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到底是禪讓,還是逼宮?

山兮水兮

應該既不是禪讓也不是逼宮。是推舉產生繼承人,而在位者讓位。

“禪讓”的概念基本脫不了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如《列子*仲尼》“堯還宮,召舜,因禪以天下。舜不辭而受之。”還有《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

諸子的時代距離堯舜禹相當遙遠,後人說前人事難免按照自己的思想歸納,所以推出了“讓”的概念。而諸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後來者再把學派的觀點進行美化,於是有了讓位給有備有能者的所謂“禪讓”。禪讓基本是後人的一廂情願。

堯舜禹的時代和現在的社會有很大不同。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是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形勢,沒有王朝,也沒有國家。所以也談不下“天下”,更沒有後來儒家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堯舜禹說不上是天子或是皇帝只算是一個集團的部落共主。這個時期的部落共主的傳承,按照呂思勉先生說的,是由推舉產生的。因為還沒有任何一個部族強盛到足以長居共主之位,所以共主只能是強者居之,今天是你而明天是我。也就談不上什麼逼宮。

另外,感覺現代的人把王位、君位這一類看得太重。堯舜禹自己未必願意長居此位。部落共主的權力沒有大到像後世的皇帝,所謂物質享受更談不上。真要像《莊子》說的禹治水的時候“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因此而成為聖賢,這樣的部落共主之位也不一定有人願意搶著當。

還有就是可以從側面看看堯舜禹時期的道德水平。比如黃帝時“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怎麼沒見到對不服者修仁德使來歸?而到了傳位的時候反倒講信修德就更重要了?

總體來說,堯舜禹時期的傳位應該是推舉之後由上一代讓給下一代。


沅汰歷史

這個課題很大啊,可以寫一篇3萬字左右的論文了。

一、黃帝到堯期間的傳承

圖:五帝時期傳承圖

注:黑色線條為血緣傳承關係,紅色箭頭代表天子傳承關係。

1、看起來傳承有些混亂,有隔代傳承、叔侄傳承、父子傳承和兄弟傳承等多種方式,但整體都是在軒轅黃帝的直系血親內傳承,在堯之前不存在禪讓制度。

2、這麼傳承有其合理性:(1)服務型政府,掌握祭祀、曆法、生產技術等智慧,需要指導內部及各諸侯,繼承人年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2)當時的社會平均壽命還是比較短的。

二、堯舜禹所謂的“禪讓”制度

1、堯“禪讓”舜的存疑:

(1)選擇舜成為繼承人候選人存在疑問,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堯禪讓舜:舉賢VS唯親》。

(2)對舜的考核過程存在疑問,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歷史上第一位管理培訓生》。

(3)舜在代理國政期間清除異己,扶持自己的實力,背後都有堯的支持,也是存疑的。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2、舜“禪讓”禹的存疑:

(1)禹成為天子,很可能是因為自身實力強大,通過政變奪取政權,而不是舜“禪讓”的,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舜到禹:禪讓OR政變》,補充閱讀歷史文章《大禹治“水”》《別人當面罵你,你可能都聽不出來》。

(2)時間的問題。僅以《史記》中的資料來說明。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史記·五帝本紀》

堯和禹是同一輩的,堯當天子118年,服喪三年,舜在位39年,這就160年了。高辛和摯在位時間《史記》中沒有記載。如果最大可生育的年齡為60歲,鯀和舜都是老來子,在舜死的時候,可計算的,禹已經100歲了。如果再加上高辛和摯的執政時間和服喪時間,差不多80年左右,那就得180歲左右了。以這麼大的年齡,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政府職能定位來看,是死是活都不一定,即使活著,傳位給他是不太可行的。而且禹在執政後10年,也就是113或193歲的時候還去出巡,也是不太科學的。

三、禹之後的傳承

(1)禹雖然有禪讓給皋陶、益的動作,但實際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詳細分析可在今日頭條搜索文章《權力過渡的藝術》

(2)啟開創了夏朝,夏朝基本上是父子傳承製度,只有兩個兄弟相傳,後一個後來還又還政給哥哥的兒子。

(3)禹之後沒有禪讓制度。

結論:堯、舜、禹之間禪讓的傳承製度是存疑的,很可能是後人理想的君主傳承製度,類似現代的選舉制,附會在古代聖君的身上。

評論:可能是歷史資料有限,但作為史官,不確定的可以不寫出來的嘛,聽到什麼就記錄什麼,而不加思考確認,誤導後人,這是不合適的。

在機構做事也一樣,“我聽說”是不能拿來作為決策依據的,到底怎樣呢,需要去驗證和思考。可以不說,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確定詳實。而作為決策者,核心能力之一就是信息的處理能力。


師說歷史


答:《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中有語云: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堯、舜、禹時代,那是一人受役於天下人,奉行的是禪讓;後世卻是以一人而驅役天下人,所以產生了逼宮之論。

時勢已易,環境不同,以此時此境的人很難理解彼時彼境的人的想法和做法的。

舉一例,戰國以後,兵家奉行“兵者詭道也”,用兵必須善於使奸、使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無所不用其極,盡一切可能把破壞力發揮到最大,盡一切可能消滅對方有生力量,不但白骨遍野、流血漂櫓,焚宮毀室,拆城平樓之事也屢見不鮮。

所謂“慈不掌兵”是也。

但這種行為和思想,在春秋以前,是要受到鄙視和譴責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的遊戲,只有士以上階層才能揮戈驅車走上戰場,下等平民包括奴隸,人家根本就不帶您玩。

而且,打仗也有諸多講究,比如“不重傷”(不打受過傷的人)、“不禽二毛”(不俘頭髮斑白的人)、“不以阻隘”(不憑藉險隘的地形)、“不鼓不成列”(不攻打還沒有列陣好的敵人)等等。

此外,還要求不能趁敵國國君去世舉辦喪禮的時候發起攻擊,也不準趁敵國鬧饑荒的時候發起戰爭。兩國交戰,失敗的一方,逃過一百步就不用再逃;得勝的一方,追擊了五十步就不能再追。

晉楚邲之戰,晉國軍隊被打敗,還沒逃夠一百步,戰車陷進了泥坑,動彈不得,追上來的楚國士兵為了讓晉國人逃離出一百步範圍,積極幫晉國人抽掉戰車前的橫木,協助晉國戰車逃出了泥坑。

看,這樣的戰爭真是“君子之爭”,紳士風度十足。

晉國士兵逃出了楚軍追擊範圍,為了挽回面子,還說什麼“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說逃跑還是楚國人有經驗。

而就算真正到了生死關口,參加戰爭的士族也能保持著優雅的貴族風範,如公子成與華豹在戰場上狹路相逢,華豹率先射了公子成一箭,沒有射中,又抽出第二枝箭準備再射。公子成不滿,大呼:“不更射為鄙!”按照當時的規矩,應該是你來我往,雙方一人一箭交替攻擊的。華豹聽了之後,就放下了弓箭,讓公子成回射,結果就被射死了……

以上戰場上的表現,以後世人的眼光看,根本就理解不了。

甚至,春秋末期、戰國初的人,都覺得可笑了——宋襄公當時就被人笑話了一輩子。

同樣,本來堯、舜、禹時期的禪讓都是很真誠,很有道德範的行為,但後世人眼中的禪讓、或能看見有詳細記錄的禪讓,那是王莽、曹丕、劉裕、朱溫等舉著屠刀式的、血淋淋的禪讓,就想當然地認為堯、舜、禹的禪讓是一種赤裸裸的逼宮了。

而當歷史上燕王噲要禪讓國君之位給宰相子之、秦孝公要禪讓國君之位給商鞅,他們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類似宋襄公一樣的嘲笑。

甚至,劉備在白帝城真心實意的託孤,也被人認為背後埋伏有刀斧手——一旦諸葛亮出聲應允,馬上就會人頭落地。

這些,都是在以己之心來度古人之腹。

說到這兒,我知道,可能會有人拿《竹書紀年》來說事。

說《竹書紀年》的《五帝紀》可不是寫了嗎?“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不是逼宮又是啥?

其實,《竹書紀年》也不過是戰國人的作品,類似的記載,也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韓非子•說疑》不也寫了嗎?“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想想看,春秋末期的宋襄公都會遭到戰國人的無情嘲笑,則戰國人又怎麼能理解上古時期堯舜禹禪讓行為的純粹性呢?

最後想說的一句,古人的思維也許沒有我們現代人複雜,則我們現代人就不要輕易地以今度古,以現代狹隘的眼光揣度古人的行為和制度。


覃仕勇說史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一直被後世津津樂道。中國古代是祖先崇拜,作為祖先裡最好的政治樣板,堯舜禹的禪讓一直被後世拿出來說。很多大臣在勸說昏庸君王的時候,都以堯舜禹時期的政治作為榜樣。

但是在今天,卻出現了另外一套理論。很多歷史大咖們、教授們都在煞有介事地說,堯舜禹時期的禪讓是假的,是被後世美化了的,真實的情況其實是逼宮。

(堯帝塑像)

那麼,這些歷史大咖們、教授們的說法對不對呢?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咱們需要把“堯舜禹禪讓如何成為美好的政治樣板,後來又如何被人認為是逼宮”這一歷史脈絡理清楚。

堯舜禹禪讓,作為一種美好的政治樣板,最早大量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中,尤其在儒家的典籍中。那時候,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或者是其他儒家學派傳人,當他們在給君王講話的時候,都會講堯舜禹時期的事情,他們的仁政,他們的禪讓。其他學派也有講這個的。法家的商鞅最早去見秦孝公,給他講的就是堯舜禹的事情。

為什麼堯舜禹的故事,在那時候突然火起來了呢?原因就在於那時候天下大亂,綱紀不在。所有的諸侯王都不再尊奉周禮,而是拼武力,拼霸道,以把別的國家滅亡,擴大自己的版圖為能事。反而是,如果有君王要學堯舜禹的禪讓,必然會壞事。

燕王噲就曾經學過堯舜禹,把自己的國君之位禪讓給宰相子之。結果燕國差點被齊國給滅了,後來要不是他兒子燕昭王勵精圖治復國,燕國可能就不存在了。這件事,在當時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大笑話。

還有就是秦孝公想把國君之位禪讓給商鞅。商鞅當時推辭了。不過秦孝公的兒子秦惠王因此懷恨在心,登上王位以後,就藉口把商鞅給殺掉了。這件事也被認為秦孝公很傻很天真。

(舜帝畫像)

可以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君王的得位方式,不再是看君王的德行,而是看君王的武力。

後來秦始皇當皇帝,以及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一直採用的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得位模式。

為什麼我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得位模式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呢?其實除了堯舜禹時期,此後的夏商周上古三代。一個朝代代替另外一個朝代,雖然也憑武力,但是,一個君王能不能坐穩,還是要看他的德行的。周武王伐紂,所有的理由都是紂王這個人無道,德行不好。而且周武王取代了殷商以後,他並沒有對殷商趕盡殺絕,而是把殷商的祖籍地封給了他們,宋國的祖先就是殷商。

封建社會以後,這一套完全變了。此後也有過禪讓的事情,比如說王莽得位、曹丕得位、司馬炎得位、趙匡胤得位等等。打的旗號雖然是禪讓,其實是暴力。

正因為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發生了那麼多的禪讓事件,幾乎沒有一件是真正的禪讓,都是逼宮的結果。所以,我們的歷史大咖們、教授們就用這樣的思維去反推堯舜禹時期,覺得堯舜禹時期的禪讓,也是逼宮的結果。

這顯然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了?我覺得是我們的歷史大咖們、教授們沒有搞清楚堯舜禹時期和封建時期兩種得位模式的根本區別。

(禹帝畫像)

堯舜禹時期的得位是能人模式。比如說你能治水,比如說你能治病,比如說你發明一種新的生產技術,比如說你能打敗其他部落保護本部落百姓的安全,你是能人,老百姓就擁護你,不會再去擁護其他沒有能力的人。

那時候的百姓為什麼擁護能人呢?因為只有能人,才能給本部落的人帶來食物,帶來安全,帶來健康。否則,你這個部落就算不自生自滅,也會被其他部落給兼併。所以,老君王把王位傳給能人,也是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

當然了,也有人可能說,老君王在傳位的時候,有些心不甘情不願。比如說,堯其實不想把王位傳給舜,而想傳給他的兒子丹朱。這種情況也是可能的,自私的心,任何人都有。但是,假如堯想傳給丹朱,老百姓不服呀,大家不去擁戴丹朱呀。也就是說,舜用不著逼宮,老百姓就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所以,認為堯舜禹禪讓是逼宮,這是以後世小人之心,度先賢君子之腹啊!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可以這麼說在魏晉政權更迭之前,世人都以為堯舜禹之間的領導轉化是通過禪讓來實現的,這也是儒家孔子一直所提倡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另外在傳統儒家思想中,禪讓一直都是聖賢明智的象徵,堯舜禹的禪讓,正好符合孔子所追求的聖人治國的道德思想。

可偏偏在西晉的時候出土了一個先秦時代的書籍即《竹書紀年》,這裡面記載堯舜禹取得天下是通過逼宮來實現的,一下子粉碎了人們的認知,然後就有了後世關於題主所說的爭議。


其實在這個爭議之前曹丕通過禪讓取代漢獻帝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他作為帝王,這時的一句話意義不言自明,即曹丕認為古代一直所說的禪讓原來不過如此。

再後來竹書紀年的記載似乎驗證了曹丕所說的話,然後就有一部分人認為堯舜禹的禪讓只是勝利者編織的美麗謊言,因為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幾千年的發生的事,誰又能說的準呢?也許野史即是正史。其實我們除了有批判的態度之外,心向陽光,心存美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成了現代歷史學中的一個課題,不過如果真要說堯舜禹不是禪讓,那必然挑戰我們大多數人的歷史觀,因為我們從小學課本上學習的就是遠古時期是堯舜禹的禪讓制,後來從禹的兒子夏啟開始成了世襲制,而世襲制一般就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從表象上看來,好像原始時期的人們都是大公無私的,所以年老後讓位給他人,後來人們漸漸變成了自私自利,所以就把權力把握在自己家族手裡。



那麼歷史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誰也不知道!誰也沒辦法跑到那時候去看看,周朝之前的歷史,靠的基本上都是傳說。之所以判定是堯舜禹禪讓制,基本上都是根據尚書而說的,然而尚書是儒家經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力推古代的禪讓制,眾所周知,儒家喜歡宣揚仁德和復古思想,所以後世人禪讓制觀念的建立也是和儒家學派的宣傳有關係的。

成書於先秦時期的竹書紀年和韓非子也都講到了堯舜禹的繼承製不是禪讓,而是逼宮,然而他們距離堯舜禹的時候也很遙遠,所以他們的記載也並不足信。

討論這個問題,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了,眾所周知,他繼承了父親曹操的魏王之位之後,就開始逼宮漢獻帝讓位於他,漢獻帝無兵無權,不同意的話只會被殺掉,所以就只好把皇帝的位置讓給了曹丕,曹丕為了名字好聽,就借用了堯舜禹時候的禪讓之名,得手之後,曹丕非常得意又大言不慚的說,我現在終於知道堯舜禹時候的禪讓是怎麼回事了?

曹丕距離堯舜禹的時候也有2000餘年,他說的話也不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之後司馬家以同樣的手段奪取了曹家的魏國,再如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帝位,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的帝位,都是美其名曰禪讓,那麼我們能以同樣的方式衡量堯舜禹時候的繼承製嗎?

由於人本質上都有追求利益的心理,當權力能帶來利益的時候,人就想追求權力,如果產生不了什麼利益,那麼人對追求權力也就沒興趣了,這是人的本性,所以要判斷堯舜禹時候的繼承製是不是禪讓,恐怕要從人的本性拿去分析了,您說是不是這樣呢朋友?


超能古博士

堯舜禹是歷史中被後人一直敬仰的聖賢達帝,打開歷史,好像歷史中人還是有一些曲折,非傳世之避重就輕,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空間,

堯帝一生勤勉,為天下蒼生不辭勞苦,以身作則,萬民稱頌。在遊歷民族侵犯之時,曾讓自己的兒子丹朱帶兵抵禦,丹朱曾九年不離邊關,曾獨戰遊歷十八騎。在遊歷族首領的女兒達思的幫助下,終於平定遊歷族,達思是遊歷族第一美女,因為愛上丹朱,才助丹朱打敗遊歷族,丹朱並沒有殘酷鎮壓遊歷族,對遊歷族進行了安撫,為遊歷族修水利,供糧種,使遊歷族過上安定的生活,丹朱與達思結為夫妻,丹朱被國人稱為英雄,當時堯雖為帝,耕為宰相,與舜為莫逆之交,二人密議,堯之子丹朱已獲英名,如此下去,江山必為丹朱所得,二人勾結堯身邊侍衛頭領袁發,在堯食物中放入慢性斷腸散,一個月後,堯毒發身亡,舜和耕怕丹朱報仇,要斬草除根,讓丹朱回京城,途中袁髮帶兵埋伏,丹朱拼死殺出重圍,已經明白自己父親為舜所害,只有帶邊關軍馬入了遊歷族,

舜繼位後,全國議論紛紛,大禹在外面治水,當然知道消息,大禹也無心治水,跟著啥人學啥人,他開鑿山洞,名為治水,背裡屯住兵馬,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老婆喬雅與舜私通,這些大禹早就知道,大禹本來只是一個小吏,他老婆勾引了舜,才被提拔,他知道自己帶了十多年綠帽子,三個兒子就一個缺心眼的是他本人親自完成的,其他兩個,都是舜的種,禹不回家是有原因的,與治水無關。

在舜登上帝位十一年零三個月,大禹以陪舜視察水利為名,在會稽山九連洞,扣壓了舜,逼舜禪位,大禹讓舜傳旨,招來宰相耕與元帥袁發,當場斬首,舜只有向全國公佈,禪位禹。

禹實際在位八年,忽得中風之疾,匆忙把位傳給缺心眼兒子啟,有人說啟是第一任皇帝,在位十五年,錯,【夏史錄】載,啟登上帝位,一直是傀儡,當時的宰相石幹權傾朝野,啟帝九年,丹朱帶著自己的十六個兒子發起復仇戰爭,活捉啟,因啟是無辜的,丹朱沒有殺他,重新整理朝政,把當時父親在位時忠臣之後提拔任用,把自己的長子太康留下做了皇帝,自己仍回到遊歷族。

堯舜禹沒有禪位說,都是後人胡說八道,司馬遷的【史記】都沒有事實根據。


白這個顏色

到底是禪讓還是逼宮。

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知識,其實並沒有去討論的必要。

這種歷史故事,更像一種傳說,一種神話。

神話和傳說,你會去追問他們的真實性嘛?

說到這個,想起來了之前回答的一個問題“歷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對我們大多數歷史愛好者人來說,看歷史很大程度上哪裡是為了真相,只不過是看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同時也可以從這些零碎的事件中,構建一下自己對人事和人性的看法。

比如這禪讓,相信的人,大多會抱有對人性的美好想象。

這逼宮,相信的人,大多會抱有對人性惡劣的想象。

但是這想象卻不能分辨一個人的好壞!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陳平

在劉邦做了皇帝后立下了《白馬之盟》說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不是功臣,而且皇帝沒有封他為侯,咱們一塊兒揍他!

到了呂后的時候,他要封自己家兄弟,可是因為有這個盟約,就十分害怕!

然而陳平的解釋,讓呂后非常開心,他說

這句話不是高祖說的嘛!那時候他是上,他說了算,現在老太太您是上,當然您說了算。

這白馬之盟,在陳平這裡就變了,而那時候的丞相王凌卻是堅持著高祖的意思,堅決反對呂后封諸呂的行為。


瞭解了這個你就可以知道堯舜禹的故事,不管是禪讓還是逼宮,這兩種說法都有他的現實意義!

漢獻帝禪位給了曹丕,這種事情在有魏一朝的魏國,你只得誠惶誠恐的說,好吧,您確實是效法堯舜。

然而放到了漢昭烈皇帝,哪裡,曹丕就是個篡位,陰謀逼宮的傢伙!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咱們只能看別人怎麼說,然後回話,您說是逼宮,咱們就是逼宮,您說是禪讓咱們就跟著禪讓。


然而在這裡,很多高人都會有理有據的說是逼宮,或者禪讓。

不過這時候您就沒有必要迎合著來,罵一句傻叉,就了事了,反正沒人能逮住您。


你要是問我說,這是禪讓還是逼宮。

俺只能說,你看司馬遷說是禪讓,韓非這批人說是逼宮!

後代的禪讓,這叫做效法古人,實際上卻都是逼宮了。而我也只是作為後來人在這裡說,如果在那時候,除非你有反抗的能力,不然咱們可不能說是逼宮,那樣會沒命的!!!


以上

目西


目西

盤古開天地,歷史悠遠,自炎黃開始進入中華文明的新紀元。

在上古時代,是我國的原始社會,那時候社會物質極度缺乏,部落首領的責任就是帶領人民進行生產生活。堯舜禹都是一個部落的,先後被推選為該部落聯盟的首領。



最早的部落首領是堯,堯帶領著部落人民生產生活。後來堯老了,幹不動了,就想找一個能替代,繼承他職位的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舜是個勤勞簡樸誠實的人,經常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舜通過堯的考察以後,堯便把首領的位置讓給了舜。這種讓位的方式叫做“禪讓”。


因為大禹治水有功,舜又通過禪讓的方式把自己的位置傳承給禹。禹得到了大家的擁護,遂受封於夏地,所以禹的部落稱為夏。大禹在位45年,他的兒子啟殺死各部落首領推薦的部落聯盟首領繼承人伯益。自己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實現了子承父業,這種子承父業的傳承方式叫做“世襲”。世襲制後來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傳承方式。

在原始社會,雖然物質很貧乏,但是人人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權利。而部落首領的主要責任就是帶領部落人民去生產和勞動。人們對權力和地位的嚮往還十分的淡薄。



自從啟打敗了有扈氏部落後,把戰敗的俘虜作為奴隸供自己使用,原始社會結束。自此中國進入到了奴隸社會。後來啟又通過“世襲制”把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太康,“世襲制”正式進入中國社會直到大清朝。

《三國演義》裡,華歆勸漢獻帝退位時就說“效堯舜之道”,意思就是說你自己主動退位吧。這就是對堯和舜的最高評價。也為後來人所津津樂道。所以說在職位的交接上堯舜是禪讓,而禹則是打破了“禪讓制”,首開“世襲制”。



在堯舜禹時代,因為部落首領都是帶領人民進行勞動生產。所以沒有“逼宮”這一說。要知道舜是嫌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不力而將其殺死,又逼迫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由於禹治水有功,舜才會把職位讓給禹的。禹也沒有“逼宮”的說法。當後來權利讓人們的心理極度膨脹時,才有的“逼宮”“篡位”的說法。


閃電天下

關於堯舜禹禪讓的事蹟基本是見於儒家學說。儒家將堯舜禹的三王時代描繪成中國史籍上最具光輝的時代,三王以“禪讓”這一“天下付有德者居之”的傳承方式進行權力交接為後人所稱道。

實則這些記載靠不住。

深諳歷史的毛澤東主席晚年批註二十四史時,曾在《魏文帝被利用》一條中寫下了六個字:堯幽囚,舜野死。這說明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毛澤東對堯舜禹禪讓的事蹟是不認同的。

而且“堯幽囚,舜野死”這個說法也非毛澤東首創,最具代表性的是《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中明確記載:“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另外《韓非子-說難》中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禪讓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然而也是最大謊言)。

《莊子-雜篇-盜蹠》中就直接指出“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

《呂氏春秋-舉難》篇開首就說“人傷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號,禹以貪位置意”。

這些說法以《竹書紀年》為最早最具代表性。

《竹書紀年》是西晉時期盜墓者在汲郡盜墓(被盜墓冢應該是魏襄王墓)作業時發現的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古書,所以又稱《汲冢古書》。

《竹書》原簡應該是戰國時魏國的官修正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戰國魏襄王20年(前299)之間的歷史,是古代唯一一部未遭秦火和儒家篡改的編年體通史。其時尚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學尚未佔據統治地位,修史者不至於落入儒家的條框中,能夠比較公正地記錄下史實,所以它的記載可信度就要比後來儒家典籍中的禪讓說要可信得多。而且其記載能與甲骨文、金文、《史記》、《春秋》等多方面的資料相印證。它顛覆了很多傳統儒家學說奉為圭臬的記載,其中就包括堯舜的禪讓說,因此遭到後世儒家的極力禁燬。

根據《竹書紀年》我們得知,丹朱是堯的兒子,堯把帝位傳給丹朱,但是舜後來奪取了丹朱的位子,並殺死了丹朱。

《山海經海內西經》也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對丹朱的稱呼也是“帝”。間接說明丹朱曾稱帝。晉代郭璞對本段註解道:“《竹書》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這也是竹書和山海經相互印證的一個證據。

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史記正義》,《括地誌》裡有這樣一段話:“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雲: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遠別離》就直接記述了“堯幽囚、舜野死”。清人王琦在替太白詩作注的時候補充了另一條資料:“《廣弘明集》曾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說明到了清代,還有囚堯城這個地名。

而舜的晚景也並不妙,傳說他是死於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但所謂南巡估計和後來被放逐皇帝的”北狩“差不多,基本是被放逐。

後來很多人也認為這些都是戰國晚期世風日下,禮崩樂壞,當時人想當然得臆測古人的說法,基本屬荀子、韓非之流臆造。但這只是一家之言。

所以毛澤東主席還有詩云:“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