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袁世凱站在了光緒一側,戊戌變法能成功嗎?

CRONALDO828

就算袁世凱站在光緒一邊,戊戌變法也照樣無法成功。



來看看康有為、譚嗣同給袁世凱分配的任務:

①殺榮祿(困難級任務)

②帶兵進京(地獄級任務)

③圍頤和園(地獄級任務)

④挾持慈禧(地獄級任務)

這些事情還都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完成。

除了第一項,殺榮祿,可以勉強完成以外,其它的任務都是地獄級別的。

設想一下,袁世凱一腔熱血,欣然領命。回去策劃完成這些任務。



一、安排一部分心腹,和盤托出計劃,大家商議。

這比較難,要造反了,有幾個願意幹的?這是個問題。但總能設法湊出一些勇士來,勉強可以完成。

二、以閱兵演習的名義,把榮祿邀到演兵場。

這個勉強可以完成,但主動權在榮祿那邊。

三、突然下手,幹掉榮祿。

前兩步走好了,這一步就可以辦到,只要保證動手的力量超過榮祿的護衛。

四、向部下說明造反的目的,慫恿大家一齊幹。

這個難度太大了。五千兵,一個也不能走掉,走掉一個,這事情就大白於天下了。

五、收拾武器,準備糧草,安排進京諸事。

到了這一步,可就再也瞞不住了。再蠢的路人看到,也會發現情況不對勁。



六、向北京出發

①走大路

肯定要路過其它軍隊的防區,道理是不要想說通的,一言不合就要動手,打吧。

②坐火車

難度太大了,這得控制住兩個火車站,天津和北京。而且,重武器是帶不上了。這行不通。

七、到達北京

一路衝殺,到達北京城下。不用說,消息早就傳遍京城,城中已經佈防完整,準備攻城吧。

不要想什麼裡應外合,你們覺得康有為和譚嗣同有那個腦髓和能力?

八、突出奇兵,打開缺口

假設袁世凱的部下很牛掰,終於在各處勤王大軍趕來之前,發現了京城防禦的漏洞,突出奇兵,破城而入。

九、圍頤和園

攻堅戰變成了街道戰,步步推進,向頤和園進發。

有幾個問題,頤和園有多大?到目前為止,手頭剩下的這些兵力能圍住不?這麼長時間了,慈禧還在園子裡不?

還有,光緒、康有為、譚嗣同他們怎麼樣了?還在世不?

我們可以發現,慈禧只要控制住光緒,讓袁世凱拿不住,袁世凱的造反就必然失敗。

比較雙方的任務難度,這太不公平了。

十、挾持住了慈禧

假設袁世凱率領的是五千奧特曼,居然完成了上述所有的任務。



看看康有為他們的變法措施:

①破舊立新,重建權力結構

得罪了所有的舊官僚,他們現在可都掌握著實權。

②廢除科舉

得罪了所有的傳統知識分子。

③幾份報紙宣傳

廣大群眾根本不知道他們想幹什麼。

④不斷地發佈了180多條新的律令

基層官員無所適從。

最可怕的一點:

袁世凱能得到什麼?奪權成功後的維新派突然發現,袁世凱居然有挾持國家元首,改天換地的本事!

大家會怎麼對付他?



總結:

戊戌變法不可能成功,搞改革是好事,但這幫改革的領導群體能力太差,即沒有合理的規劃,也缺乏深遠的謀略,僅憑著一腔熱血和美好的想像,辦不成事。

除了象徵意義,戊戌變法實際上沒有什麼作用,甚至比不上北宋的王安石變法。


饞嘴肥貓1

如果袁世凱站在光緒一邊,戊戌變法就能成功的話,那麼當初他就會選擇站在光緒一邊了。他之所以選擇站在了慈禧一邊,就是因為他知道光緒贏不了。

當初,維新派的計劃是“圍園殺後”。他們藉助袁世凱的,就是他在小站所練的七千新兵。這七千兵,包圍頤和園活捉慈禧當然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之後呢?

慈禧的心腹榮祿,手中的兵要比袁世凱多得多。袁世凱一旦“圍園殺後”,榮祿必將反撲。那麼,袁世凱的腦袋肯定要搬家了,而維新派以及光緒皇帝也將面臨慘痛的命運。

所以,不管袁世凱站在哪邊,戊戌變法必定是要失敗的。

戊戌變法本身沒錯,錯的是主持變法的人。不管是站在最高處的光緒皇帝,還是具體操辦此事的康有為等人,都是缺少歷練的淺薄之人。

光緒皇帝不必說,雖然名義上已經親政,實際上那些重要的大臣都是慈禧的心腹,光緒根本沒能建立起自己的隊伍。大家都知道,沒有自己的隊伍,就是被架空,即便身居高位,說了也不算。

康有為等人則完全是書呆子,既不懂得變法之險要,又不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只憑一時的熱情,妄想一蹴而就,結果把事情辦得一團糟。不僅害了自己,也害慘了光緒。

自古變法,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些成功的,比如商鞅變法,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得到強有力的君主的支持;二要有一個有勇有謀、經驗豐富的深沉之人來主持。

這兩個方面,戊戌變法都不具備,所以必定失敗。這失敗,與袁世凱毫無關係。


趣談秘史

本身“圍園獵後”就是在為”戊戌變法”的失敗,找藉口、找邏輯。所以袁世凱參不參與都無法令“戊戌變法”走向成功。


(光緒和康梁,是不是康梁偽造存疑哈)

康梁等人既沒有多年朝局鬥爭的政治經驗,又無正確維新變革的路徑。而僅憑著一廂情願,認為只要光緒皇帝命令詔書各地,國事立刻澄清,國運立刻恢復。這是導致接下來一切荒唐邏輯錯誤的根源。

然而當小光緒一天發上百道要求改革的詔書(這些都是康梁等人炮製的空中樓閣),全國仍然鐵板一塊,並無響應。而康梁等人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並沒有去仔細分析,詔書裡涉及的改革內容是否具有可行性,他的支持者是誰,反對者又是誰?以什麼頻度發佈,有利於保證詔書的權威性?這些事關具體的操作,康梁等人一概未予考慮。而是突發奇想,認為是慈禧那個老妖婦掣肘。是她保守頑固,才導致了底下官僚們拒不執行光緒的改革命令。可是前期的”洋務運動”算不算在經濟體制上的改革?“洋務運動”中慈禧扮演了積極作用的形象,還是負面掣肘的形象?這些康梁等人視而不見,不去分析。


(突然感覺老妖婦在這事情上有點無辜)

那麼老妖婦慈禧掣肘,那就擬訂計劃滅了她,讓她歸政光緒。那樣底下的官員就會認真執行光緒的變法詔書了。且不說這樣的邏輯是否完全合理 ,怕時慈禧也沒能力讓全天下按照自己的要求辦事吧?但是光緒很快就認可了康梁等人這樣荒唐的決議。所幸他們還算聰明,知道需要武裝,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譚嗣同便找到了袁世凱,和盤突出計劃。讓袁世凱“殺榮祿,帶兵進京,包圍頤和園,脅迫慈禧”。


(給一個袁世凱不出賣你的理由)

為什麼是找袁世凱?而不是去找榮祿或者其他人?原因很簡單,第一袁世凱在練新軍,所以他是支持改革維新的;第二袁世凱的軍隊在天津,離北京最近。主要就因為這兩個原因,就可以將這麼重大的秘密告知袁世凱了。

在政治上,維新派幼稚到不可以被原諒。就算不懂政治,讀書人也應該讀一讀歷史。


(譚嗣同在這個事情上更充滿了理想化情結)

在雍正年間,曾靜勸嶽鍾琪造反,也是如此荒唐,竟然因為嶽鍾琪是岳飛後代,是漢人,所以只要一說,就肯定會造反,甚至幻想南方四省傳檄而定。而嶽鍾琪轉手就一個大巴掌讓他們別活在夢裡。歷史何曾相似?然而康梁等人的政治幼稚將光緒徹底逼上絕路。

其實別說袁世凱幫忙了,就算九門提督榮祿完全站在光緒一邊,宣誓效忠光緒,將慈禧圈禁。“戊戌變法”也註定失敗。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戊戌變法裡的有很多無法執行的內容的確被廢止了,然而像學校不但得以留存,還在後續的社會變革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那麼接下來,光緒能做的還不是繼續發一堆直接從西方抄來的體制改革的詔書?然而底下仍然鐵板一塊。此刻不知道康梁再去找原因又該往哪個方向推演了?會不會又得出一個結論是因為底下人只認慈禧呢?重新要讓慈禧回來主政呢?

而袁世凱如果和康梁一樣,充滿理想主義。最大的可能就是的確可以以檢閱之名,囚禁或殺了榮祿。然後就只能順理成章地拉光緒下水了。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帶兵入京。天津離北京雖近,但等袁世凱的兵從天津拉到北京,黃花菜都涼了。慈禧知道後,擒賊擒王,先抓了光緒,直接逼著光緒下一道詔書,說袁世凱意圖謀反。袁世凱立刻師出無名。要麼走上徹底造反的路,要麼坐等獲罪。但這兩條路,哪一條都不符合袁世凱的利益。

文/炒米視角


炒米視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難度很大,但總有一些希望。

袁世凱的難度主要是:

第一,實力懸殊。

袁世凱的嫡系只有數千人,但北京周邊忠於慈禧的清軍新軍有幾萬人。

袁世凱如果支持光緒,那麼就要同數倍兵力對抗,危險是非常大的。

有八成可能,是兵敗,袁世凱被抓住殺掉。

第二,後勤補給不在自己手中

袁世凱控制不了補給,必須依賴朝廷提供。

一旦起兵就要速戰速決,務必迅速政變成功,不然就是萬劫不復。

自然,這個難度很大。

第三,即便兵變成功,光緒也很難搞定滿清權貴勢力

反對變法的不僅僅是慈禧,還有腐敗昏庸的滿清權貴集團。

這些人推動慈禧反對變法,因為變法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實際利益。

即便抓了榮祿,殺了慈禧,光緒仍然必須面對滿清權貴集團的阻攔。

這些集團實力強大,控制著國家的財政、軍事、行政大部分權力,光緒又沒什麼力量,手下只有一群文人,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話又說回來,如果袁世凱同意兵變,真正能夠迅速搞定慈禧,說不定國內形勢會出現變化。

當時滿清已經承受甲午戰爭的大敗,國家經濟的接近破產,西北和中原的連連戰亂,朝廷和權貴集團威信大減、控制你降低、威風掃地。

這種情況下,戊戌變法還是有勝利的可能。

退一步說,就算失敗了,也會對中國產生積極的影響,就是孫中山那麼多次革命一樣。

但袁世凱只是個軍閥,他是不可能用自己的榮華富貴甚至性命來冒險的。

他絕對不會同意。

其實,戊戌變法在當時看來,似乎是對滿清權貴的打擊,但僅僅13年後不變法的滿清就垮臺了。

當時如果按照戊戌變法的模式走下去,最低程度可以延遲滿清垮臺的時間。


薩沙

不能!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是差別在光緒掌權還是慈禧掌權而已!這些人本身動機都不純。光緒是衝著向慈禧太后奪權去的。假如暴亂成功那麼不過是光緒從慈禧手中奪回權力而已,他也不會把權力交給戊戌六君子八君子去做一個空口無權的君主立憲,一旦有了權力他肯定轉頭來滅了這些人。

變法的這些人本身也是衝著權力去的,不過是打著變法的口號奪權,因此,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他們不過是暫時性的結盟!假如他們能夠變法成功,他們不僅不會採用君主立憲制,還會廢了光緒帝,改為總統制,從而實現奪權的目的。

袁世凱可不傻,這亂局他一眼就看出來了。袁世凱立場來看,給慈禧聽令跟給光緒聽令靠譜得多,軍權也更穩固。所以,別怪袁世凱袖手旁觀,這麼些人胡來,袁世凱根本沒得到任何好處,然後還得承擔了大量的風險。比如,一旦袁世凱幫助光緒帝,那麼他們確實有機會從慈禧手裡奪權,但是奪權以後,光緒肯定會指令袁世凱再滅了這些變法派的。然後再把責任推給袁世凱,滅了袁世凱。這從頭到尾,光緒大賺,其他人大虧。


優己

“戊戌變法”的成敗不在於是否能夠奪取朝廷的控制權,而在於新政本身太操切了,而維新派的領袖也將變法當成“過家家”,他們天真的認為只要控制了朝局,就能成功變法,以至於存亡之際,他們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袁世凱身上。

我們來看看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動了誰的蛋糕。

戊戌變法新政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領域都有涉及,是一場比較徹底的變革。

在政治方面,精簡機構,裁撤冗員,任用新人,比如詹事府,本是輔佐太子的機構,但是清朝自雍正實施秘立儲君制度以來,詹事府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但是依舊滿編,設詹事滿、漢各1人(正三品)其下共二十餘人。

其他的比如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等工作內容也非常簡單,根本用不到這麼多人。

據粗略統計,被裁撤的人員超過了一萬人。這麼多人的安置出現了問題,戊戌變法同時成立了礦務鐵路總局等新的部門,但是這些閒散慣了的官員根本無法適應新工作。

所以這些人成了戊戌變法的一大阻力,不僅是他們,還有他們背後的家族勢力。

再看軍事方面,裁減綠營,裁撤老弱病殘,消減軍餉之初,意味著又有一大批人將失業,尤其是在部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人,他們將成為極不穩定的因素。

最關鍵的是戊戌變法取消了旗人的一些特權,讓這些本由國家供養的特權階層失去了生活來源,真正觸動了守舊派的底線。

假設,袁世凱站在維新派一方,誅殺榮祿軟禁慈禧,控制朝局,而新政很可能會以強硬的手段推行下去,但是由於新政本身就脫離了實際,缺乏正確理論指導,所以依舊不會取得成功。


一點點歷史

看到好友歷史達人清水空流在答題,蒼茫大地也技癢難耐,試著一答:百日維新即便有袁世凱的支持還是要失敗的。原因如下:

一、光緒作為變法的最高領導者本是傀儡皇帝,不掌握實權。

中國曆代變法成功的,無非兩種情形:一是變法領導者有絕對的權利,如大明張居正,明為相,實為攝(代理皇上),還有李太后、秉筆太監馮保作盟友;二是後面有執實權的最高統治者撐腰,如商鞅變法,靠秦孝公做後臺。還要有一個重要條件:得民心。

大清自肅順等八個咸豐帝顧命大臣被慈禧、鬼子六聯合幹掉後,清朝權利一直掌控在那拉氏(慈禧)之手,(慈安去世後更是如此),即便光緒親政,朝廷三品以上(各部侍郎)官員任免,仍需慈禧同意。說白了光緒是個空殼皇帝。

直隸總督榮祿是慈禧的心腹確切無疑,是否有一腿子,就像張居正和李太后丶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關係一樣,是個歷史之謎,文友們如有興趣可再安排一個悟空問答交流切磋。袁世凱小站練兵,不要說當時還沒練成,即便練成也不夠保衛的京師榮祿士兵們塞牙縫。

二、康有為的人品極為垃圾,且無執政經驗,他的很多所謂的新政有多少可行性是個大大的問號。中國開啟民智任重,日本明治維新的策劃者伊藤博文首相的政治才能遠非康有為所能比。

康有為後來挪用摹捐款,妻妾成群、任意揮霍,搞得一片狼藉,我更不好意思說出他的死因,可見人品之劣。

康有為對大清的病因缺乏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像一箇中醫不好好給病人把脈就匆匆忙忙開出處方,還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的處方。他的變革方略很多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這個水準。

三、光緒政治上像個巨型嬰兒,極為幼稚。

變革即改天換地,會觸及天下當權者及大地主們的利益,稍有不慎千萬人頭落地,應該有“如臨深淵、如履簿冰"的感覺,他卻身無分文卻氣壯如牛,政治手段拙劣卻視若等閒,這是找死的節奏。

他應該耗死慈禧,或奪回皇權後再變革,他見掌握實權慈禧對他的所謂新法日益反對,聽從康有為的主張鋌而走險,想拉攏提拔掌握新軍的袁世凱發動政變。光緒臨時召見袁世凱,提拔他為兵部侍郎時,掌控皇宮實權的慈禧兩隻眼盯著哩,背後少不了敲打、敲打,到光緒被控制,卻讓譚嗣同深入皇宮帶什麼衣帶詔讓袁世凱政變,慈禧應該已經得到情報,不像民間以訛化訛說的:袁世凱告密,慈禧才得知政變的消息,袁世凱一肚子花花腸子,本是秀才出身的他久歷行伍,在朝鮮歷練多年,對政變的一套熟悉得不要不要的,老奸巨猾的他把政變詳情告知慈禧,是權衡利弊後的自保。他知道政治上的巨型嬰兒光緒屬於“被慈禧賣了、給慈禧點鈔票"的主兒!他怎麼會搭上身家性命玩這種沒有任何勝算的死亡遊戲呢?

慈禧及後來的朝廷對袁世凱的態度一直是且疑且用之。

四、那個時代的以農民成分為主體的中國人還處於愚昧、沒有現代意識,有待全面接受現代教育的階段。大變革缺乏深厚的群眾基礎。,

像魯迅的著作中所說,日俄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中,我普通百姓為蠅頭小利,送情報、送給養、搞後勤的大有人在,不拯救民眾麻木的靈魂,任何變革措施都難見成效。

譚嗣同的愛國情懷、獻身精神令我輩追慕不已,譚在維新失敗後本可到國外逃生,卻為喚醒國人,引頸就戮,事蹟感天動地,但他在菜市口的一腔滿血喚醒民眾了嗎?沒有!即便到辛亥革命勝利,國人也只是剪掉了一根頭上的辮子,心中的辮子難剪掉啊!

在這樣的社會大氛圍中,搞現代意義上的變革,都是勢比登天的!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戊戌變法不可能成功。即使袁世凱站在光緒一側,也只能是成為陪葬品。為什麼這麼說?


戊戌變法既得不到社會上層的支持,也得不到下層民眾的理解。

維新派的變法措施根本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只是要用西方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模式,取代中國的傳統封建制度。

從變法的一開始,對於康有為的奏摺和光緒皇帝一系列關於變法和新政的詔諭,除了手無實權的某些開明帝黨官員表示支持,湖南巡撫陳寶箴能認真執行,湖北巡撫曾鉌比較熱心外,其他各省督撫則觀望敷衍,甚至抵制。比如兩江總督劉坤一,對變法期間“諭令籌辦之事,竟無一字復奏”。

而維新派也沒有足夠重視底層群眾,其理論根本就不能被下層民眾理解和接受,更談不上支持變法了。

新興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雖然朝氣蓬勃,但卻缺乏實力。

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下產生的,是一個帶有兩重性的階級。它一方面受到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具有反對外國侵略和反對封建壓迫的要求,希望中國能夠獨立富強。另一方面,它又同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本身就具有亦官亦商或紳商兼備的多重身份),缺乏徹底反侵略、反封建壓迫的堅決性。

光緒皇帝既無實權,又無軍隊,維新派也只是一些空談理論的士人,甚至妄圖得到英、日等殖民者的幫助。雖然維新派談起變法頭頭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脅,就一籌莫展。



舊的封建勢力雖然腐朽沒落,但是對於維新變法來說仍然具有強大的阻礙力量、破壞力量。

當時駐紮在京城周圍的軍隊,以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榮祿為總統帥駐紮在天津。聶士成部淮軍駐蘆臺(今天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駐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宋慶部毅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駐天津小站。

袁世凱的新軍只有7000多人,而且如果帶兵進京又必須在其他軍隊集結未定的情況下,迅速通過榮祿駐守的天津,這對於當時的袁世凱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吳勘

無論成功是僅指維新派掌握實權還是說掌權並實現富國強兵,戊戌變法都不可能成功,和袁世凱其實關係也不大。

首先袁世凱只要智力正常就不可能倒向維新派和光緒帝參加政變,當時掌握的新軍對比京畿附近的清政府其他精銳部隊差距太懸殊,如果袁的部隊在頤和園護衛慈禧還有些微可能,但從天津打到頤和園......對抗袁就是當炮灰,六君子還是六君子。另外也沒有明確的證據鏈能證明是袁告密才導致慈禧發動政變,更多跡象顯示慈禧已經開始調動部隊要向光緒帝和維新派下手,袁向榮祿告密性質甚至只能算站隊撇清關係。

其次退一萬步說,維新派就算真能控制慈禧,殺盡後黨掌握中央實權,從維新派稚嫩的政治經驗和手腕,康有為那低劣的人品和見識,指望他們能夠實現中國的富強文明簡直就是扯蛋,結局多半是攪得中央政府一片混亂,也難以控制晚清那些封疆大吏,不天下大亂就算萬幸了。

寄希望於光緒帝帶領維新派主導清政府進行政治改革就能君主立憲走向強國之路無疑是苦難的中國人民內心一個美好的夢囈。


AeolCat

不能。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時中國正處於封建勢力統治時期,雖然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萌芽,但是還很不成熟,正處於起步階段,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封建地主式的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

其次,民族資本主義沒有掌握政治實權。

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和自然經濟,必然要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當時掌握中國政治大權、經濟命脈的是封建地主階級,戊戌變法是改革,觸動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而變法改革的階級沒有實權。

第三,歷史是循序漸進向前發展的,不存在突發的根本性的劇變。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畢其功於一役是不現實的,毫無政治鬥爭經驗和實權的維新派急於求成,想用激進的行為來奪權,不符合國情和得不到原本就對改革接受和承受能力就脆弱的中國各階層的支持。

維新派對變法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綜述所述,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