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人的廠年產值將破3億

66人的廠年產值將破3億
66人的廠年產值將破3億

“機器換人”的浪潮正在深刻地改變中國和個人的命運,這一點,對於莫卓亞而言,體會或許更深。2006年,在她還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學生時,在“機器人泰斗”李澤湘教授的帶領下,一幫學生就開始了創業。

如今,34歲的莫卓亞已經是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這是一家由上市公司長盈精密和全球四大機器人巨頭之一的日本安川電機在2017年合資成立的機器人公司,整個公司僅66名員工,今年的產值卻有望突破3億元,2020年產值將超過10億元。

莫卓亞仍然清楚地記得,李澤湘教授給他們做的一次演講時的情景,“‘不鼓勵學生創業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想創業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們坐在下面聽得是熱血澎湃。”

讀研時跟著老師創業

莫卓亞是浙江紹興人,2006年9月,本科畢業後的她進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攻讀機電一體化專業。深圳為莫卓亞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當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是運動控制專業特聘教授。那一年,李澤湘也才45歲,還未成為“機器人泰斗”。

莫卓亞記得,剛進校不久,李澤湘開了一個講座,“我到今天都還記得,李老師說,‘導師就得講創業,不鼓勵學生創業的老師不是好老師,不想創業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這是他的名言。”當晚,和莫卓亞一樣,很多學生在寫申請,要跨學科去做他的學生。

那次,被李澤湘選中的只有7個學生。“李老師就開始帶著我們做項目。做什麼呢?切入哪一個點呢?先調研,李老師帶著我們去了很多工廠。在一家LED燈廠,李老師最終確定了我們要做什麼。”

莫卓亞說,LED燈珠非常小,但就是這麼小的燈珠還得從這一點拉一條線出來焊接到另一個點,這條線只有頭髮絲的1/10大小。“當時,我們去的工廠是人看著顯微鏡操作機器,一秒鐘能焊一根線,國產的全部是這樣手工操作。那個累啊,眼睛都要瞎掉了。”

而當時國外進口的全自動金絲球焊線機一秒鐘能接10根線,和當時國內手工操作的機器相比,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可進口機器的技術全部壟斷在別人手裡,只有新加坡、美國、日本有。——李澤湘就看中了這個,他和學生創業團隊就要攻克這個難題。

為做項目先進廠做普工

雖說要做項目,但實際上大家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還很少。怎麼辦?當時讀研二的莫卓亞被派去肇慶一家大型LED燈廠學習,那個工廠有類似的機器,她得先學會操作這樣的機器,進一步瞭解。

莫卓亞至今還記得,“這家LED工廠位於肇慶郊區,荒無人煙,附近連個公交車站都沒有,出行只能搭摩托車。我在那裡人生地不熟,在那一個月,我跟生產線女工同住在一個12人的宿舍裡,大通鋪那種,好在吃飯不用花錢。離開那一天,我直奔鎮上的肯德基,整整吃了一個全家桶啊,最後吃得連個骨頭渣也沒剩。”

在肇慶這個工廠的一個月,莫卓亞學會了操作這個機器,把它整個系統摸清楚了。但知道工藝是第一步,機器打火是怎麼打的?原理是什麼?莫卓亞他們費盡心思研究,最後才將技術點提煉出來。

2008年,他們自主研發的原型機終於誕生了。“那時,我們就在深圳的硅谷大學城創業園”。

原型機被送到了深圳的一家LED燈廠,莫卓亞跟著成了工廠的員工,在那裡不停地改進、調試了大半年,最終,他們的自動焊線機能一秒鐘接6根線了,這是當時國內第一臺全自動焊線機,這讓莫卓亞他們萬分開心。

問題接踵而來創業失敗

那時,他們的公司已經搬到了深圳另一個地方。半年後,因為種種原因,他們最終選擇將公司搬到了東莞松山湖。

在東莞,他們量產了這個機器近200臺,每臺售價為20萬~30萬元,比進口的機器便宜差不多一半。短短兩三年,學生創業團隊做出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亮眼了。“我記得那年,我們去上海參加展會,只有18平方米的展位,那個機器一放,不知道多少廠家過來參觀”。

出名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同行挖牆腳和團隊分歧。“我們公司上上下下的骨幹被挖了個遍,我們6000元月薪的操作人員被年薪30萬元挖走了。”人越來越少,問題越來越多,初次創業最終走向了失敗。“我們這個企業最後就不了了之,這個項目就不做了。但儘管我們不做了,現在國內有其他企業在做這個,就是從我們這出去的人。”莫卓亞說。

再次學習希望“借船出海”

彼時,國際機器人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已看中了“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紛紛搶佔市場。莫卓亞曾跟著李澤湘去日本安川總部參觀,“當時聽到機器發出的清脆的聲音,啊,我覺得真像是協奏曲,很美妙”。

正因為有那樣的經歷,在初次創業失敗後的2012年,莫卓亞離開廣東,去上海進入安川中國總部,她希望找到一條“借船出海”的路。“進去後,學技術、學市場,每天晚上最後一個走。用了三年時間,我從課長做到了部長。”眼看著機器人在中國製造業中爆發式的增長,莫卓亞心動了。

長盈精密的陳奇星董事長與莫卓亞相識於2014年一次偶然的見面,當時雙方對自動化和機器人行業有過深入的探討。2015年,陳在電話中向莫卓亞描繪了長盈精密轉型升級的藍圖以及發展國產機器人的戰略,特別是長盈精密自身對工業機器人的巨大需求。這成為讓莫卓亞重回松山湖的契機。

長盈精密是一家電子元器件企業,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84.32億元,同比增長37.78%。陳奇星曾表示,要將天機機器人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機器人供應商,再造一個新長盈。

牽手“巨頭”實現突破

2015年5月,長盈全資子公司廣東天機工業智能系統有限公司成立,莫卓亞成了“天機一號”——是該公司的第一個員工,也是當時的負責人。她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生產出了300臺機器人,“我們就是用這300臺機器拿了政府兩個大項目”。

但是,“我們自己研發的機器人還是小問題太多,整體的品質不一致,核心零部件有問題。如果真做出3000臺投放到市場,我們公司就得面臨倒閉了。”莫卓亞說。

出路何在?2017年7月,長盈精密與安川電機正式成立合資公司——“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項目投資總額為1億元,其中長盈精密佔股65%,而安川電機佔股35%。

廣東天機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立後,天機機器人共享了安川電機在全球的供應鏈系統,2017年成立不到半年,天機機器人就推出了第一款產品——小型六軸機器人“TR8”,這款產品當時在全球同級別同規格的機器人中是速度最快、防護等級最高的,是小型輕量化六軸機器人領域的一大創新和突破。

東莞松山湖現代企業加速器園區內,天機的廠區並不大,裝備車間內每天都有幾十臺“TR8”機器人要進行調試。去年,他們生產並銷售了500臺“TR8”,產值約2500萬元,而今年他們的目標是生產3000臺,產值有望突破3億元。

“每天8個小時,只能生產8臺;所以我們馬上準備擴大廠區,2020年要實現年產萬臺,那就是一天要生產差不多30臺,產值有望超過10億元。”而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僅僅只有66名員工。

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機器人能幹的事越來越多,但莫卓亞的事只能靠她自己。“不出差的話,我基本上早上8點到公司,如果加班,晚上1點多才能回到家。”這讓她的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很不滿。

莫卓亞說,老人不明白,“我們現在不是賺錢的問題,是要把這個事業做好。”她忘不了李澤湘教會她的,“創業是一個學習過程,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真不知道我這脾氣是怎麼活到現在的,一定在無意中傷害了很多人,自己還一頭霧水。能活到現在感覺是個奇蹟。我以後一定改。”她坦言,她的直爽性格一定得罪了不少人。但她仍然堅持要找“志同道合”的人。

“你只能信任思想、言語、行動完全一致的人。同樣地,我認為,你也只能信任思想、言語、行動完全一致的公司。如果碰不到,那就成為這樣的人,並創造這樣的公司。”

“我們現在不是賺錢的問題,是要把這個事業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