治國理政總戰略。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大戰略目標,居於引領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活力、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全面依法治國,著眼於促進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規範化,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著眼於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鍛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是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完成執政使命的迫切要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根本保證。總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確立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黨章修正案增寫“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對於強化廣大黨員幹部的總戰略意識,對於廣大黨員幹部把握“四個全面”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必將產生重要作用。

第三,把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寫進黨章,有利於解決我國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在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等攻堅戰中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項,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依然存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黨章修正案增寫“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體現了鮮明的頂層設計,以此為指引攻堅克難、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有利於運用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有利於匯聚改革力量、啃下改革硬骨頭,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推動改革持續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有利於引導全社會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有利於鞏固管黨治黨成果,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六:

如何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高瞻遠矚,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集中體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精闢概括的“八個明確”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之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八個明確”:第一,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五位一體”、戰略佈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五,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六,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第七,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八,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為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基本方略共14條:第一條,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講的是領導力量問題;第二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講的是政治立場問題;第三條,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講的是發展動力問題;第四條,堅持新發展理念,講的是發展導向問題;第五條,堅持人民當家做主,講的是依靠力量問題;第六條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講的是法治保障問題;第七條,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講的是精神力量問題;第八條,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講的是發展目的問題;第九條,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講的是人與自然關係問題;第十條,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講的是國家安全問題;第十一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講的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第十二條,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講的是國家統一問題;第十三條,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講的是中國和世界關係問題,第十四條,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講的是黨的自身建設問題。

這14條,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其歸納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正因為這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兩個涵蓋:一是涵蓋堅持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涵蓋“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涵蓋國防和軍隊建設、維護國家安全、對外戰略;二是涵蓋此前提出的黨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五個基本”簡化整合為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三個基本”。應該看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思想層面的表述,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行動綱領層面的展開,兩者在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應該統一學習、統一把握、統一貫徹,以更好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六: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將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修改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作這樣的修改,雖然只增加了兩個字“美麗”,只修改了兩個字“強國”,但是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肩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要實現民族復興必須完成兩大歷史任務,即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一個任務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條件;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繼續發展和必然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第一個歷史任務的完成,而第二個歷史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推進。

在推進第二個歷史任務過程中,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奮鬥目標有不同表述。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戰略構想。這一提法一直沿用到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三大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目標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富強民主文明確定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以後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對這一目標又進行了不斷髮展和完善。

下面,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對這一歷史過程作個簡要梳理和回顧。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建議,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黨的十三大還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黨章中,基本路線對奮鬥目標的表述都沒有變化,只是歷次大會的報告對發展戰略實施的具體內容作進一步規劃和調整完善。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提出實際上對應了富強民主文明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發展成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十七大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對應社會建設,在黨章中,基本路線對奮鬥目標的表述增加了“和諧”二字。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黨的十八大強調,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黨章中,基本路線對奮鬥目標的表述與黨的十七大相同。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表述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確定為國家層面的價值導向。

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後,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又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表述奮鬥目標時,對應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美麗”二字,並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概念更完整,內涵更豐富,目標要求也更高。

黨章修正案依據黨的十九大戰略決策和部署,作這樣的修改,為我們進一步指明瞭前進方向,必將產生強大動力,極大激勵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七:

如何理解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重託,歸根到底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邏輯、政治邏輯、實踐邏輯所決定的。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中國發展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才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之所以開創新局、譜寫新篇,也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鬥。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繫、幸福所繫。

第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一條根本的政治規矩。過去一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產生模糊認識,一些地方和部門不敢旗幟鮮明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弱化問題比較普遍,甚至出現放棄黨的領導的現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這個問題,果斷提出全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轉變。

第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地位。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這是黨的領導決策核心。黨中央作出的決策部署,黨的組織、宣傳、統戰、政法等部門要貫徹落實,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的黨組織要貫徹落實,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的黨組織也要貫徹落實。各方面黨組織都要對黨委負責,自覺向黨委報告重大工作和重大情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盡心盡力做好自身職責範圍內的工作。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要加強向黨中央報告工作。要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堅決防止和反對宗派主義、圈子文化、碼頭文化,堅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實現全黨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行動上一致,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和落實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

第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同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一致的。我們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既要充分發揚民主,又要善於集中。一方面,黨的重大決策都要嚴格按照程序辦事,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做到兼聽善聽、防止偏聽偏信,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另一方面,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要有正確的集中,黨中央從全局出發、集中各方面智慧作出的決定,各地方各部門都要堅決貫徹執行,不允許任何人討價還價。要充分發揮各地方各部門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決不允許自行其是、各自為政,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搞上有對策、下有對策。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七:

黨章修正案增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內容出於何種考慮?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把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的這些重大戰略寫入其中,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並提,充實完善了黨的基本路線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面的內容,有利於統一全黨思想認識,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更好地推動這些重大戰略實施見效,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就能夠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並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重大部署。全黨同志要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倡導創新文化,大力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完善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第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比較突出,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相差巨大,截至2016年底仍有4300多萬農村人口沒有穩定解決溫飽;農業基礎仍不穩固,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大;一些地方鄉村凋敝,“空心村”大量出現,道德失範問題嚴重,鄉村治理亟待完善。這些問題不僅嚴重製約農業農村發展,也制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無法迴避而又亟待解決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通過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切實改變農業農村落後面貌,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各級黨組織一定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著力破解“三農”發展難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農民工在城鎮落戶。要採取切實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第三,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貫徹落實協調發展理念,補齊短板、縮小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於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長期存在較大差別。1999年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並實施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新的戰略構想和重大舉措,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十八大以來的新鮮經驗,對實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戰略作出了新的重大部署。強調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實施區域發展戰略對於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切實把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貫徹好、落實好。

第四,將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黨長期探索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規律的重大成果,是從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抉擇,是應對複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戰略優勢的重大舉措。當前國際局勢中不確定、不穩定、不安定因素增多,我國面臨的外部制約、發展阻力、安全壓力相互疊加。在這種背景下,迫切需要統一富國和強軍兩大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統合經濟和國防兩種實力,加快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可靠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黨委和相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八:

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建立在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個深厚偉力基礎之上的。黨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回顧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作為力量的源泉貫穿始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正是廣大人民群眾以奮不顧身的抗爭精神,匯成排山倒海的革命洪流,築成真正的銅牆鐵壁,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全國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煥發出沖天幹勁,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社會制度的偉大跨越,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心血和汗水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樁。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許多推動改革發展進程的新經驗新舉措,也都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摸索創造出來的。可以說,96年來,我們黨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是歷史的真諦,永遠不能忘記。

第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把人民當家做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觀點。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各種有利條件,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幹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來。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八: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增寫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的內容?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第十二自然段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之後,增寫了充分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的內容。這表明我們黨對創新的認識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

第二,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戰略轉變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政策進一步完善,科技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創新對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支撐促進作用明顯增強,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與世界主要科技創新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一是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尚未擺脫跟跑狀態,受制於人的格局尚未實質改善,高水平創新成果有效供給不足,高端芯片、飛機發動機、計算機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大量依賴進口,研發能力強、輻射作用大的領軍型企業和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稀缺,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搶佔科技和產業制高點的能力不強。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發展規律的國際創新體系尚不完備,特別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科技與經濟聯繫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不順暢,科技創新仍然未能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三是制約創新發展的機制障礙依然嚴重。市場競爭失序抑制創新的問題突出,科研經費使用管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有待完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鼓勵人才創新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有待健全,戶籍、檔案、社保等制度障礙依然影響人才流動,大城市房價過高、個稅改革滯後大幅度增加創新創業成本,削弱我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力,高層次創新人才依然缺乏,創新隊伍建設面臨嚴峻挑戰。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要求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第三,這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新發展理念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客觀規律,深刻洞察經濟運行的內在走勢,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判斷,提出了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觀點,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概括,是致力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的治本之策,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科學內涵,更為進入經濟新常態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紮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形勢下,只有真正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面創新,才能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九:

如何理解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第一,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現在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鉅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強調“改革”,就是要始終高舉改革的旗幟不動搖,勇於自我革命,敢於直面問題;強調“深化”,就是要有勇氣、有膽識、有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強調“全面”,就是表明改革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單兵突進,而是全面系統改革,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使各方面改革協調推進、形成合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勇於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一個統一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後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對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善於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第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探索到形成只有幾十年時間,各方面的具體制度還遠未成熟或定型,仍然有不少缺點和不足。比如,一些體制機制對新形勢新任務“不適應”、“不管用”,新舊制度過度交替期間出現“制度漏洞”、“制度缺失”,制度之間未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衝突,一些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執行甚至流於形式,等等。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各方面制度創新,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於涉深水區、啃硬骨頭,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十九: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將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修改為促進國民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將總綱第十二自然段中的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修改為促進國民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準確把握,科學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實現什麼樣的發展的根本問題,為我們科學謀劃發展、有效推進發展指明瞭正確方向。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強調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主要著眼點是破解制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

第一,著眼於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質量和效益問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在新常態下,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仍舊堅持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不能單純追求增長速度,關鍵是要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做到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

第二,著眼於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即使最後宣佈實現了,也無法得到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認可。這就需要在補短板上下功夫。比如,在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中,我國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但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提高不快,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還在惡化,迫切要求我們盡力補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如果現有的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就稱不上是全面建成小康。同時,城鄉區域發展存在的差距也是影響協調發展的重要問題。

第三,著眼於破解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問題。過去,人們常常以為,一些矛盾和問題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來了,社會矛盾和問題就會減少。現在看來,不發展有不發展的問題,發展起來有發展起來的問題,而發展起來後出現的問題並不比發展起來前少,甚至更多更復雜。新形勢下,如果利益關係協調不好、各種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問題激化,嚴重時就會影響發展進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我們面臨的重大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風險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風險,也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多時候是相互交織的,如果不加以防範,就可能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不讓經濟風險演化為社會政治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們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

為什麼要堅持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概括,是致力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的治本之策,是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但經濟規模大而不強、經濟增長快而不優,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這已成為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解決發展動力轉換問題。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以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是過去一個時期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導致的,特別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等矛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堅持協調發展,才能夠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協調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行穩致遠。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體現。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和發展體量的增大,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乾淨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建設美麗中國、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從總體上看,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還不夠高,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強,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還比較弱,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還不夠強。只有堅持開放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所以,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我國開放型經濟提升到新水平。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較大、社會矛盾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等問題和短板。同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所以,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向不斷邁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發展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

黨章修正案增寫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意義何在?

改革開放是我國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特點。鄧小平同志說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撥亂反正,二是全面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來,我們一直在推進改革,從來也沒有停止,取得了重大成就。”實踐已經、正在並將繼續證明,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只有不斷深化、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他還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黨的十八大前的30多年,我們黨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同時,由於多方面原因和長期積累,我國各方面體制機制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形成了許多利益藩籬和羈絆,嚴重阻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嚴重妨礙全社會創造活力發揮。如果不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黨和國家事業就難以更好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敢於破除思想觀念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的決心和勇氣,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不斷推向前進。

5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廣度、深度、力度空前未有,改革全面發力、重點突破、縱深推進。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得到改變,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增寫“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績和經驗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宣示。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把“全面深化改革”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同時提出來,抓住了新時代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核心和關鍵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這“兩個不是而是”,體現了堅決把改革進行到底同堅持改革正確方向的有機統一。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其中,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這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包括提高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能力;只有提高了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這5年,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了加深理解這一點,可以看看以下兩個方面的鮮明對比:一是從國家治理狀況看,現在不少西方國家亂象叢生、弊端百出、動盪不已,而我們黨成功治理下的中國則穩定而富有活力。二是從國際影響力看,過去不少發展中國家都習慣於眼睛向西,熱衷於“西天取經”,現在則紛紛向東看,注重向當代中國尋找治國理政的東方寶典。這一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的鮮明對比、向西看轉為向東看的鮮明對比,生動地表明瞭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不僅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增寫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容,有助於增強全黨同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助於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努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同時,不斷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全面增強執政本領。領導13億多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要增強學習本領、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增強改革創新本領、增強科學發展本領、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增強狠抓落實本領、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這就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著眼於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續寫新篇章,不斷增強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更多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等各方面規律,成為勝任國家現代治理和現代化建設的行家裡手。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一:

為什麼要堅持人民當家做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憲法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強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我國國體和政體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人民當家做主,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和實踐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956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八大《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正是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鬥爭。確認這一點,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而只有支持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力。

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創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紀元,建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人民能夠以平等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參與政治生活,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一切剝削階級政治制度的根本區別,它直接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性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當家做主,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性質和宗旨要求我們黨必須永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為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奮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建立人民政權,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切幹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僕,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義務,而沒有貪圖私利的權利,必須向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這樣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才不會“人亡政息”。早在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回答黃炎培先生關於如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率時,就認為“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個著名的延安“窯洞對”表明了我們黨對人民民主和人民政權的堅定信心。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至關重要。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也才能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做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黨的十九大報告還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一:

黨章修正案將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修改為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意義何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之所以將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修改為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由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目標任務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實現改革目標任務的協同性、艱鉅性決定的。從以往的“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這“一個性”到“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三個性”,就是要求全黨同志更加自覺牢固地樹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的觀念,進一步認識到:推進這項系統工程,靠零敲碎打調整不行,靠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必須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2012年習近平同志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大報告時就明確要求,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提出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目標。遵照這一指示精神,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5個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制度性目標,並且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八大閉幕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調研時也明確指出:“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重大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需要全面考量、協調推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中,要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作出統籌設計,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要同時推進配套改革,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對看得還不那麼準、又必須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取得經驗後再推開。

此後,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時,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項領域改革。”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即使勉強推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同時,也提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建設體制、黨的建設制度等各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分目標。這表明,作為頂層設計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分目標,本身就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實踐中,當然也必須注重這“三個性”。這既是改革深入拓展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黨更多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規律性的體現。

比如,我們黨在20世紀80年代最初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三位一體”,提出的戰略佈局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現在已擴展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是我們黨更多更深入地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規律性的體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作過這樣的深入詮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我們所有奮鬥都要聚焦於這個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他還說,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這包括: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這就告訴我們,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註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也是由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樣的全局部署決定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親自擔任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親力親為謀劃設計和指導推進改革過程中,也是按照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做的。習近平總書記運籌帷幄、總攬全局,系統謀劃、整體把握、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在政治把握上,他提出,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能變色;還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在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把握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深入論證改革舉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係,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全面深化改革舉措出臺步驟的把握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統籌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要求和改革舉措,統籌考慮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路線圖、時間表。他一在強調,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即“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把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把改革創新與法律法規立改廢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既重視抓方案協同,也注重抓落實協同,更注重抓效果協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等重大關係,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率先實現改革舉措系統集成,使各項改革舉措不斷向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靠攏,提高了改革整體效能。

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施工高峰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必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強調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加大改革落實力度,提高改革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不斷取得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成效。

總之,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寫入“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要求,對運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經驗,引導各級幹部把握改革內在聯繫、加強改革系統集成、發揮改革整體效應、取得改革協同效果,意義十分重大。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二:

為什麼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全面依法治國,一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法治與政治制度緊密相連,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有什麼樣的法治體系。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和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法治作為“武器”,把法治作為“招牌”,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目的就是企圖從法治問題上打開缺口,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二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各種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需要。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三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必然要求。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客觀上要求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創造更好的法治環境,為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法治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協調推進,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開闢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新境界。二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取得重大進展,重點領域立法步伐加快,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民法總則等一大批法律法規相繼制定、修訂出臺,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作出立法解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善。三是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對行政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不斷健全。四是司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提升,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更加完善,一批冤錯案件得到糾正,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責任制、司法職業保障制度以及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等司法改革全面展開並初見成效,保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制度進一步健全。五是全民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宣傳教育深入推進,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更加健全,法律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法治環境進一步改善。六是依規治黨駛入“快車道”,高度重視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協調,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制定《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使權力監督制約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新成效。七是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法律服務隊伍進一步壯大,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健全。八是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更加健全,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顯著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深入推進。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效提高了國家機構依法履職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有效增強了全社會法治意識,有效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

同時,在落實全面依法治國重大舉措的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全面依法治國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和一些領域推進不平衡,一些重大舉措尚未有效落實;一些領導幹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跟不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意願不強、推進不積極;一些重大法治建設與改革舉措在實施中遇到較大阻力,法治建設與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存在不足;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需要加快推進;人民群眾對一些改革舉措的實效性和獲得感還不夠滿意,等等。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二: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然段,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樣的修改,有利於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正確觀念,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第一,對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解決了我們思想上的一個禁錮,即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市場經濟。在此基礎上,我們黨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五大指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指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指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指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基礎性作用”的定位並不徹底,容易讓人理解為“基礎性作用”之上還有一個更高層面的“決定性作用”,而且容易把“決定性作用”理解為政府的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和經驗,明確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誌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黨章修正案吸收了這一重大理論創新。

第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堅定決心的體現。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所謂“決定性作用”,是指市場在所有社會生產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處於主體地位,對於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商品價格擁有直接決定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機制,主要包括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以及激勵和約束機制。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利潤為導向引導生產要素流向,以競爭為手段決定商品價格,以價格為槓桿調節供求關係,使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總體平衡,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要素的投向、產品消費、利潤實現、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場交換來完成。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使最有效率的形式。只要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場的作用。

第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作用同樣不可或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特徵,是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體制有機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更有優勢,就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兼顧了效率和公平。兼顧效率和公平,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參與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作用更加積極全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僅僅是充當“守夜人”的角色,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市場化改革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完善,越要發揮好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的職責和作用。

總之,要講辯證法、兩點論,把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找準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三:

為什麼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把握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首先要深刻認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迫切需要。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各種社會力量競相發聲,傳統思想觀念與現代思想觀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激盪,社會思想意識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越是社會思潮紛繁複雜,越需要主旋律鮮明昂揚,越需要用黨和國家一元化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社會意識,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多樣中立主導,在交流交融中謀共識,才能形成既解放思想又統一思想、既弘揚主旋律又包容多樣性的生動局面,才能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第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我們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努力搶佔價值體系的制高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本途徑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方向的把握,改革方案的設計,改革路徑的選擇,都內含價值問題。改革必然動奶酪、破藩籬、涉險灘,必然涉及利益調整,堅持什麼、反對什麼,追求什麼、捨棄什麼,都檢驗著人們的價值取向,需要正確的價值體系引領。“改革不能改向,變革不能變色”和“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犯顛覆性錯誤”等要求,都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的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於核心地位,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加快構建充分體現崇尚法治、維護權利、注重程序、科學規範等現代治理理念的價值體系,順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偉大事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今天,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西方思想文化對我國的滲透和影響也在不斷加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斷從時代的火熱實踐中汲取新鮮養分,有利於中華文化保持民族性、時代性、先進性,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有利於抵禦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文化滲透,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三: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增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然段,增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結晶。增寫這一內容,有利於引導全黨充分認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艱鉅性,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目標、任務,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與此相對應,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不抓緊轉變,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衚衕。要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和強大優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所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破除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如果產能過剩這個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決,工業品價格就會持續下降,企業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經濟增長也就難以持續。目前,我國相當多的產能是在世界經濟增長黃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國內高速增長階段形成的,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一些產能又有所擴大,在國際市場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刺激國內需求難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這就相當於準備了兩桌飯,只來了一桌客人,使勁吃也吃不完。這個問題不僅我們遇到了,其他國家也遇到了。致力於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藥方有侷限性,根本解決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這是我們不得不採取的重大舉措。

第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需求升級、發展之需。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義是“騰籠換鳥”,即淘汰過剩產能,發展更高質量產能,適應、滿足、引領需求升級,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更高層次上的平衡,從而使經濟進入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境界。一方面,滿足升級後的需求,需要供給側改革。當前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比如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等等。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另一方面,新供給能引領需求層次升級。根據各國經驗,消費升級與收入水平、人口結構、科技進步等因素密切相關,每一輪科技革命均會催生新一輪消費升級。比如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正在改變消費習慣、變革消費模式、重塑消費流程。互聯網與協同製造、機器人、汽車、商業零售、交通運輸、教育、醫療、文化、旅遊等產業跨界融合,創造和引領著人們的信息消費,並帶動著各領域消費。因而,適應我國消費需求升級趨勢,必須進一步改善供給側結構,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第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消除兩種誤解。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行需求緊縮。供給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互為條件,相互轉化,兩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當前經濟週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並存,但主要矛盾已轉化成結構性問題。因此,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需要營造穩定的宏觀環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強刺激,也要防止出現順週期緊縮。還有一種誤解是,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搞新的“計劃經濟”。恰恰相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矯正以前過多依靠行政配置資源帶來的要素配置扭曲。為此,要調整各類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時代的完善和深化,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過去正是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不夠,政府幹預過多,導致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引發各種結構性矛盾。因而,必須正確理解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於當前又立足長遠。

總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應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完成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不斷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四:

為什麼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使命所在。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在黨的治國理政實踐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以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推動發展。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推動經濟發展與實現民生改善有機聯繫起來,以推動經濟發展作為改善民生的前提,強調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把抓民生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與保障,強調抓民生建設,既能有效解決群眾後顧之憂,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我國是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之所以能在不長的時間裡讓全體人民過上殷實小康的幸福生活,在人類發展史上創造民生建設的中國奇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始終立足發展,把持續推進經濟發展與持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兩者良性循環。

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的水平也決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觀實力與能力。在任何時候,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不能離開現實經濟發展水平,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只有這樣,改善民生才是有保障的、可持續的。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多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多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不要做過多過高的承諾,不能開空頭支票,防止把群眾胃口吊得過高,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在這方面,世界上一些國家因過度福利化,用過度承諾討好民眾,結果導致債務沉重、效率低下、增長停滯、通貨膨脹、收入分配惡化的教訓是很深刻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鬥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既要努力不斷做大“蛋糕”,又要把“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在發展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機制、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切實做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搞建設、促發展、抓改革,最終目的都是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所以,我們黨要始終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讓發展更好地回應人民的期待、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四:

黨章修正案增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意義何在?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然段,在原有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上,進一步增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內容。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決策,並明確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黨章中增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於引導全黨更加深刻認識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不斷增強推進科技創新的自覺性堅定性,推動我國向著世界科技強國闊步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科技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主要標誌。科技創新既是“硬實力”,又是“軟實力”;既是支撐當前市場競爭的“近實力”,又是增強國家長遠發展能力的“遠實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些重要論述深刻表明,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強大,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充分演繹了從科技強到經濟強、國家強的基本路徑。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於領先行列的國家。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這也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第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有利於促進我國發展的轉型升級。“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既是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過程,也是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現在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但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當前,我國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生態文明發展面臨嚴峻的環境汙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國防安全等風險壓力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等等。所以說,科技創新是根本,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必須大力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第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有利於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13億多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強人民健康素質等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要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普惠共享,亟須加強公共科技供給。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要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區間的數字鴻溝,亟須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等等。科技可以讓生活更美好。依靠科技創新,可以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五:

為什麼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以天地自然為生存之源、發展之本,在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創造和發展了人類文明。在這個歷程中,人與自然關係經歷從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過程。今天,人類社會正日益形成這樣的普遍共識: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就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發育成長,生生不息,綿綿不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生命之根,是中華文明發展之源。到了近代,伴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向自然界進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歷史過程,在快速形成現代化發展物質基礎的同時,也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很大破壞,出現森林消失、土地沙化、溼地退化、水土流失、乾旱缺水等嚴重生態問題和水、土、空氣遭到汙染等嚴重環境問題。伴隨這些問題而來的,必然是自然的報復。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黨及時改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明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要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核心就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於這樣的出發點,建設生態文明,第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維護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形象而深刻地說道:“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所以,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第二,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要‘兩座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第三,要堅定不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創新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四,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保護生態環境是今天的全球共識,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我們黨是第一個。我們黨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所以,在領導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中,我們黨旗幟鮮明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之中,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黨的神聖使命,作為黨對中華民族的莊嚴承諾。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五: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自然段中,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修改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充分表明和體現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部署的新要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確定為新時期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黨的十二大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明確寫進新黨章總綱。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和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並作出戰略部署,隨後將全面依法治國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一道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依法治國由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寫入基本方略之中。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將“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使之內涵更為系統、豐富、深刻,體現了一以貫之和與時俱進的統一。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同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緊密相連。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對全面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引領意義。

第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涉及黨和國家事業和工作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包括立法立規、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監督制約、普法守法、人才隊伍、保障條件、依法執政等領域,包括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政黨組織、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方面,包括決策、執行、監督、保障等環節,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

第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分別就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構成了相得益彰的姊妹篇,體現了“破”和“立”的辯證統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法治同改革有機統一起來,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內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

第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同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協同推進。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黨章是最根本的黨規黨法。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調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增強依法執政本領,加快形成覆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將有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六:

為什麼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安全,關乎人民的最基本利益。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安全,是國家的最基本職責。國家自身安全,是國家擔負起保障人民安全職責的根本前提。所以,國家安全既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又要堅持保障人民安全與保障國家自身安全有機統一。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

人類社會有了國家,就同時有了國家安全問題。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不論是國家的內部結構與運行方式,還是國家的外部關係與發展環境,都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國家安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與挑戰、困難與風險。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國家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在全面增強國家實力與發展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與水平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國內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行為觀念,深刻改變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些發展變化,在帶給我們新資源、新機遇、新空間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壓力、新挑戰、新風險。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不難發現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和發展環境複雜多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加繁重艱鉅。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這就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創新國家安全理念,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統攬國家安全全局,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堅持和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堅持和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既要重視外部安全,又要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要重視國土安全,又要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要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既要重視發展問題,又要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富國才能強兵,強兵才能衛國;既要重視自身安全,又要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

總之,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維護國家安全,必須聚焦和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歷史使命,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的國家安全工作責任制,強化維護國家安全責任,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利益,創新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做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工作中維護國家安全。

★新黨章學習輔導百問之二十六:

黨章修正案為什麼增寫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內容?

黨的十九大黨章修正案在總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自然段中,增寫了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內容。這是全面深刻總結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鬥的歷史經驗和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經驗、適應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反映和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在我國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制度基礎。社會主義民主不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參與實踐。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和實踐,強調要全面認識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這一重大判斷,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這一基本定性,切實落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這一戰略任務。2015年1月,中共中央出臺《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系統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部署要求,具有重大創新意義和指導意義。

一是提升協商民主的重大意義。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的代表來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選舉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讓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明確協商民主的科學含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內部各方面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開展廣泛協商,堅持求同存異、理性包容,堅持廣開言路、博採眾謀,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努力形成廣泛政治共識。

三是暢通協商民主的基本渠道。重點加強政黨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積極開展人大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逐步探索社會組織協商,發揮各協商渠道自身特點和優勢,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暢通社情民意表達和反映渠道,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四是發揮人民政協在發展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近年來,人民政協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把協商民主貫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全過程,創新雙週協商座談會制度,完善協商議政內容和形式,規範協商程序,著力增進共識、促進團結,最大限度凝聚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新思想新舉措新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十九大將“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內容寫入黨章,有利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利於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有利於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