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有故事《鬼手》

每一天都有故事《鬼手》

巴州城西南五里處,巴河岸邊,有塊方圓數百畝的開闊地。此間有座飛簷翹角,十數層高的古亭,名曰:迴風亭。古亭始建於隨代,唐時為接官迎送之處。因風景雅緻,頗受文人雅士青睞。

宋代以後,皇城遷徙,連接都城長安的米倉古道衰落,迴風古亭年久失修,風水破敗,便很少有人來了。

到了清朝中葉,地勢荒僻的迴風亭被衙門闢為刑場。刑場下臨巴河,比巴城地勢高,在此地處決人犯,萬無一失。因而,每逢一年一度的秋決,迴風亭便熱鬧起來。

嘉慶年間,川陝楚一帶鬧白蓮教,官府調集了好幾個省的兵力圍剿。幾年下來,起義軍受到重創,巴州成了關押白蓮教義軍的重地。人犯多了,迴風亭三天兩頭便人頭攢動。

據說,白蓮教多為亡命之徒,不比一般人犯,鬼頭大刀架在脖子上,還狂呼亂叫不止。那些從未經歷過戰火的劊子手,在氣勢上便輸給了人犯,下刀時害怕得手足發抖,以至好幾次斬而不死,險些釀成大禍。巴州知府正愁得一籌莫展,卻有個自稱敢殺人的女子找上門來。知府半信半疑,便讓她去殺人現場一試身手,果然手腳麻利,手起刀落便斬下好幾顆人頭。知府像撈到了救命稻草般,下令由那女子專事斬殺白蓮教徒。

那女劊子手,年紀不過二十開外,身材嬌小,眉目清純。可就是她,手執幾十斤的鬼頭大刀,一口氣能接連砍下幾十個人的腦袋。每次斬殺人犯時,她手中的鬼頭大刀舞成一團金光,金光散去,人犯早已齊齊倒地,更絕的是,每個人犯的頭與屍身相傍,決不錯位。凡經她手斬殺之人,腦袋與頸部傷痕極小,只需把飛落旁邊的腦袋提起來,往屍身的頸部一拼,便嚴絲合縫,不著任何痕跡。

巴城人驚歎女劊子手殺人的手法,暗地裡稱之為“鬼手”。不到半年時間,“鬼手”之名已盛傳川陝兩省,終於驚動了因鎮壓白蓮教起義而位列封疆大吏的四川總督。

總督聞聽此事,頗覺怪異,便有親臨觀摩之意。聽說總督親赴巴城觀看殺人,衙門裡那幫馬屁精馬上準備起來。

農曆七月十四,是民間的“鬼節”。據說,到了這天,陰間的鬼魅們都要出來活動。總督卻偏偏選定要在這個日子觀看“鬼手”斬殺白蓮教首領王聰兒的義女,川東北藍號舵主“黑牡丹”。

“黑牡丹”雖然皮膚黝黑,卻天生麗質,嬌豔如花,在大巴山領兵反抗朝廷已有數載。總督為剿滅她的隊伍,不知折損了多少精兵猛將。直到空前慘烈的“馬蹄崗之役”,“黑牡丹”戰場分娩,昏厥過去,才被官軍擒獲。總督原打算將她押赴錦城問斬。考慮到路途遙遠,恐生變故,又想借機一睹“鬼手”的風采,便決定在巴城就地斬殺。

臨刑那天,巴城人傾城而出,都渴望一睹“黑牡丹”的芳容,迴風亭被圍得水洩不通。

“黑牡丹”雖在大牢被關押多時,卻風采依然。當她昂首挺胸走下囚車時,喧囂的人群頓時變得鴉雀無聲。看客們既被她那視死如歸的氣度所折服,更為她冷酷中透著柔媚的美豔所傾倒。就連久經沙場,殺人如麻的總督也未能例外。

不需兵丁牽引,“黑牡丹”傲然走過人群,徑直走上行刑臺。她的懷中,抱著一個尚不滿週歲的男嬰。男嬰睜著一雙滴溜溜的大眼睛,不解地看著黑壓壓的人群。

“黑牡丹”用輕蔑的眼神掃了一下監斬臺上的總督,嘴角露出一縷不易覺察的冷笑。隨後,她昂起頭來,輕輕甩了甩滿頭秀髮,懷抱幼子慢慢地跪在行刑臺上。

“鬼手”出來了。只見她一身素衣玄服,神色凝重,看客們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上,齊齊的屏住呼吸,伸長脖子看著行刑臺。就見“鬼手”手中的鬼頭大刀呼啦啦掄起一圈耀眼的白光,那光圈越來越大,越來越快,越來越亮。就在看客們眼花繚亂之際,行刑臺和監斬臺上忽然飛起三顆滴溜溜旋轉的腦袋。

“咕咚”聲中,三顆腦袋一字形排開,墜落在行刑臺上。一個是“黑牡丹”的,一個是“鬼手”的,另一個卻是總督的。那個小小的男嬰,也跌落在行刑臺上,他忽閃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四周目瞪口呆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