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好多富人都分期付款買車,窮人卻選擇全款購車呢?

華人汽車

很多人過分解讀了題目這句話的意思。

照你們的說法,不論有錢沒錢,都應該分期買車,不分期就是窮人思維。

這個說法太扯了。

分期購車的確有好處,可以提升你的資金槓桿利用率,可以為你省出一部分閒置資金,如果真的有資金需求,該貸款就貸款,沒問題。

但貸款這件事,未必一定划算,更和什麼富人窮人思維毫無關係。

分期購車一定划算嗎?未必!

車貸和房貸不同,房貸是典型的優質貸款,因為能保值增值,但新車買來即變舊車,到手打八折,所以貸款時間越長越不划算。

不僅是購車,你買任何東西,只要多走一項手續,一定會多一條潛在風險。這是常理。

如今分期購車有很多方式,信用卡分期、銀行車貸、廠商汽車金融、第三方平臺等。每種方式,購車手續和成本各不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坑。

(分期購車需要簽訂大量協議)

大體來說,信用卡分期、銀行車貸利率相對較高,但相對正規,坑少;

汽車金融、第三方平臺能把利率做低,但未必正規,坑多;

尤其是打著0利率,0月供的分期,實際上是首付30%~50%,一年內免利息,一年後繳納剩餘車款。

你覺得這樣真的很划算嗎?

你買一輛十幾二十萬的車,付完10萬的首付,剩下的錢拿去做理財,你以為你的理財所得都是純賺?

太天真了,一看你就沒分期買過車。

汽車金融公司、第三方平臺可不是做慈善,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

本應該由消費者負的分期利息,的確由廠商和經銷商分攤了,但是,購車人要想享受零利率或優惠利率的話:

  • 必須購買指定車型,


  • 必須加裝GPS而且費用你出,

  • 必須加裝指定內飾,

  • 必須在指定保險公司上性價比很低的車險,

  • 必須額外付出一筆莫名其妙的手續費!

上述這些就不是成本了?你糟心不糟心?

全款的話,這些坑就可以跳過去了。而且全款之後,車的所有權和處分權全部歸你。車這個東西越來越趨向於快消品,你開了兩年想換車,隨時換,揹著車貸的話還得補繳或扣除貸款才能交易。

另外,全款車做抵押更容易,也能貸出更多的錢,對於揹著貸款的車,有些金融機構甚至是不接受抵押的。如果今後有急用,車抵貸能解決不少問題。

省下錢去理財,到底能賺多少錢?

很多人都說可以把省下的車款做理財,但理財是因人而異的,你要算一下,自己拿去理財能否覆蓋你的貸款利率,以及貸款的隱性成本。

如果你真的是拿購車的本錢去理財,那你的理財本金是逐月減少的,因為你要還月供——所以理論上,你只能選等額本息或者等額本金的項目,或者用“12定投法”做理財。

具體方法,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也計算過,理論上確實是可行的,但是操作起來確實也比較麻煩。

這些錢是最終是要還分期月供的,所以你肯定不能用來做高風險投資。

如果你說“老子我就是喜歡玩高風險、追求高收益!”行,那我勸你乾脆別買車,借槓桿炒數字貨幣啊,成功了富可敵國,直接買飛機,還買啥車呢!

如果你的資金綽綽有餘,全部用來理財,那收益相對可以高些。

我們舉個例子:

一款20萬的車,首付30%,月供三年按6.4%的優惠利率,月供如下:

右上角寫著,比全款多花費14224元,但實際算上其他手續費和隱性支出,費用肯定更高,但我們姑且就按14224元計算。

14萬省下來,假設你可以全都用於理財,如果追求穩妥的話,可以買銀行理財產品,按5%年化收益計算,一年可得7000元,三年21000元(不考慮複利),淨賺7224元。

貸款買車,跟富人窮人思維無關

簡單來說,如果你善於管錢,資金投入產出比高,你就可以多做貸款,或者說適當增加負債,利用槓桿提高你的資金利用率,讓錢儘可能生錢。

但貸款買車這件事,因人而異,個性化需求很多,本質上這跟富人與窮人思維無關,而與你的財富處於什麼階段有關。

普通人買個6、7萬的代步小車,貸款意義真的不大——因為你可以撬動的資金太少;

而真正的土豪,刷卡買輛百八十萬的車,也懶得去貸款——人家追求的是“壕”,貸款就不“壕”了;

而更多看似有錢的生意人、富人,往往也是高負債人群,手頭隨時可動用的資金並不多,所以只能選擇貸款——並不是因為富人喜歡貸款,而是富人對貸款是“剛需”。


最後再提醒大家:

並不是說你所有消費都走貸款,你就成富人了——恰恰相反,盲目負債,一樣會令你一貧如洗。

合理負債,才是關鍵。


金投手

有句話說得好“富人越富,窮人越窮”,我總結了三個原因。

原因1:與窮人不同,富人的錢會拿來做週轉之用。

窮人害怕欠債,覺得壓力大,面子上過不去。但富人不同,一般的富人,生意人較多。他們的錢必須週轉。富人會覺得買車分期付款利息低,一般也就5裡,6裡左右,沒有必要把錢全部耗死在買車這裡,他可以用這筆錢賺到更多的錢,這就是所謂的利益最大化。

原因2:富人會通過貸款來實現信用增值。

富人們都知道,銀行的錢借的次數越多,信用評分越高,未來借款額度越高,利息越底,這就是信用的資產。支付寶花唄、京東金融、信用卡都是一樣的道理,越借錢信用價值越高。比如說信用卡,如果是富人,銀行甚至可以給他們幾萬以上的額度。比如透支額度是6萬元,等於沒有任何成本,每個月就有了6萬元資金可供週轉。如果活幾十年,那這筆錢就相當於銀行白白把這6萬元送給富人使用幾十年,還不用負擔任何費用。

原因3:富人和窮人的財富積累方式不同。

窮人拼命掙錢,但總是將掙到的錢放在銀行裡面,讓錢靜靜地躺在那裡,買個車何必要分期付款呢?而富人總是想著借雞生蛋,用銀行的錢、別人的錢來為自己服務,最終讓自己走上富裕之路。窮人對“債”的理解還停留在“欠債還錢”的水平上。對於富人而言,無論買房買車,還是分期付款購物,背後都有一套債務融資的邏輯在運作。

說到底就是窮人和富人,理財觀念有差異。


環球老虎財經

AI社長認為這個問題不完整,建議改為:為什麼好多富人都分期付款買車,土豪和窮人卻選擇全款購車呢?在鄙視鏈的兩端,破天荒第一遭兒高度一致。


開個玩笑,不過事實的確如此。在剛結束的廣州車展上,有位土豪一次性買走三輛價值百萬元的奔馳V260L商務房車,理由是公司接待,家用自駕兩不誤,奔馳開出去也有面子。一句話,不差錢兒!

迴歸正題,富人為什麼分期付款買車,窮人卻全款購車呢?社長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條:財富實力與投資理財的觀念有別。

富人不一定現金充裕,更多的是固定資產與紙上財富。由於其投資理財渠道較多,更在意財富增值與現金的流動性。車是大宗消費品,理論上,到手即是二手車,馬上貶值。全款買車顯然不划算,首付三成,用其餘的錢投資理財的收益要比貸款利息高。

對於大多數窮人來說,有沒有投資都不一定,頂多把有限的錢買了餘額寶等保本型理財產品。如果貸款買車,支付的利息肯定高於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相當於把辛辛苦苦攢的錢拱手送給了“奸商”們。

退一步說,即使窮人們想貸款買車,也要考慮一下能不能每月還上貸款。所謂的窮人,存款有限,有的是拿死工資,碰上個天災人禍別說還貸款,連生活費都不一定有。至於沒有固定工作的窮人,貸款更可能是隨時可能引爆的地雷,光滯納金與違約金就夠喝一壺的。


AI財經社

謝邀,我是變革家阿梅。
選擇分期付款而貸款分期(按揭)買車儘管成本看上去會高些,但是有助於投資理財。富人分期付款正是因為富人的錢在他們正確的操作下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富人有錢,可是有錢並不代表他們手裡就有多少閒置的現金,相信大家都知道最傻的人就是把錢存著什麼都不幹,錢是會貶值的。相反,正是因為富人能把手裡的閒置資金更充分的利用起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錢生錢,所以他們才會成為有錢人,這也是富人跟窮人的區別,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多好的運氣,不努力哪裡來的好運氣呢?更重要的就是他們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水準和使錢能夠充分利用的眼光。試想,富人用閒置的錢去投資一筆,所要帶來的利益遠遠大於貸款買車的利息了吧,這樣的交易誰不願意做呢?
但是一般窮人則想不到這點,因為錢在他們手上發揮不出多麼大的價值。他們想到的只是貸款還要利息呀,利息的有多少呢。錢放在自己家裡也是放,不如趕緊全款付清了心裡踏實。但是其實這種想法也沒有什麼錯,如果自己懶得折騰又沒有把握的話,全額付款也沒有什麼大錯,在資金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投資,如果並沒有成功的話,這樣子車的貸款還怎麼還?窮人買車的錢也許是積攢了很久很久的,他們的財富並不是源源不斷的。這樣開來對與窮人少付利息也是一種理財的手段。

變革家

回答之前我們先把這當成一個正常的問題,來談一下“‘富人’喜歡運用槓桿,而‘窮人’反之”的傾向性問題。

很多年之前,中國特別流行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那個段子,背後的風向,其實是鼓勵中國人利用槓桿超前消費。

這二三十年間,中國的消費習慣已經大為改變。前幾天就有數據說,中國人的宏觀負債率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較高水平。

也就是說,二十年前還不敢超前消費的中國人,現在槓桿已經玩得666了。

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貧富差距狀態日漸嚴重。這中間除了個人奮鬥和歷史進程的原因,敢不敢利用槓桿,有沒有抓住個人資產增值的那麼幾次“結構性機會”,應該是決定你多年之後站在哪個“階層”的更重要的因素。

大家經常看到那些段子,什麼外國小夥來上海買房+開店,店子虧得一塌糊塗,房子升職了幾倍,什麼十年前我們都有50萬,你買了房,我投資做實業……

“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跟他對槓桿的運用有關,所以才形成了“富人買車大多選擇分期付款”的原因,反之則是“窮人大多全款買車”的刻板印象。

不過說真的,斑馬君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停欠的。這些現象其實更多的是個別現象,不能一概而論。

前段時間,一個武漢的朋友陷入猶豫,他手上有100多萬準備買房。他看到網上類似問題的這種言論,想付最低首付,然後把錢拿去做投資。

我跟他說,哥們兒醒醒吧,現在房貸利率上升很多,那些個“房貸首付最少最划算”的理論不是很實用,投資的話你能做什麼呢?如果只是放在某付寶買基金,還是算了吧。


斑馬消費

貸款買車已經成為一種大趨勢,但是像題目所說的好多富人都分期付款買車,而窮人卻選擇全款購車,這也僅僅是相對而言。富人比如國內的王健林、馬雲、馬化騰等,難道他們買車還用貸款嗎?至於窮人,能買得起車的,或者有買車計劃的人也算不上窮人了,因為窮人壓根就不會想買車的事,更不要提是全款還是貸款了。

所以說,題目所提及的富人,應該是實現了財務自由的那部分人,而窮人,多是指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或是資金有限的小企業主。

富人的錢在他們手裡能發揮更大的價值,富人有錢並不代表他們手裡就有多少閒置的現金,相反,正是因為她們能把手裡的閒置資金更充分的利用起來,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錢生錢,所以他們才會成為有錢人,這也是富人跟窮人的區別,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多好的運氣,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創造財富的能力和使錢能夠充分利用的眼光。富人把錢週轉到生意上或者是用到更大價值的投資上,所帶來的利益要遠遠大於貸款買車的利息,這是再合適不過的一筆交易。而如今,車貸和房貸是利息是很低的了,能貸款買車何必又自己去費勁的全款買車再從銀行貸款呢。

但窮人就不一樣了,家庭情況比較拮据,沒有固定的大筆財富的來源,對於他們來說,自己掙的錢只能解決自己的家庭支出,而需要買車的話,一般都會攢好一段時間,等攢夠了錢才會買,因為只有付了全款買的車,才會讓他們更踏實,不用再去愁每個月的那筆分期還不還得上,不用擔心分期款還不上需要承擔的後果,至少,對於他們來說,在沒有特別富裕的情況下,分期付款的壓力更大,每個月的分期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筆負債,心裡壓力更大。所以,對於窮人來說,沒有足夠的錢就不會選擇購車,如果要購車,那麼肯定會攢錢付全款,不會在自己沒有保障的收入情況下,承受那麼大的壓力。


汽車觀察家

這個現象還是挺普遍的,因為對錢的價格看法不同。

1、錢有價格嗎?有的,比如你借100萬,用一年,要還10萬,這就是這個錢的價格。所以如果你有機會用到便宜的錢那是一定要用的。

2、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分期付款買車?因為他們清楚錢的價格。比如做生意需要從銀行借貸,錢的價格是7-8%,如果走其他的金融通道,錢的價格可能會到12-15%,如果走一些其他的借貸渠道,比如p2p,那可能會到15-20%,如果走民間信貸等等就更貴了,錢緊的時候40-50%的利率都不鮮見。

3、如果清楚錢的價值,那就會比較汽車分期付款的價格,現在汽車其實還是買方市場,因為競品太多,除了極個別的熱銷車型,大多數車都需要儘可能的獲客。所以給的條件都比較的優惠。 比如有的是分兩次付款,0手續費,比如一輛車50萬,先付25萬,明年這時候再付25萬。那相當於你不用一次性的拿出一大筆錢,二次付的25萬,你可以先用一年,如果有8%的收益率,你能因此產生2萬的收入,如果你一次付,是沒有這個收益的。 即便不是0手續費,通過公式計算分期的貸款利率一般都在5或6%,這個利息跟銀行貸款差不多,都比較的便宜,如果你的投資收益能夠覆蓋,還是可以產生利差的。

4、其實這也是個加槓桿的典型案例,用更少的錢撬動更多的資產,使自己的資產規模擴大。而如果你的分期付款可以上徵信記錄,你又按時還款的話,你的徵信狀況會提升很多,將來貸款之類的業務更易辦理。

5、為什麼那麼多公司願意做車貸呢?因為資產比較明確,不良率低。


大貓財經

很可笑的問題。既然是窮人,你還買什麼車?

買車是全款買還是貸款買,取決於你的資金及理財情況。如果你有比較好的投資理財機會,並且投資報酬率超過貸款利率時,那可以以貸款方式購車。否則老老實實全款買吧。記住,不要聽車貸公司的忽悠,現在都在去槓桿。


泉聲洗心

能買車的都不窮!

一家裡理財能力差,給他幾十萬,他找不來比銀行高的理財收入,當然要全款買!

二家裡理財能力好,給他幾十萬,他的理財收入扣除銀行貸款利息還有富餘!當然要貸款買!

但是理財收入高,並不一定比理財能力差的富!


用戶3381480436301

這主要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在從中作怪!

窮人思維就是把錢看得太重

日本作者勝間和代寫的《時間投資法》,其中有個說法是:

“要不惜代價去創造時間,為了創造出時間你要捨得打車。”

對於一個窮學生來說,打車上下班確實奢侈。況且,剛入職場那會,一天工作完之後還能看看劇,刷刷微博,過得沒那麼緊迫。相反,作者勝間和代,她是日本前麥肯錫和前JP摩根員工,標準意義上的金領階層,辭職後還從了政。打車對她來說很值,她在書中還提出騎自行車出行節省時間,買個導航儀配上,這樣不堵車,去近的地方很快。

窮人思維是輕視時間,而看重小利!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一輩子只知道存錢的那些人,如果10幾年前將錢投資去買個房子,現在怎麼也是小富即安,可你存了一輩子的錢,可能還沒有房價上漲的零頭多。

富人思維會花別人的錢

富人的核心思維就是讓自己負債!!!

因為鑄幣權只被國家掌握,特別是紙幣誕生後,必然要進入金融資本階段,一個國家有再多的貨幣,如果集中於少數人,結果也只能是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暴漲,這樣的軌跡在歷史中不斷地重複著!

咱們總說貨幣超發了多少倍,但歷史證明,凡是政府發行的紙幣遲早都會貶值的。當經濟好時,為了應對新增的社會財富,便於其交易,政府會印錢;當經濟不好時,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也是印錢。

所以,不管經濟好壞,印鈔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行為。

每一次新增貨幣,都是對現存貨幣購買力的稀釋。社會上創造的財富總值如果不變,而貨幣印發卻越來越多,貨幣購買力就會下降,也就是貨幣的價值被稀釋了,通俗講就是貨幣貶值了。

所以,在貨幣長期貶值趨勢下,負債是有利的,而持有貨幣卻是受損的。在貨幣超發的趨勢下,聰明人向銀行借錢投資實現財富增值,負債卻在日益稀釋,而普通老百姓把錢存入銀行,財富卻在日益稀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