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經廢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掃。6月22日,在清掃第16窟時,偶然發現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

藏經洞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從洞中出土的文書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可見西夏文字,因此可以推斷藏經洞是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了躲避西夏軍隊,在準備逃難時所封閉。

藏經洞的發現,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佔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佉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碟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經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王道士在發現藏經洞後曾經多次通報清政府,但都被忽視,後曾上書慈禧太后,更無迴音。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進行考古旅行時,得知莫高窟藏經洞信息,沿著羅布泊南的古道,來到了敦煌,找到王道士並取得其信任,最終以200兩銀兩,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它藝術品。1908年精通中文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從迪化趕到敦煌,在藏經洞中挑選了三個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獲取了1萬多件菁華文書。隨著伯希和等人的對外介紹,藏經洞逐漸轟動世界考古學界。

藏經洞的發現,直接導致了一門國際性新學科--敦煌學的誕生。道士王圓籙晚年也備受各方譴責,1931年王道士在爭議聲中去世。弟子為其修建“道士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