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的「國歌」

在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在1896年的萬國運動會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寂靜中冉冉上升。所謂堂堂的大清帝國,竟連國歌都沒有一首,場上響起了陣陣西人的嘲笑。此時,年過七旬的老人李鴻章站了出來,步履雖不甚穩健,但神態毅然地走到黃龍旗下,儘可能地挺直腰板,亮開既不清脆也不高亢的嗓子,滿懷深情地唱起他從小就唱得爛熟的歌曲——家鄉安徽的民間小調《茉莉花》。喧囂歸於寂靜,唯有李鴻章的聲音在運動場上回旋。一曲唱罷,雷鳴般的掌聲頓時從四面八方湧向這位不惜一切,誓死捍衛祖國與民族尊嚴的老人。”

故事描述的境況正是李鴻章代表大清帝國在當時列強之中所處的境況。說描述的正式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想憑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想用智慧、用膽識來維護大清朝的最後一點顏面。但是,雖然故事所描述的內容,所表達的主旨是對的,但是這個的確就是個故事。

1896年萬國運動即第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的雅典舉行。應邀參賽有澳大利亞、奧地利、保加利亞、英國、匈牙利、德國、丹麥、美國、法國、智利、瑞士、瑞典和東道主希臘13個國家,沒有清王朝。當李鴻章雖然在西歐和俄羅斯進行訪問,但是並未出席萬國運動會。

清王朝的“國歌”

1986年奧運會

不過清王朝的第一首國歌卻的確是在1896年之間產生的。而且也的確和《茉莉花》。

1896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歐和俄羅斯訪問。在歡迎儀式上,各國要演奏中國國歌。中國自唐虞以來,“幾至於無國號、無國徽、無國旗、無國歌”。李鴻章只能臨時抱佛腳,臨時把王建的一首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茉莉花》曲譜,充當國歌,這首國歌被命名為《李中堂樂》。其歌詞為: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雲車駕六龍。

由於此曲實為“應景”,所以毫無國歌的氣魄。

清王朝的“國歌”

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紐約世界報刊登的漫畫

但實際上,清朝外交官曾國潘的次子曾紀澤出使英、法兼任駐俄公使時,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為感動,覺得清帝國也應有本身的國歌,因此特地上奏並呈了一部國樂草案《普天樂》,但未得到批准。直到1896年《李中堂樂》的誕生,清王朝才算有了自己的國歌。但是這首《李中堂樂》由於根本就沒有國歌味。在李鴻章去世後,它也很快被人們淡忘了。

後來的清政府統治者依舊蠻橫地拒絕創制國歌的建議,他們認為,只有皇家之“家歌”,無需國歌。直到1906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清朝官員們就用這首軍歌取代國歌。每當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用此歌代替。

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過音樂的禮部左參議曹廣權,鑑於“各國皆有專定國樂,極致欽崇,遇親貴遊歷,公使宴集,既自奏國樂”,而“我國國樂從前由出使大臣曾紀澤權宜編制,聲調緩慢,至今各國常致疑問”,他奏請“整飭禮樂,以正人心”。

宣統三年(1911年)6月20日禮部衙門奏擬訂國樂辦法,並由攝政王載灃批准:“聲音之道,本與政通。我朝樂章燦備,莫不上合古制,蔚為盛世元音。際茲環流交會之時,亟宜仰述先漠,專定國樂,以揚盛德,而壯聲容。考東西列邦,國樂一經頒定,舉凡陸海軍隊,暨外交公請,無不一律通行;良以全國飲崇,不容歧異也。推我國國樂,迄今未經編制;

即前出使大臣曾紀澤所擬,亦未奏定頒行。自陸軍部成立以來,則又另制一章,指為國樂,各邦已有傳習之者,殊不足以表示尊崇,垂諸久遠。查禮部奏請由使臣考求歐洲及日本等國樂譜,茲經諮送前來,臣等詳細研求,竊以為我國朝會燕饗所用樂章,典麗面皇,允宜奉為指則,至各國國樂,定義制音,類皆別具本原,自未可捨己從人,輕勤盛典。所有應定國樂,擬請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諸習音樂人員,參酌古今中外樂制,詳慎審訂,編制專章,奏請欽定頒行。”

而後典禮院便開始了國樂的制定工作,參考了由駐外使節提供的英國(《天佑吾王》)、美國(《星條旗》)、法國(《馬賽曲》)、德國(《萬歲勝利者的桂冠》)、奧地利(《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俄國(《天佑沙皇》)、日本(《君之代》)等國的國歌。最終參照日本、英國國歌的形式由著名翻譯家嚴復作詞、雅好崑曲與京劇的溥侗作曲制定了國樂《鞏金甌》。

清王朝的“國歌”

但這首清王朝的正式國歌發佈6天后,武昌首義(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清王朝滅亡,這首"國樂"也就隨之壽終正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