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旗幟”

古書《列子·湯問》裡載過一篇文章,題為“愚公移山”,文中主要闡述愚公及家人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古往今來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可很少有人去做愚公移山的事情。在今天這物慾橫流的浮躁世界,想之更是少之又少。可偏偏有那麼一群可愛的特殊人群,在當下豎起了一杆“新愚公”的旗幟。--涉縣關防鄉後池村留守老人。

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涉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129師,在這裡譜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壯舉,凝結成“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於擔當,勇於勝利”的一二九師精神。現如今,戰火的硝煙已然散去,革命先烈們用鮮血結晶成的129師精神卻沒有散去,涉縣後池村繼承先輩遺志發揚他們勇於擔當,奮發向上的精神,建設著自己美麗的家園。

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後牧池村是距離涉縣縣城50多公里的偏遠小山村,村子四面環山,"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是對村子環境的真實寫照。周圍近千畝梯田集中於村子西南角海拔1000多米的桃花山上。村民們世代用雙腳在大山裡踩出的一條羊腸小路成了村裡通往桃花山唯一通道。山路陝窄陡峭,只能步行或推自行車,村民們上下山需要走2個多小時。而近十年來,由於山路不好走,種地困難,村子裡青壯年幾乎都外出打工掙錢家裡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後山大片耕地被閒置起來。村裡人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能在後池村打通一個上桃花山的路,一直是村民們的夢想。為了改變家鄉落後面貌,讓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村裡留守老人自發組織起一支修路隊,他們決定在山上修一條能行車的路。

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老人們說幹就幹2015年12月8日他們扛起鐵鍬,帶上乾糧走向深山,隨著一聲炮響,修路隊開工了。聽說要修路,村裡熱鬧了起來,村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吸引全村的鄉親們。原本打算蓋房的,暫裡不蓋了;原本打算結婚的,將婚期推遲了;有的把即將出欄的豬賣了;更讓大家感動的是,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把為自己準備的棺材拿出賣了,把錢捐出來修路。山區不比平原修路,由於路又陡又窄不能用現代化的工具,幾十斤幾百斤的大石頭,只有靠肩挑,靠手搬。冬日裡太行山,寒風刺骨,老人們的手不知被劃了多少血口,被磨了多少老繭,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也沒有一個人服老後退。為了儘快走上寬敞平坦的路,村民們幾乎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修路上。大家餓了就吃方便麵、渴了就喝白開水、累了就唱《修路的人》。

在村子裡一個出工單上,寫著這樣一份名單:74歲劉養年、75歲劉春旺,69歲劉河保,67歲劉虎全。他們大都是年過半百甚至六七十歲的高齡老人,本是應該頤養天年,卻還在早出晚歸、開山鋪路;他們面對的困難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們身處在貧困的太行深山區,卻不等不靠,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頂山風、戰嚴寒,自發地靠雙手去改變命運,用血汗造福後代。

6個多月以來,村裡百餘位留守老人掄鎬劈山,抬石鋪路,步履維艱,但人人豪情萬丈;他們苦戰郊野,飲風餐雪,搭灶煮飯,個個氣衝霄漢。在鄉親們腳底和手掌不斷結痂的血泡中,在經歷了春的雨淋、夏的暴曬、秋的風乾、冬的苦寒中一條崎嶇的公路在一寸、一尺、一丈地向前延伸著。他們依靠雙手為子孫後代開出了一條通山路,致富路,幸福路。

如今我們再次走進後池村,每個人都會為這裡嶄新的面貌而感慨不已,為這裡發生的一串串故事而感到可歌可泣,更為後池村成就夢想的執著追求和頑強精神所無比動容。

他們是當代的愚公,更是新時代的楷模,他們寫下了一段當代愚公的傳奇,奏響了一曲改天換地的壯歌。他們那種下定決心,自力更生,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開山修路的壯舉,是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時期的真正詮釋。

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後池修路。鑿掉攔路頑石,鋪成致富坦途。自力更生,修一條通往美好明天的平坦大道;艱苦奮鬥,唱一曲感人肺腑的精神讚歌。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山川換新顏。”

質樸無華的行動,最能打動人心;腳踏實地的奮鬥,必然改變世界。讓我們向後池留守老人學習,以奮發有為的精神,以敢於突破的氣概,以真抓實幹的作風,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險阻,在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富強邯鄲美麗邯鄲的征程中建立不朽功業,創造人生輝煌。

涉縣後牧牛池村的新“愚公”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二字,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