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爲自我成長助力

溫水煮青蛙故事告訴我們,當身處安逸的環境中時,我們會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迷惑而失去對其的戒備能力,等到完全適應和習慣了周圍的環境時就會被其“圈養”,最終導致消沉、放縱和墮落,直至走向深淵。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何謂“圈養”?

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個大家更為熟悉的詞語來解釋“圈養”,那就是“舒適區”,即我們習慣保持的狀態、角色、態度,甚至是工作等,簡單講就是我們習慣並形成本能的一切事物。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我們得心應手,所處的環境是熟悉的、處理的事務是熟悉的、交往的人群是熟悉的,在這個區域內我們會覺得很安全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感。

舒適的本意是正面的,體現了美好的生活,但在生存競爭這條道路上,它就變成了屏障。如果長時間的龜縮於舒適區中,人就會變得麻木沒有激情,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變得不知所措,就無法在這條通往生存的路上繼續前行。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A以前在一家外企工作,工作內容不復雜,工資待遇福利都很好,她非常滿足,當朋友們每天都苦逼加班的時候,她沒少奚落他們盡找些不正規的公司上班。就這樣3、4年吧,A每天除了本職工作外,不是逛淘寶就是跟朋友聊天,朋友們不止一次勸她學點其他的知識技能,她總說自己的崗位用不上。終於在一次部門整合中,她由於沒有過硬的技能傍身,被勸退了,那段時間感覺她的天都塌了,像祥林嫂一樣逢人便訴苦,說公司怎麼怎麼不近人情,外面的工作怎麼怎麼辛苦,自己什麼都不會根本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什麼的……現在,她在家帶娃,感覺整個人跟社會都脫節了。

突破舒適區的重要性?

相信你不少聽人抱怨或你自己就在抱怨說,現在做的事不是自己喜歡的事。但,你有問過為什麼嗎?

在這兒跟大家分享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中的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我看來,這就是答案,因為我們沒有權利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若要究其根源,就是我們在該努力的時候,選擇了安逸舒適,故步自封,沒有去努力學習豐富自身,進而導致自己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前面我們說了,舒適區會帶給人熟悉感和安全感,長期處於舒適區,人就會變得不願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去挑戰高難度的任務,同時會懼怕那些未知的充滿不確定性的事物。然而,如果想要得到大的發展,那就要敢於面對風險和挑戰,一定不能待在安全的舒適區內,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如何突破舒適區?

我們的心理狀態除了舒適區,還有成長區和恐懼區。成長區,是指那些有一定挑戰性和困難性的、但是隻要我們花時間努力去做還是能達到的事物;恐慌區,則是指那些已經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想想都令人恐懼的事物。

現在不是很流行“生活正在狠狠獎勵哪些XXX樣的人”嘛,而他們正是奮力突破了舒適區努力讓自己變強大的那群人。若你也想要被生活狠狠獎勵,突破舒適區則是必經之路,簡單來說就兩點:

▶▷▶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想要解決問題,前提必須得先發現問題所在。因此,想要突破舒適區,我們首先得思考並明確自身哪些領域是舒適區,才能求突破方法,比如可以通過高質量的社交反饋來幫助瞭解自身的舒適區。此外,還需要識別哪些舒適區是能夠突破並取得成功的,而哪些是強行突破註定會失敗的。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主動出擊尋求突破

突破舒適區大致上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跳出舒適區,即脫離原本自己熟悉的環境去挑戰新的環境,比如從搬磚轉行碼代碼;一是擴大舒適區,即在原來舒適區的基礎之上向成長區擴張,比如會計考CPA、ACCA、CMA什麼的。

當我們找出可突破的舒適區後,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做上才能有真正的效果,因此需要我們主動出擊去挑戰即將面臨的不適感,然後慢慢熟悉它適應它,形成新的舒適區,再不斷循環。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總而言之,要突破舒適區,首先就是要讓自己難受不舒服,讓自己進入成長區,甚至進一步達到恐慌區,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做出突破和改變,戰勝恐懼,建立新的安全區,形成循環往復的螺旋式上升階梯,以此實現自我成長。

文 / 叄叄

擺脫“圈養”,突破舒適區為自我成長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