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高學蘭和丈夫在自家客廳裡

【編者按】回顧甘肅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蘭州市西固區有位普通農村婦女是一個重要人物。1978年,她當時冒著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危險,在全村第一個養雞,併成為養雞專業戶和萬元戶,她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為人先的做法,還得到時任省委書記宋平的肯定。40年過去了,記者走近高學蘭,重溫那段歲月,感知改革開放40年來的滄桑鉅變。

7月4日,蘭州連續三天的雨水過後,位於深安黃河大橋南岸的西固區夏風習習,草木茂然,華棟櫛比。來到黃河之濱深溝橋附近的一個小區,記者走進了高學蘭居住的樓房,敲開老人家的門。

今年75歲的高學蘭,雖然已是滿頭銀髮,且行動有些不便,但卻紅光滿面,說起話來聲音洪亮。

得知記者前來採訪改革開放40年主題時,高學蘭很是激動地說:“我們是經歷了改革開放開啟的人,回顧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要說的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雖然我們已經老了,但是我們感覺我們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咱們國家很快就要實現全面小康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句話:‘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我們非常振奮啊!”

“40年前,我家在西固區陳坪公社東灣大隊,住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慌著往上面蓋東西。衣服破了,連買個縫補的針線都不容易,連個黑白電視都買不起……再看看今天,高樓大廈,吃穿住用行哪樣不是現代化?今天這樣的生活,那時我們想都不敢想啊!”撫今追昔間,高學蘭回憶起了當年發生在她身上的那段很不平凡的改革開放經歷。

“沒想到,因為養雞,我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我在家偷偷建起了雞舍,開始養雞,而且從三四十隻,養到幾百只,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事兒。私人養雞,許多人說這是搞資本主義,要割掉這個資本主義的尾巴!”高學蘭說,“當時為啥要養雞呢?有這麼一個背景。改革開放前的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生活必需品實行國家統購統銷,西固區每戶農民每年要完成3斤雞蛋的任務量,完不成供應任務要扣糧食供應,加之西固區陳坪公社東灣大隊是省會城市邊上的農村,雞蛋生產量與需求量差距很大,有些農戶為了完成任務,就向城市裡親戚要或借一些肉票,然後再兌換成雞蛋完成供應任務。但這不是長久之計,總不能經常向城裡的親戚要肉票吧?這樣循環來去,大家吃的雞蛋其實都不是新鮮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做了一個決定,乾脆自己養雞下蛋。”

高學蘭回憶,當時她以每個種子蛋0.2元的價格從西固區畜牧部門的供應點買來了幾百個種蛋,又跑到西固的新華書店買來了養雞的書籍學習,1979年就成功孵出上百隻雞。當時條件艱苦,只能找些菜葉、野草之類來餵養,真是頂著多種壓力來養雞。後來,雞多了大了,就產生了許多雞糞,就得往院子外運,被同村的村民發現後,一下子炸鍋了!東灣大隊的高學蘭在家裡私自養雞啦!而且一養就是幾百只!這還得了!晚上就有人站在院子外說:“你這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了!要把你抓起來!”

面對這種情況,高學蘭說:“我當時就反駁‘我準備好了,你們來吧!我一個普通老百姓靠自己的勞動在家裡養雞,沒偷沒搶又沒幹壞事兒,你們能把我怎麼樣?再說了,我養的雞下的蛋,最終不也都是服務國家了嘛!’”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拍1980年6月5日的《甘肅日報》

高學蘭養雞的事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80年6月5日,《甘肅日報》發表了《高學蘭養雞對不對》的文章,文中提出了農民養雞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農民養雞對不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路能不能走?應該怎麼走?一場思想解放的大討論立即遍佈隴原大地,而高學蘭雖說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卻成了備受爭議的焦點人物。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拍1980年6月20日的《甘肅日報》

“更沒想到,是省委書記給我解了圍”

“讓我更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事兒竟然驚動了當時的甘肅省委書記宋平。”高學蘭回憶說,“我至今都感謝宋平,是他給我解了圍。”

“我記得那是6月中旬的一天,宋平和隨行的20多個領導來到我們家裡。那時我心裡特別緊張。我在家裡養雞,已經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公社、區裡、市裡都有人給我說不能養!這次省委書記來了,將會發生啥事兒?”高學蘭對那一天的情況記憶猶新,她說,“宋書記一行到了院子裡時,我心裡想,眼前這個瘦瘦高高、穿著樸素的人就是省委書記嗎?我們趕緊給大家倒茶,一看宋書記自己帶了水,剛要給其它領導倒茶,宋書記說:‘不要放茶葉,大家喝白開水就行!’我丈夫給大家發煙抽,宋書記說:‘誰要抽菸,自己抽自己的。’現場沒有人抽菸。這個簡短的接觸,使我緊張的心情平靜了許多。”

“隨後,宋平書記看了我家的雞舍,翻看了家裡各類養雞的書,還詢問我養雞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我一一如實作答。”高學蘭說,“讓我不敢想的事兒發生了!宋平書記了解相關情況後,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給我說:‘你不要害怕,養雞沒有錯。膽子再大一點,步子邁得要再快一點。’我聽到這番話激動地說:‘我就是沒有錄音機,我要是有錄音機我把您說的話錄起來,再有人來制止我養雞的話,我就把您說的話播放給他們聽。’”

高學蘭說:“隨後,宋平書記在剁青飼料的地方問我幾百只雞忙不過來怎麼辦?我當時也沒多想,直接說‘買一臺切菜機!再添幾個幫手!’其實這話比養雞的性質還嚴重。誰知宋平書記當場就稱讚我的想法沒錯,給我說:‘希望你今後繼續發展養雞事業,把全隊、全公社帶動起來,讓社員們都儘快富起來。從那以後,再沒有人阻擋和質疑我養雞了!”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拍1980年7月9日的《甘肅日報》

1980年7月9日,《甘肅日報》刊發了《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的探索???從高學蘭養雞談起》的特約評論員文章,這篇文章從理論到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瞭如何看待農村專業戶這一新生事物,闡明瞭農村專業戶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有了省委機關報的支持和鼓勵,高學蘭吃下了定心丸,她擴大養殖規模,到1982年,高學蘭家的存欄雞已達到800多隻。就在那年,高學蘭成了村裡的“萬元戶”。

“改革開放,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翻拍《甘肅日報》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切是對的。我們家大膽養雞後,不但解決了西固區陳坪公社東灣6個生產隊全年生產雞蛋的任務量,大量的雞糞也無償地給了生產隊做肥料,而且我們家也很快成了公社的萬元戶。為了讓大家共同致富,我家還無償地給一些困難的戶提供雞苗。”高學蘭的丈夫說。

1981年,中共中央31號文件首次肯定了專業戶的形式,並將甘肅的做法向全國作了推廣。中央文件中認為,農村專業戶“是農村發展中的新生事物”,主張“珍惜愛護,積極扶持”。

高學蘭回憶,後來她養雞的事兒被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畫報報道,她被稱為“萬元戶”後,又成為了“養雞專業戶”,再後來“某某專業戶”的名字和名詞由此被廣泛使用。來自各地的企業事業單位還親自找她學習養雞經驗。1982年,高學蘭養雞還吸引了澳大利亞一個採訪團前來採訪。當時採訪她的記者還送他一個印有“袋鼠”標識的紀念章,可惜多年過去,這枚紀念章也不知丟到哪裡去了。同年,甘肅省有關部門向高學蘭獎勵了一臺四輪手扶拖拉機,由於自己家裡不種地了,她將其捐贈給了東灣小學。後來,西固區委、區政府給他們家頒發了“惠及桑梓”的獎牌,現在已經存放在西固區教育博物館。

隨著西固區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高學蘭由養雞轉為了辦廢油加工廠,開汽配店等。在多年的奮鬥中,高學蘭曾是甘肅省人大代表、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回想起當年的經歷,高學蘭充滿感慨地說:“感恩改革開放,感謝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

經過四十年的風雨洗禮,高學蘭所在西固的城中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高樓拔地而起,綠化美化一應俱全,寬闊的馬路修繕一新,大部分村莊在城市化進程中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幾乎找不到一家家庭式養雞場,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型陶瓷製品交易市場。

改革開放40年|高學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高學蘭在小區裡散步

採訪結束,高學蘭叮囑記者說:“你們是年輕一代,遇上了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要抓著大好年華,踏踏實實幹好工作!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聽著高學蘭的話,記者既充滿了感謝和感動,也更加清晰地看到高學蘭身上那股勤勞、勇敢、智慧的精神依然充滿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