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閃電網絡和BCH分別意味著什麼?

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閃電網絡和BCH分別意味著什麼?

2017年8月,比特幣網絡分成了兩條鏈。一條鏈是比特幣現金(BCH),它遵循中本聰思想,允許交易的區塊上限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另一條鏈則是Bitcoin core(BCE),限制了區塊的大小,同時添加了“第二層”網絡即閃電網絡。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對兩者的看法可能會受到一些觀點或者(誤導)信息的影響而產生錯誤的認知。為了幫助大家有個正確的認識,下面將會用一個比喻來幫助大家理解。

汽車VS火車

假設有一個城市出現了嚴重的交通擁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小組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拓寬道路從而能夠擁有更多的車道——這是一個可以快速完成的簡單計劃。而另一個小組則是表示應該建造一個高速列車系統。這個方案比較複雜,但他們表示從長遠來看會更好,因為道路不能無限擴大。

但是在這個比喻中有一部分通常被忽略了:

如果公路上能夠容納的行駛汽車數量不能增加,你可能會被迫使用列車系統。與此同時,你也失去了隨時隨地駕駛你的車到你想要到達地方的自由。這也就意味著你需要依賴你購買的車票來獲得許可,也許有些站還會強迫你展示自己的ID。每一個車站都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你也沒有選擇其他車站的可能,因為如果你要從家到工作單位通勤,你必須使用為你提供的所需路線的車站。

錯位的效率原則

技術就是效率。從早期開始,像輪子、槓桿和滑輪這樣的發明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我們都知道,想出一個聰明的設計通常比強行解決問題要好。每個人對這個原則都非常熟悉,聽起來“第二層解決方案”像是明智的,而“野蠻”的增加區塊上限是非常愚蠢的。但並非所有“聽起來更有效率”的方案一定是最好的。舉個例子,可持續的清潔核能聽起來比依靠化石燃料更好。然而核能只佔世界能源總量的15-20%。而且顯而易見的是核能可能是複雜的,具有挑戰性的,有風險的並且還有缺點。如果有一種聰明的方法可以使用沒有明顯缺陷的第二層網絡來達到比特幣擴容的目的,我相信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比特幣分裂,但事實並非如此。

忽略真實世界參數

對現實世界的衡量標準視而不見是比喻被濫用的一種方式。比如說,在紐約曼哈頓,幾乎沒有任何地方選擇拓寬道路。大多數人在那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因為它更好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禁止在其他地方拓寬道路。

但是談到比特幣:

為什麼當千兆/秒的網速即使是普通消費者也能輕易獲得的時候,core開發者依舊選擇將容量保持在每10分鐘1-2 MB?

當比特幣現金已經擁有32MB的區塊容量可以支持每秒100筆交易(與Paypal的交易處理能力處於同一級別)時,人們會說區塊鏈不能用於全球現金系統嗎?

在考慮比特幣如何擴容的時候,為什麼要忽視現實技術水平的升級呢?(處理能力、內存、存儲和帶寬都在逐年提高)。

去中心化

從BTC / LN支持者那裡聽到的一個常見的觀點是:“當然,你可以增加區塊上限大小,但是要以去中心化為代價,因為使用較慢的機器或互聯網的用戶不能驗證大區塊”。

首先,這與當今技術水平不符,包括千兆的網速、便宜的硬盤、快速的處理器和不斷改進的技術。其次,驗證這些區塊的家庭用戶並不能保證比特幣的安全性或分散性。比特幣的安全一直是基於工作證明系統(挖礦)的。第三也許是最重要的:他們完全忽視了迫使每個人都使用第二層網絡的集中化風險。正如我們今天已經看到的那樣,流動性約束(沿著路線的每一中繼段都必須有適當的資金借給前一中繼段)是導致閃電網絡不可避免的成為大型集中樞紐的原因。

比特幣應該是無需經過許可的

如果我們再次回到“汽車vs火車”這個恰當的比喻上,閃電網絡的中心就像火車站可以決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使用網絡……或者是否需要展示你的ID。在閃電網絡中,你只能使用中心化節點完成交易。改變這一點需要一個鏈上交易。

點對點電子現金

相比之下,自然狀態下的比特幣(2009-2015年的BTC以及現在的BCH)才是真正的點對點的。礦工可以選擇不把你的交易放進區塊中,但是另外一個礦工會這樣做,對於用戶來說,所有的礦工都是一樣的。就像能夠在沒有任何人許可的情況下開上你的車並在任何地方駕駛。如果一條道路封閉,你可以輕鬆繞道。這不像在你家附近有一個車站坐火車。

BCE正在通過閃電網絡走自己的路。我完全支持創新,但這個實驗不應該被允許盜用比特幣的名字和比特幣的符號。值得慶幸的是,比特幣現金使比特幣作為點對點的電子貨幣得以存活。它的存在是因為比特幣的原始社區有很大一部分人想繼續保持原始系統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