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只專注做一件事,「跨界」只有他做得最專業

可溶性止血材料是以天然纖維為基材經化學變性處理,成為遇水可溶解的止血材料,用於外傷及各類手術止血,手術後無需將產品取出,並可被人體吸收。

20年只專注做一件事,“跨界”只有他做得最專業

這樣的材料從實驗室研發到中試試驗和臨床應用,經歷了從上個世紀80年代,花費了好幾代人的心血,到90年代中期實現技術產業化。

看似簡單的幾組數據,但這一過程卻無比艱辛。

作為醫用材料實驗廠負責人,張津育帶領團隊刻苦鑽研、大膽提出產業化生產思路,經過艱苦的大生產的工藝摸索,解決了設備的精確運轉和工藝處方的合理性。

20年只專注做一件事,“跨界”只有他做得最專業

他說:“從中試到產業化,不是簡單的放大,沒有可借鑑的現成經驗,從設備選型到工藝技術、參數等都需要不斷摸索、不斷改進。”

因為技術特殊性,為了觀察產品的化學反應程度,張津育和教授一守就是一天一夜。

看似簡單的動作,張津育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反覆實驗,工藝才趨於穩定,安全性、穩定性、精確性逐步提升,產品各項指標才達到規定的要求。

20年只專注做一件事,“跨界”只有他做得最專業

雖然實驗工藝得以試驗成功,但真正要實現工業化,跨界才真正開始。

可溶性止血材料作為產品進入醫院,歸屬於醫療器械。作為醫療器械類,門檻比一般的產業高很多。

不僅醫療器械企業需要經過審核,要拿到生產許可證,生產的產品也要通過審核,需要產品註冊證。除了要按照行業標準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還要有通過檢測的高標準的潔淨生產車間,內容翔實的符合醫療產品要求的技術文檔必不可少,最後還要通過專業的產品檢測和臨床試驗。

作為“門外漢”的張津育團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他們沒有知難而退,一面虛心請教專家,苦練內功,讓自己成為行業“專家”,一面積極地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津育成功跨進了醫療器械領域。

20年只專注做一件事,“跨界”只有他做得最專業

張津育推崇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產品。想要做好一個受歡迎的產品,必不可少的就是第一時間瞭解市場的真實需求。

張津育和市場團隊到醫院去給醫生講解產品的功能和特性,也觀摩外科手術,不僅徵求醫生對產品的意見和改進建議,還仔細研究不同科室對產品的不同要求、不同的使用方法。

這20多年來,他們團隊專注於止血材料的技術完善與不斷創新,2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如此務實、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的確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