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鄉村美如畫——安塞區建設文明富裕新農村側記

喜看鄉村美如畫——安塞區建設文明富裕新農村側記

安塞區以生態環境治理為抓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強力實施環境治理、產業提升、舊村改造、文化傳承工程建設;以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和城鄉綠化美化為重點,讓園林進城、綠色進村、花帶上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以文旅興業,以農畜富民,精準落子,盤活了鄉村振興的大棋局。

用好民俗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馮家營村位於安塞城南3公里處,地勢平坦,毗鄰包茂高速、快速幹道、206省道等交通要道,區位優勢明顯,是遠近聞名的腰鼓專業村,光專業鼓手就有246名。在此基礎上,安塞立足發展實際,利用馮家營的腰鼓文化和人才資源,提出打造“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的構想。

“項目於今年3月5日開工,5月底全部建成。主要分為千人腰鼓展演區、腰鼓產業區、腰鼓表演體驗區、寵物羊觀賞區、陝北特色民俗和餐飲區等九大區域。”安塞黃土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延偉說。

馮家營千人腰鼓文化村主要以古樸、典雅、風味濃郁的黃土文化為基本元素,融入觀賞、體驗、生產、娛樂、居住、餐飲等功能元素,自5月25日開門迎客以來,人氣爆棚,截至6月3日晚,10天時間已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

安塞區委書記任高飛表示,安塞將人居環境改造、文化資源、旅遊市場以及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調整發展了農村產業經濟結構,讓文化走出去、遊客走進來、產業做起來、市場火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整治人居環境,打造農村生態綜合體

六月的雲臺山,草木蔥蘢,生意盎然,山腳下的廣場裡步道、長廊、澇池、亭臺、花木錯落有致,許多村民、遊客在這裡休憩,還有一些村民在向遊客兜售著農家瓜果。

“以前這裡就是一片溝灘地,扔滿了各種垃圾,一到下雨天,水排不出去,氣味難聞。現在政府幫著修建了廣場以後,周圍好幾個村子的村民有了休閒的去處。”村民張大爺表示,他幾乎每天都來這裡散步,鍛鍊身體。

“這裡有公廁、有垃圾桶,還有人按時打掃清理。”售賣瓜果的小販們表示,環境好了,來雲臺山旅遊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了,他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雲臺山生態廣場作為安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之一,在改造中利用雲臺山溝口原來的溝灘地、小土丘,新建澇池1座,配套生態磚人行步道,人行踏步5處,在保留現有的樹木的基礎上新建生態廣場3400平方米,並建了1座生態廁所。

安塞區財政局副局長趙虎表示,雲臺山生態廣場項目用時僅兩個月,既改變了原來髒亂差的環境,又為周邊4個村子、2000多名農民提供了綠色生態的休閒空間。

趙虎表示,隨著項目的推進,還將在高速公路兩側空地新建特色大棚,配套觀光、旅遊、餐飲、採摘等一體化設施,並通過山桃、油用牡丹、枸杞等林草措施佈設提升生態修復的附加值,在當地發展生態遊、現代農業等,力爭成為生態美、產業強、群眾富的農村生態綜合體。

畜牧+旅遊,特色牧場成產業

今年以來,安塞區為了強化生態型畜牧業建設,建設了一批“塞北牧場”。

坪橋鎮的“塞北牧場”位於王家灣村的石寨山頂。“牧場目前已經平整完畢,並且種上了苜蓿等優質牧草,這些牧草不僅可以滿足約300頭羊的養殖,而且起到了鞏固水土、保護生態的功能。”坪橋鎮黨委書記孫宏宇介紹。

王家灣村不僅是毛澤東同志的故居,而且還有著獨特的丹霞地貌,旅遊資源富集。“遊客在參觀完王家灣毛澤東故居後,可以在牧場旁的廣場駐足,體驗黃土風情;可以在牧場自助燒烤,品嚐美食;還可以在觀景臺俯瞰陝北特有的丹霞地貌。”孫宏宇表示,塞北牧場不僅在當地形成了規模化養殖,解決了農民致富的問題,而且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發展。

塞北牧場將旅遊觀光畜牧業與生態畜牧業發展相融合、相互促進,構建集生態、文化、畜牧、旅遊、休閒和度假為一體的發展體系,不斷探索冬、春舍飼,夏、秋輪牧的生產方式,使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了“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產業互動,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2018年安塞擬建成塞北牧場12個,家庭養殖場600個,種植人工牧草8萬畝。年末,羊子飼養總量達到21萬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