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10萬的爆笑漫畫:爸爸帶娃不靠譜?這可能是最靠譜的回答

點贊10萬的爆笑漫畫:爸爸帶娃不靠譜?這可能是最靠譜的回答

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產品須在基礎研究儲備中提取“資本”,大部分難以解決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往往都能在基礎研究領域找到答案。

按主要創新型國家的發展規律,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試驗發展研究,三者合理投入比例是1∶1∶3。中國的科技發展也應適於這一規律。

但由於基礎研究投入多、不易出成果,與發展速度關聯度不高,不少機構更願意把經費投入見效快的領域。

高校與科研院所是傳統的基礎研究重地。但所獲基礎研究經費在全社會R&D經費總支出佔比長期徘徊在5%左右,發達國家基本保持在10%以上,其中美國在18%左右,法國等歐洲國家超過25%,瑞士更是接近30%。

本世紀初在編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時,參與調研的專家提出過一個具體目標,即到2015年,使中央財政科技撥款中對基礎研究投入儘快達到20%。十多年後,這一目標顯然遠未達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分析,前些年國內執行“跟蹤—再創新”思路,空間還較大,同時經濟保持連續增長。現在,不重視基礎研究造成的後果正在顯現。比如,最近幾十年沒有任何在國際學術界數得上的成果,諾貝爾科學獎更是無緣摘取,產業界的關鍵技術遲遲得不到突破等。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指出,國內現行的科研評價導向和體系,讓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無法靜下心來進行長期的、系統的積累和探索。

中國企業也落入一個誤區,認為基礎研究只是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責任,卻未審視自身短板——承接不了來自實驗室的科研成果。

今年初,在中國科協推動下,中科院自動化所與河北一家企業共建了環保實驗室。一名中國科協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合作框架已經搭好,資金也已到位,可是實驗室掛牌半年多了沒有任何動靜,“中科院的科研成果企業消化不了,甚至派中科院的科研人員到企業裡跟蹤指導幾個月都教不會”。

企業只有增強自身的基礎研究水平,才能“接得住”實驗室裡飛出的“金蘋果”,並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形成核心競爭力。為激發企業對基礎研究投入的積極性,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提出一個方案,即參照國外成熟做法,由中央財政設立企業基礎研究引導基金,用以支持“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起步發展。

提升中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源頭在夯實基礎研究實力。完善科研經費的投入和分配機制,與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總量,皆是今日之中國所必須完成的。“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這不僅是科學界的共識,也已為產業界所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