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如是我聞: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

·稅曉潔

高清視頻:

(全文很長,閱讀需10分鐘至半小時。作者力所能及的梳理了幾十年來對漢江南源玉帶河、古源嶓冢山、北源沮水、新地理源頭太白山源及古西漢水等的考察歷程和疑問)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漂流漢江 稅曉潔攝於2003年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語出遠古地理著作《禹貢》,傳說是《尚書》中記載中華始祖夏朝開國君王大禹功績的一個篇章。

與《易經》、《詩經》一樣,《尚書》被尊為《書經》。但最初被孔子刪減的百篇和之後的多個版本,均早已失傳。即使唐朝欽定了標準讀本,其真偽之爭,仍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好在其中1193個字的《禹貢》,因為在《漢書·地理志》等典籍中都曾早被幾乎原文引用,倒是爭議不大,被認為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多年以前,當我攀到漢江古源的一塊鐘乳石上,在滴滴答答的水聲中,撫摸著據說刻有這句話前八個字“嶓冢導漾,東流為漢”的青苔間道道亂痕時,絕沒有想到,對於我的漢江,這將可能成為一個永遠的無解之謎。

並且,總是舊謎未解,新謎又來。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漢江風光 稅曉潔攝

一、古桂與漢源

整整二十年後,因為七年前在青藏高原上一個關於長江的約定,我和中科院遙感所測繪專家劉少創老師穿越秦嶺巴山,又來尋找漢江正源究竟在何處時,我一路最記掛的,卻是老國道邊陝西寧強縣的一棵桂花樹。該樹五枝並出,恰似人的手掌。當地傳說中,正是大禹治水時手植。

這棵古桂確實不小,差不多是我至今見過的最大的桂花樹,比我在湖北鄖縣五峰鄉漢江邊見過的“夫妻桂花樹”還要大。——依舊車來車往,現在穿越川陝間的秦嶺巴山,早已有高速公路,但這段基本沿襲古金牛道的老108國道仍然很是繁忙。再看到路旁這棵桂花樹時,我有點驚異,印象裡,這樹似乎一點都沒改變,與二十年前幾乎一模一樣。光陰的力量似乎在此失效。這令我有點感慨。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源桂花樹,傳說大禹所植 禹王宮,陝西寧強,稅曉潔攝於1994年

1994年第一次來,古桂旁是一排破舊的紅磚房子。前幾年再來,房子拆了,樹下砌了白色圍欄。今年夏天這次,圍欄旁又鋪了青磚,成了一個小廣場。沒有圍欄的時候,樹旁有三塊水泥砌邊的當代“禹王碑”、“禹王宮古桂”的橫字標誌牌。現在不見了,換成了一塊豎寫的“禹王宮古桂”石頭碑。並排,還找來了兩塊真的古碑。

一塊是《寧羌州重建禹王廟碑記》已經殘破,不辨年代。漢中人說:禹與羌有關,《史記·六國年表》載:“禹興於西羌”。

寧強古為寧羌州,往西,過嘉陵江,我在四川北川縣禹裡羌族鄉看到過大禹廟和顏真卿寫的“禹穴”;沿龍門山地震帶往東,在汶川綿虒鎮我也看到過一個大禹廟;經歷了大地震,骨架都還尚存……從古桂往東,沿漢水而下,陝西旬陽縣的大禹洞邊,還有小楷的唐代摩崖石刻……這些,似乎印證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古桂旁的另一塊古碑較完整,仔細一看,是清道光年間的《創建漢源書院記》,貌似清朝人認為這裡就是漢江源。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源禹王宮,傳說中的大禹手植桂花樹旁 稅曉潔攝於2014年

傳說久了難免就亂,關於這棵古桂和大禹,當地人還說:上古時期,大禹在嶓冢山治水,後人為紀念有功之禹,就在嶓冢山建了禹宮,並植有桂樹。即為該禹宮古桂。古桂東有溪流,曰漢王溝,溝北有千仞絕壁,名白崖灣。灣東有一石洞,廣數丈,洞口有一乳石,狀如臥牛,人稱石牛。此石牛背部及臀部有8個古字,字徑35釐米,字體漫漶,莫可辨認。《陝西省金石志》定為《禹碑》。人們稱其為夏禹所書。如果說,嶓冢山是漢水的源頭,那麼,嶓冢山上八個禹書,當為漢中書法的源頭。目前,禹碑已被認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宮古桂被認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源禹王宮禹王廟旁傳說中的大禹手植桂花樹 稅曉潔攝於2014年

話說公元1994年,我以《十堰日報》記者的身份與《十堰青年報》記者王青“徒步漢江”,在該桂花樹旁詢問漢源,一老者並不言嶓冢山,而是另有說法:“漢王山呀,劉邦來此拜過水的地方?進漢王溝跟著河一直走,十里就到。”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1994年漢江源桂花樹 傳說大禹所植 稅曉潔攝

從古桂旁進山谷沿溪北行,溪谷並不深,山坡不陡也不高,無奇花異木,低處有玉米地和稻田,無甚佳景。水愈走愈小,極清,水跡越走越難找,走著走著面前就站了一座山,極高,腰間有一處甚奇,白花花的一片崖亮閃閃的剌眼,找戶人家一問,果然,那就是石牛洞。便趕著去爬石牛洞,洞並不奇,二、三米深的樣子,上下左右方圓不到十米,沒有想象中的飛瀑水簾,僅從一龍頭狀的鐘乳石尖上有滴滴水絲一線下濺。這時就真找到了石牛——有一大石勉強可視作牛狀,仔細看,背上也真有字,模湖不可辨。這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手跡,有考據家認為就是“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八字?

古代的文人其實也有很多迷戀自然科學,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在漢中參與抗金戰爭,多次在這一帶實地考察,應該也到過這裡,留下詩句“嶓冢之山高插天,漢水滔滔日東去”、“嶓冢山頭是漢源,故祠寂寞掩朱門”等等。

三千里漢江,現在稱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號稱中國的多瑙河。歷史上,先民將其與長江、淮河、黃河相提並論,稱之為“江淮河漢”。千百年來,其源頭卻令人迷惑,圍繞著《禹貢》中“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這句記載,古人甚至爭論了兩千多年。直到唐宋時期,陝西漢中嶓冢山之說才基本確立。之後,漢中西部寧強縣嶓冢山為漢水源頭之說,長期直占主導地位。當代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均持此說,並被寫入大、中學教材。

在石牛洞,我們呆了很久,仔細看那鐘乳石,字跡是看不出什麼,形狀倒真酷似一個臥牛屁股,大小也與現實中的牛差不多。牛首的側上方,垂下來的鐘乳石尖,有清水滴滴答答,這,就是傳說中的漢江源?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陝西漢中寧強縣漢江古源頭 嶓冢山 稅曉潔攝於1994年

我是沒看出個所以然,只好拍照幾張,恍然下山。漢中本土作家刁永泉先生1988年9月1日在《人民日報》上作過一篇《漢江尋源記》,之前我們沿江而上走到漢中市,曾專門拜訪過刁先生,他很認真地說:其實也沒探出個所以然來。刁先生在該文末尾寫道:“我只好嘆口氣往回走,如來時一般茫然無所知,覺得那個‘漢’字依然神乎乎地在心裡打坐。”

我當時也只能在心裡說:有同感。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作者與同伴陝西1994年在漢江古源頭嶓冢山源頭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源嶓冢山石牛洞 稅曉潔攝於2003年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源的水流 稅曉潔攝於2003年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航拍漢江漢江南源 2016年2月22日 稅曉潔攝

二、南源玉帶河

1994年深秋,在嶓冢山石牛洞前,我們二人躺著曬了半天太陽,懵懵懂懂揉揉眼下山,說繼續革命。那時候年輕氣盛,回到古桂旁的烈金壩,繼續南行10公里從一個叫寬川的地方棄公路復東行,入石鍾溝,溯流而上,發現此水的水量及長度皆非石牛洞的那股水可比。出金牛峽,過禪家河壩,經乾溪溝至馮家營,再穿豬嘴崖,北折過涼水泉,抵冉家壩,漸行水量漸小,後來就有點不敢確定怎麼走了,乾脆緣溪登上冉家山的一個大山樑頂,人說此梁即為五丁北峽水之源了。顯然,這個也似乎比石牛洞那個更長更像源頭。走完了兩個當時文字資料上所見的漢源,心中又多恍然。

趕到寧強縣城,稍稍喘了口氣一採訪,縣誌主編宋文富先生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玉帶河源才是真正漢源。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14年8月中科院測繪專家劉少創考察考察漢江源古正源嶓冢山石牛洞 稅曉潔攝

那就去看看吧。次日清晨離寧強沿川陝公路南行20餘公里到黃家嶺的叉路口,再上鄉間土路西北行10餘里到一個叫朱家河的地方,這時已找不見路了,便沿河邊亂石蹦跳前進。行不遠即見一瀑布飛流而下攔住去路,蒼松翠竹紅楓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極美,忙興沖沖拍照,拍完了卻直叫苦。怎麼前行?瀑布高10多米兩邊石頭光溜溜的,極難爬上去。只好繞山。叢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躍了近一個小時終於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絕好景色,但時間已下午4時,邊走邊拍,不敢多停。又遇三瀑,皆極壯美,越壯美於我二人也越難行,爬第3個瀑布時純粹是攀崖,山體幾乎是90度,摳住石縫,一步一步往上挪。最怕飛石下落,那日前行的我幾次踩下的大石頭擦著後行的王青頭頂飛過。弄得王青不斷大叫今日我命喪於爾手矣!……爬上第3個瀑布已近黃昏,按宋先生的介紹,再過一個瀑布才到漢源。怎麼辦?二人坐在水邊一邊抽菸一邊喘氣。

離朱家河已走了五、六小時沒見人煙,再前行如果仍是無人區又沒帶吃的。該如何是好?天馬上要黑了,要再來點雨……但只有前行,反正已走到這兒了,怎麼著也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所幸的是再前行溪邊還算好走,走著走著竟有了人家。顧不得相擾匆匆前行,天擦黑時終於走到了第四個瀑布。再次翻越,峽谷豁然開朗,問老鄉得知此處為寧強縣陽平關區雙河鄉東溝村的鄧家灣,水流已近乾涸。距四川境內只有二里地。再前進一里抵海拔1650米的水池埡,即為寧強縣誌主編宋文富先生所考證的漢源。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南源玉帶河 稅曉潔攝於2003年

記得當時是扯了個旗子胡亂拍照幾張,便摸黑返回。餓得頭暈,渾身輕飄飄的,到老鄉地裡拔了幾個蘿蔔吃了,還是餓,早晨出發時每人吃了個饅頭喝了碗稀飯。那已是10個小時前的事了。歸來時棄河走老鄉指點的山路要好很多,但雨後的山道泥濘不堪,兩隻鞋很快全溼透了。天黑下來了,山裡的風陰冷陰冷的,真正的飢寒交迫……晚上21點走到一個大村子找小店弄吃的,無。有老鄉留著吃飯,但飯時已過要現做,急著趕路,棄。凌晨2時,終於走上川陝公路,砸開了一小店的門,吃了兩袋快餐面一瓶罐頭。——吃飽了走,腳掌已疼得不能觸地,踮起腳尖邁著芭蕾步天快亮時回寧強住處忙脫鞋挑腳上的泡,一看,只有死皮竟沒起泡,至此沿漢江走了兩月,腳掌已磨得很厚了。坐在床上撐起眼皮記日記,肚子又咕咕叫,爬起來打開昨日買的過期快餐面,幹啃了,也很香。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作者與同伴陝西1994年在漢江南源玉帶河

次日睡到下午起來,二人敘說究竟何為漢江正源?不敢定論。按所行距離、水量看,玉帶河源蠻象。但從資料上看,玉帶河又短北源沮水許多。再仔細翻資料,又添一疑惑:清康熙年間的《石泉縣誌》載:“漢江,南條之巨津也,發源嶓冢山,為漾水;東流至武都,始名漢水,又東為滄浪之水……”武都在何處?古郡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今甘肅武都縣,轄境相當於今甘肅隴南地區各縣及陝西鳳縣、略陽等地。——如此說來,漢源、嶓冢山又將由寧強上溯數百公里了。

1978年,有人曾在《地理知識》雜誌上提出過一種說法:“以前的嘉陵江上源,由北南至陽平關附近,不是繼續南流入四川,而是東流入漢江的。如今陽安鐵路之地,就是一條被遺棄的河床……”翻地圖,巧的是嘉陵江的上源之一即名西漢水,又看那條西漢水,剛好流經“武都”轄地……但寧強縣誌辦宋先生否定此說,理由之一即為依現今地貌難以成立……便自嘆我等學識淺薄,也嘆此行日程已滿,財力物力已不允許再做進一步探究,只好再留個問號了。又嘆學術界怎至如此?連個漢江源頭也成懸案?害得我等記者東跑西顛,越跑疑問越多,把漢江源跑成了一團亂麻,難以向關心、支持者回答個明白。

但是,就我們實地所見而言,顯然,南源玉帶河更長,水量更大,是毫無疑問的。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南源玉帶河邊的老人 稅曉潔攝

轉眼到了2003年,由十堰電視臺等單位組織的中國漢江生態文化漂流考察隊出發前,也曾為源頭問題迷惑。專家組成員著名地貌學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興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王方辰教授、長江委漢江水文局原局長蘇業助等,分析資料、圖上作業後意見也並不統一,依水量和長度將起漂點定在南源玉帶河。漂流隊到達陝西寧強縣實地考察後,基本否定了嶓冢山古源為正源,並在玉帶河畔樹立了“漢江源”紀念碑。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03年漢江文化生態漂流考察隊在寧強縣玉帶河豎立紀念碑 稅曉潔攝

這次我們又翻山越嶺走了幾個小時,過了那幾個著名的瀑布,繼續前行,山谷中出現農舍青煙時,到了離漢江源頭最近的一個自然村,叫賴家壩。在村民的指引下,又徒步一個多小時, 黃昏時分,終於到達水池埡的一個小瀑布下。只能走到這裡了,再找這個瀑布的源頭,時間已不允許。後來在地圖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樑叫黑洞樑子,從這裡再跨幾步,就可進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寧強縣的有關資料上記載說這漢江源頭——金家坪鄉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帶。當時我們用GPS測得漢江南源這個瀑布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5′59″,北緯32°14′,海拔1680米。(在1∶10萬地形圖量得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06°08′,北緯32°41′海拔1630米)。

目前,《寧強縣誌》中的有關漢江源頭記載是:“玉帶河是漢江的源流,發源於寧強縣西北箭竹嶺水池埡。境內幹流長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據史志記載,縣北嶓冢山石牛洞為正源,另有源於五丁關至陳家大梁一帶的石鍾溝之說。近幾十年,經專家多次踏勘論證,《辭海》1989年版,正式確定漢江源流為玉帶河。”

現在的寧強縣城,已改名漢源鎮,玉帶河源已經建成一個漢源風景區,寧強漢水源國家溼地公園正在試點建設。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03年漢江文化生態漂流考察隊在寧強縣城玉帶河邊開漂 稅曉潔攝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南源玉帶河與北源沮水交匯處,稅曉潔攝2016年航拍

三、北源與新源

長江水利委員會編撰的2003年版《長江志》中說:漢江有北、中、南三個源頭。如按“河源惟遠”,以發源於陝西省鳳縣紫柏山西部的北源沮水為正源。

2014年夏,我們行前,專門查閱了陝西《鳳縣誌》與相鄰的《留壩縣誌》,卻對此均無記載。我們專程去看了沮水源頭,發現已是一條季節河。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北源沮水源頭陝西留壩縣紫柏山的老人 稅曉潔攝

在實地考察了漢水古源嶓冢山石牛洞、南源玉帶河、北源沮水以及一直被認為是支流的褒河後,依“河源唯遠”的原則,劉少創博士確認:褒河為漢江正源,源頭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山脊附近,陝西太白縣境內的一片手掌狀山地中的一眼泉水。

新漢江源頭即為褒河源頭,具體位置在陝西太白縣嘴頭鎮塘口村境內,源頭座標:東經107度22分30秒,北緯34度09分38秒,海拔2150米。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14年8月17日 考察隊在秦嶺太白縣新源頭 稅曉潔攝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新源頭漢江褒河源頭, 陝西太白縣秦嶺山中,中科院劉少創博士等在考察 稅曉潔攝

這次考察是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劉少創博士重測全球江河龐大研究項目的一部分,他說:“河流的源頭位置及長度和流域面積等不僅是國家重要的地理信息數據,也是對河流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的重要依據。目前各類文獻資料中關於河流源頭和長度的數據都存在問題,已無法滿足人類對精確的地理信息的需求,需要以現代對地觀測技術為基礎進行更新。”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新源頭漢江褒河源頭, 陝西太白縣秦嶺山中,中科院劉少創博士等在考察 稅曉潔攝

實地考察完成後,經劉少創博士回北京仔細測算,得出以下結論:以新的源頭為起點,漢江比以古漢源為起點長108千米,比以沮水為正源長20千米;比以玉帶河為正源長41千米。按照這個最新數據,漢江全長應為1570千米,其中褒河208千米,褒河以下1362千米。

“不是河流本身的長度發生了明顯變化,而是現代科技提供了刷新大河數據的手段。”

劉少創解釋說:“以前,河流長度的量測,主要依靠的是地圖和曲線尺。計算機出現以後,開始使用數字化儀等,但是很多河流流經的區域沒有大比例尺地形圖,因此很多河流的源頭和長度是依據不夠詳盡的小比例尺地形圖得到的,在加上人為因素,使得目前全球大河源頭和長度數據非常混亂。現在,運用具有長度量測功能的遙感圖像處理系統,利用衛星遙感影像進行河流長度量測,我們得出了以上這些最新數據。”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正源,陝西寧強縣嶓冢山石牛洞 ,2014年8月中科院測繪專家劉少創等在此考察 徐曉光 攝

在劉少創之前完成的重測全球江河龐大研究項目中,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河數據曾發生驚人的改變,根據他的研究尼羅河全長7088公里,為世界第一長河;亞馬遜全長6575公里,名列第二,從而結束了人類對究竟何為世界第一長河的困擾。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根據他的最新研究結果:黃河長度為5778公里,比以前的數據長出314公里;黑龍江長度為5498公里,一舉躍身世界5000公里長河之列。 這些數據已經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和國際湄公河委員會等重要機構採用。

2007年,我和劉少創老師考察怒江源、雅魯藏布江源、印度河源和恆河源時,約定再好好看看長江諸源流。這一次,終於算是從科學上解決了我心中的一點疑惑。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07年9月作者與劉少創等在神山岡仁波齊東北部印度河源頭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縴夫石 稅曉潔攝

四、大地震襲奪西漢水

一路上,我一直在想著行前網上搜到的一篇論文——《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作者是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周宏偉。他認為:漢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諸水本是古漢水的上游,由於河道壅塞,在今陝西略陽以上形成河道型的山間湖泊“天池大澤”。公元前186年的武都道大地震,震中約在今陝西略陽、寧強一帶,造成今陝西寧強漢王山一帶山體發生巨大滑坡。山體滑坡阻斷古漢水,並在古漢水上游形成規模極為巨大的堰塞湖。至前161年,堰塞湖水南向溢流而奪古潛水河道下洩,又在龍門山以北的陽平關谷地形成新的“大澤”。隨著堰塞湖、“天池大澤”和龍門山以北“大澤”的相繼消失,到約8世紀,嘉陵江“襲奪”古漢水上游的歷史過程完成。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陝西漢中博物館著名的漢代古石刻石門十三品 稅曉潔 攝

古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不是由於河流的溯源侵蝕,而是大地震導致河道堵塞後堰塞湖水發生溢流侵蝕的結果。行前翻到長江委老主任林一山先生在回憶南水北調的文章,說到嘉陵江干流上游的西漢水在地質年代不太久遠以前,曾經就是漢江河源。後來,經過嘉陵江上游巴山南側河源的溯源侵蝕,經過不斷的切割,襲奪了漢江上游,變成嘉陵江的河源。嘉陵江干流的上游河段名稱叫西漢水,也正合這種襲奪理論。

對照史料,在整個長江流域,目前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大洪水,是在漢江上。 《漢書·五行志》載:漢高後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漢中、南郡大水,水出流四千餘家……之後數年,漢江仍是氾濫不斷,同一本《漢書·五行志》還記載說: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夏,漢中、南郡水復出,流六千餘家。南陽沔水流萬餘家;漢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秋,大雨,晝夜不絕三十五日……漢水出,壞民室八千餘所,殺三百餘人……而《漢書·五行志》載:公元前186年,漢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至。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韓信拜將臺, 陝西漢中市 稅曉潔攝

這一切的背後,竟然很可能真是地震導致是罕見的河流襲奪,之後,古漢水源在漢代變成現嘉陵江西漢水源之說,可能並非空穴來風?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代韓信拜將臺故址, 陝西漢中市 稅曉潔攝

這很有點意思。其實,說起江河源頭,學術界至今並無統一的、嚴格的標準,相互爭執不下的局面常常出現。據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以下這十幾種觀點:

1、河流長度,所謂河源唯遠論;2、流量,以河流水量最大者為河源;3、長度和流量;4、流量和麵積;5、干支流排列;6、流向方位論,河道順直,地理位置居中的為河源;7、河谷的地質構造和河谷形態。河流發育期河谷形態論;8、各種因素綜合考慮;9、河源地勢論;10、歷史傳統、流域面積、源頭形勢論;11、一源論;12、多源論……

等等,不一而足。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2003年著名探險家楊勇在漢江南源玉帶河 稅曉潔 攝

比如長江,先秦經典《禹貢》有“岷山導江”之說,延續千年,直到明代偉大的徐霞客指出長江上源為金沙江。金沙江又源自何處?直到民國年間,教科書上還寫著“江河同源”,認為長江、黃河均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幾十年後,謬誤才得以糾正,1978年新華社正式發佈消息:“經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

在劉少創已經完成的世界十大長河的量測結果,曾讓他很吃驚:“長江算是比較準確的,新老數據只相差幾十公里。而有些河流,比如黃河、黑龍江,差別竟有幾百公里。”在覆蓋全球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已被廣泛應用的當今信息時代,他認為,是用這些先進手段刷新大河數據,結束人類數萬年來依河生存卻不瞭解河源所在的歷史的時候了。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長江源頭的冰川 稅曉潔攝

不僅我國的長江、黃河,非洲國際河流尼羅河在不同文獻記載裡,長度在6700公里上下浮動;密西西比河既有美國密西西比河委員會公佈的長度6415公里,也有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公佈的有6262公里、6020公里等不同數據;南美洲國際河流亞馬孫河在全球萬里長河中河長最富爭議,其長度數據有介於7025公里與6275公里間的多種。依據前者,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並且是世界上唯一超過7000公里的河流,依據後者,該河長度則不僅不及尼羅河,而且不及長江與密西西比河,僅列全球第四。——出現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關於河源起點及河口止點位置,各有不同觀點。同時,使用不同比例尺的地圖、按不同的標準勾繪河道以及採用不同的量算方法,所得的結果也自然就有差別。

對此,劉少創自重測大河之始,就明白問題的複雜。對於江河正源,學術界、河流主管部門、不同國家政府,往往都有各自的立場和理由,這是客觀存在,也可以理解。他要求自己不尚爭論,只求事實。自己是自然科學工作者,查清大河源頭區的數據是最重要的,正源讓別人去切磋好了,他只管找出河長數據,哪個長度最長,就是哪個。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長江源頭的冰川 稅曉潔攝

2008年由青海省測繪局、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青海師範大學、青海省氣象局、青海省煤炭地質局、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華社等6家新聞媒體的記者組成的2008三江源科考隊,也曾很迷惑:諸多權威機構中,誰代表國家來認定河流的正源?是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局?中國科學院?還是與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對應的中國地理學會?在中國,大河問題,習慣於承認水利部的定論。長江,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說了算。黃河由黃河水利委員會說了算。那麼沒有專門“委員會”的瀾滄江呢?那麼由哪一家來驗證確認呢?

劉少創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這次科學考察引人注目,他說:“我們認為,就已經完成的考察而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和衛星遙感(RS)得出的這些結論,應該就是目前人類認識水平所能夠得到的最接近真實的江河數據。在覆蓋全球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已被廣泛應用的當今信息時代,是用這些先進手段刷新大河數據,結束人類數萬年來依河生存卻不瞭解河源所在的歷史的時候了。

劉少創認為,對於自己的這個課題而言,不管如何爭論,不管大河的源頭在不同的時期,按照不同的標準定在何處,但就河流的長度量測而言,應該從最長的支流對應源頭量起,也就是在河流的整個流域中選定最長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支流對應的源頭作為正源量測。而河流終點的入海口,他則定義為河口兩岸外側切線與河流的中心線的交點。

他說,這可以稱作“地理源頭”或者“科學源頭”。其他如嶓冢山那樣的,稱作“文化源頭”,也是一件好事情。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中科院劉少創博士考察漢江古源嶓冢山稅曉潔 攝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萬物橫變,江河源頭其實也是個變量,顯然,古今氣候不同,不能以古例今。竺可楨先生早在1973年6月1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的科普文章說:“在我國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從原始氏族時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隸社會的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一月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距今7000年前,亞洲象分佈的最北界線約在今北緯40度左右,約當今天的北京附近都有野象分佈。今天,大象的生活區域已南移至北緯16度以南。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中科院劉少創博士考察漢江新源頭 稅曉潔於攝2014年8月

竺可楨先生說:20世紀初期,奧地利的漢恩(J.Hann)教授以為在人類歷史時期,世界氣候並無變動,這種唯心主義的論斷已被我國曆史記錄所否定……江河源頭地貌變遷,本不足為奇。有人嘆曰“大河本無源”,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大河其實和地球一樣都是生生不息有生命的,並非一成不變。同地球的環境一樣,江河源頭也是一個變量,也是有生命的。

那麼,還要費盡心機較真江河源頭,有何意義?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鎮水鐵牛,漢江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漢中市西鄉縣 稅曉潔攝於1994年

誠然,江源問題複雜且自然本身在不斷變遷,但,最起碼,搞清楚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間段的江源具體詳情準確地標,首先解了我等之迷惑。歷史點看,當後人面對同樣的地理問題時,對我們這一時段,不再產生如我的迷惑,就已然功莫大焉。不給後代留下糊塗賬,起碼讓後來的如我們這樣的好奇者,不再一頭霧水,是應盡的起碼義務。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大漢第一英雄張騫墓,陝西漢中市城固縣 稅曉潔1994年 攝於首屆張騫文化藝術節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五門堰碑林,這個漢江支流的古代水利工程2017年被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稅曉潔 攝於2014年

山,就在那裡,山不騙人。

樹,就在那裡,沐日月星辰,節節向上。

水,就在那裡,任風吹雨打,靜靜流淌。

源頭,不管你發不發現,她,就在那裡。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丹江口大壩加高中,南水北調中線水源, 湖北十堰 稅曉潔攝於2007年7月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古棧道 褒斜道 陝西留壩 稅曉潔 攝

五、古棧道與楚長城

探完漢江新源,我們離開太白縣沿褒河而下,路邊殘存的幾處古棧孔讓我欣喜。這是古褒斜道的一段,路邊還有碑亭,存有“漢相國蕭河追韓信至此”“寒溪夜漲”等古碑。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古褒斜道 漢中 石門 稅曉潔 攝

蕭河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華夏子民耳熟能詳,令我感覺神奇的是,史書記載,韓信死後葬於今西安市灞橋區龍王村,至今墓地尚存,順漢水而下,距漢王奠定基業的漢中千里之外湖北鄖縣境內,一個江中小島上,竟然至今還有一個保存完好的“韓信母親墓”。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酷似人臉狀的“縴夫石” 稅曉潔 攝

這個小島叫韓家洲,居民大都姓韓,島上原有80多戶,300多口人。因為南水北調工程現已全部搬遷。傳說中的韓信母親墓,坐落在小島西端的最高處,至今尚保留著一個完整的大土包。我曾上島去看,路邊的田埂竟然很多就是用漢磚做成,不僅是田埂,村民的房前屋後、廁所、柴棚,到處都有成排成片的漢代花紋磚。在一戶人家吃飯,發現他家床下,竟然胡亂堆著陶罐、陶車馬俑、青銅器等。而這些,村民們早已習以為常,絲毫不覺得奇怪。村民們說,韓家洲古墓多不可計,他們耕田時常常會碰到。村人曾在韓家洲的兩端,各發現一個一丈見方的洞口,刻石鑿成,挖到十丈也未到底,這時,空氣稀薄,眾人恐懼,遂放棄。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漢江 崖墓 稅曉潔 攝

1994年徒步漢江的時候,開始知道有古棧道這回事,那一趟,我的主要工作是為《十堰日報》連續發稿,走到後來最用功的卻是一篇幾萬字的《古棧道》,試圖說說不同歷史時期,貫穿漢江的褒斜、故道、儻駱、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倉、陰平等等十餘條古棧道。說說那個秦蜀之間,江為橫,道為縱,構成的聯絡四方的龐大網絡。後來事實證明,這從經濟學角度最不具性價比。超長文字,報紙沒法用,數本雜誌也都不感興趣,後來我給塞進了我的一本書裡才覺得爽了許多。差不多十年後的2003年,我們又漂流漢江,才又撿起古棧道一次次重新跑。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過年寫春聯 陝西安康市石泉縣 稅曉潔攝於1994年

古棧道離我現在居住的湖北十堰不遠,其中的古儻駱道的北口就在我的故鄉,跑起來也很方便。有空就跑一點吧,斷斷續續。這些年下來,古棧道這樣的東西跑得越多,越覺得這些在顛覆我長期以來不知道怎麼形成的歷史觀。以前,太小瞧我們自己的祖先了。就說古棧道,本身就是個奇蹟,古棧道起始西安以北,秦始皇搞得另一條“秦直道”,更是奇蹟。我希望知道更多這樣的真相。同時也不由得深以為我們自己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被妖魔化太久了。提起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似乎就是醬缸。以1840年為標誌,西方人邪惡的鴉片和堅船利炮撞開國門,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受到重創,對於自身的歷史,很多年來多是全盤否定,像潑一盆髒水,希望潑得越遠越好。古人講中庸之道,現實是常常非左即右。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陝西安康市旬陽縣蜀河古鎮禹穴 稅曉潔 攝

行走在秦巴山中漢江兩岸,行走在自然和祖先寬大的胸懷中,古棧道這樣老古董的遊歷、這樣的東西使我認識到:對於自身民族歷史文化,我們太無知。看看這些,某種意義上,算是可以補上一點課。這些,也可以用文藝腔這樣說:這時,往往有一種進入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宮的感覺,我也許觸摸到了一點那種美。一種流淌在我們血脈裡的,被我一直忽視的美,一種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美。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漂流漢江 稅曉潔攝於2003年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漢江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謎。前幾年,幾個朋友還想過做一個漢江十大古文化之謎的選題,真要動手,卻是很難下爪。古棧道這個不算,這個做起來尚有據可查,有跡可尋。2003年漢江漂流的一個意外收穫是發現了很多“自死窯”,即漢江邊的一個個奇怪“老人洞”。漂流行程匆匆,結束後打算好好搞清楚,滿足一下好奇心。很幸運申請到了中國國家地理基金,開始以為幾個月就能搞完,只要了幾千塊錢,結果一跑起來,複雜的難以想象,掉進故紙堆不說,扯來扯去跑了幾個湖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花了有幾萬塊,賠本了。一弄幾年,總是拖稿,搞得編輯哭笑不得,最後寫成的稿子還是——《漢江“老人洞”,崖壁裡的謎》。 這個還好,稿子發出來了,老人洞慢慢成為了“文物”。雖然沒有解開我的心中之謎,但可以告一段落。後來,又做楚長城,雜誌社只要8千字,幾年跑下來,竟寫了8萬字,差不多要成一本書了,卻還是沒說清楚長城是怎麼回事?編輯頭疼,我也頭疼。還卡著動彈不得。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曾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稅曉潔攝於2006年

關鍵是,還是迷,越跑越迷。河南境內,考古發現確證了漢江以北確實存在“楚長城”,名列全國考古發現,也就是說,歷史之謎已經部分破解,“楚長城”確實存在過,至少在河南境內已被確認——南方大國楚,的確曾經在漢江以北修築過長城。

問題依舊在於,漢江以南,楚是否也修過“長城”?湖北這邊,仍然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據。很多信息是矛盾和混亂的,在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首次公佈歷代長城數據 共計43721處中,沒有湖北。但又有消息說2011年9月17日至18日,國家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項目組組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省考古所等單位的專家在十堰市對湖北省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調查工作進行了國家級驗收。之前2011年8月26日通過省級驗收。共登錄長城長城牆體37段17671.8米,關堡9個,敵臺9個,鋪房5個,烽火臺2個。基本摸清湖北長城的底數、分佈、保存狀況及構築特徵。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疑似楚長城 湖北鄖西縣 稅曉潔 攝

跑著跑著,我們發現究竟是“秦楚長城”還是“楚庸麇巴巫長城”?是“物質長城”還是“心理長城”?已然都是問題。

其實,我們在湖北境內的漢江邊尋找傳說中朝秦暮楚的“楚長城”,所得大多以古山寨的形式存在。我們跑著跑著,結果變成了“山寨考古”。事實有些人吃驚,和十堰市博物館祝恆富、劉志軍、黃旭初等專家稍稍一調查,僅秦楚交界一帶,古山寨就達數千座。這其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這些山寨是明清時期農民起義軍和官府相爭時所留,但查閱一下本地歷史人口資料,就發現疑點太多:

明、清兩朝,本地區的人口數量,竟然曾經稀少到令人驚詫:

清同治版《房縣誌》記載該縣人口數量為:明洪武十年(1377年)563,人2797;洪武二十四年戶820,人4275。永樂十年(1412年)人3745。這個號稱“千里房陵”的大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666,人3620……倒著往前看,人口反而要多很多:元朝5090;宋建隆三年(962年)戶16576,人23971;東漢戶5000;西漢生齒10000戶,人25000。

其它各縣的情況基本類似,《竹山縣誌》: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戶部核定竹山丁口為4371人,若按壯丁佔總人口的15%推算,時全縣人口約3萬人。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竹山按戶部土著流寓計11773戶,總人口171783人;《鄖縣誌》:明洪武二十四年(1891),鄖縣人口1391戶,11756人。明王朝採用遣送外籍流民回原籍的政策,對不聽從者“主犯處死,戶下編髮充軍”。至天順六年,本縣人口降為997戶,4993人。

房縣、竹山、鄖縣原為本地區的基本大縣,其他各縣中,竹溪原為竹山的一部分;鄖西原為鄖縣一部分;現屬襄陽市管轄的保康縣,是明代從房縣分出而置,建縣歷史均較短。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疑似楚長城 湖北鄖西縣 稅曉潔 攝

其中較為詳細的人口資料是《鄖西縣誌》,記載說:宋、元時期,戰亂頻繁,縣境人口銳減,“千里之地,荒無人際”,是時因戶不及額,上津縣廢。……明清時期,人口統計有時按口計算,有時按丁算(凡男年滿18歲為“成丁”,服役納糧按丁計)。據明天順襄陽郡志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上津縣(今上津鎮及附近地區)

663戶,2797口。

另一個重要地區均縣,現為丹江口市,據《丹江口市志》記載:公元742年(唐天寶一年),均州所轄3縣有9698戶,50809人;1102年(北宋崇寧一年),均州武當郡所轄2縣有30107戶;1476年(明成化十二年)後均州無領縣。1575年(明萬曆三年),有3896戶,15451人。相鄰的陝西《白河縣誌》記載:唐、宋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當時本境總人口2.4萬多人。宋末,社會動亂,人口開始減少。到元初,人口僅1.1萬餘。明成化十二(1476)年建縣時,白河縣總人口達2.3萬多人,明末增長到2.6萬餘。明末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經過白河時,“人民星散,十去其九”,在籍人口劇減。清初,白河縣城居民僅10餘戶,足見人口減少之程度。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張灣區黃龍古鎮 稅曉潔攝

陝西《平利縣誌》記載:明末,全縣(含鎮坪)110戶1177。光緒二十年(1894)為26520戶、144985人,減少3100人。

當時的情況,清代同治年間編撰的《竹山縣誌》有更位詳細的描述說:竹山縣遺民“不及十之一,又皆散棲山寨。荊榛遍地,野無炊煙。”同治《竹溪縣誌》記載說,竹溪“野無三戶之村,村務半緡之蓄…… ”。《房縣誌》記載:康熙三年房縣的編戶僅170戶。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竹溪縣錦雞寨 稅曉潔攝

顯然,此等狀況,對於我們的“楚長城”探訪而言,就有兩個問題無法迴避:

首先,明清時代的人口規模,究竟能否支撐起數量如此龐大的古山寨?很是值得懷疑。其次,人口的大量減少,使得本地歷史的集體記憶缺失,已屬不可避免。

如此看來,當今本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究竟有多少可信度?也很成問題。

但是,幾年間,我們實地探訪所能找到的證據,確實大都指向明清。這些古石牆和山寨,真與“楚長城”無關嗎?我們找不到答案,總覺得事情遠非那麼簡單,心有不甘。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牛頭山森林公園古山寨疑似楚長城 稅曉潔攝

從明清往前追溯,漢江流域的遠古人口,卻遠比我們現在想象的要多。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南水北調中線考古,湖北鄖縣五峰鄉 稅曉潔攝

據專家考證,至少在目前有據可查的秦漢時代,漢水流域的人口數量已達清代以前官方統計數字的峰值。專家根據《漢書·地理志》等資料推算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水流域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7.26人。雖不能與關中平原千人相比,但人口密度遠遠高於洞庭湖和鄱陽湖流域,在長江流域處於領先地位。

之後,本地區人口卻總體上大致一直呈下降趨勢,直到清末民國初年才達到秦漢時代的人口水平。如果以秦漢時代作為參照起點,再以近今的人口數量作為另一個參照點,我們可以看出,本地區的人口史,基本是一個明顯的“U”型曲線。也就是說,從秦漢往前追溯,在更遙遠的年代,本地區的人口數量,是有可能支撐起“楚長城”修建的。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張灣區文物普查發現的一座古代墓碑 稅曉潔 攝

那麼,如果假設這些明清遺蹟真有可能是後世在“楚長城”的基礎上加以利用,最初可能真就是“楚長城”,邏輯上還是有可能成立的。

那麼,問題仍然是,何以為證?

這東西,在沒有進一步的考古發現之前,不可能有什麼結果。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漂流漢江 稅曉潔攝於2003年

與二十年前相比,我有了自己的陸風四驅越野車,腿更長了,跑起來也更方便了。但馬上要搞環保,說我百公里油耗7、8升的車子有汙染,又不能進城了,頭疼。然而1994年那次長距離持續徒步漢江,就職業感覺而言,使我開始認識到徒步對於深入採訪的意義,比如很多東西你走不到就看不到,還比如很多地方機械到達和徒步去感受那也是兩回事。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主席老人家詩詞的景象,人類好像早已達到了,可在這小小寰球上,很多的未知最終還得依靠兩條腿。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1994年作者稅曉潔在漢江古源嶓冢山石牛洞 王青攝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陝西漢中寧強縣漢江古源頭 嶓冢山的居民 稅曉潔攝

二十年前徒步漢江時,一路上,我曾夢到自己成為一個古代人,夢境真切曲折,要是我文采飛揚的話,寫出來準是個好小說……這竟使我有了一點“考據癖”,也有了更多的迷惑。一個叫讓·波德里亞的法國人說“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充滿了越來越多的信息,但它卻給我們越來越少的意義。”究竟做什麼才有意義?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不知道。但有時候,我確實覺得看第一手資料的古書和志書,似乎更有意思一些。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漢江古正源嶓冢山的孩子 稅曉潔攝

這幾年,我訂閱了漢江流域相關的湖北陝西河南重慶四川各省市的考古雜誌,很多看不懂,閒暇時慢慢看就是。起碼可以找些線索,有些蛛絲馬跡很有意思。現在看來,還要增加甘肅的考古雜誌來看。

楚長城幾年下來,我有個疑惑:古楚人的活動中心,在某個時期,是否就是現在以神農架為中心,面向漢水的廣大區域?也就是說,楚國的早期中心,很可能就在漢江南岸,圍繞著神農架、武當山的茫茫大山中,而不僅僅侷限於今天湖北南漳保康一帶的那個荊山?比如房縣盆地就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地方。

那麼,是否可以由此猜想,有沒有可能,最初的“楚都”也許並非平原地區的“城池”,而就是一個山寨群落?

如此,在平原地區找不到早期的楚都,也就不奇怪了。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南水北調中線考古中的楚墓 稅曉潔攝

這些東西,不產生生產力,自己喜歡,就多夜間進行一點私人研究而已,自得其樂就是。就是個業餘愛好而已。生產資料也簡單,電腦網絡幾本書足矣。能換錢不還錢,倒無所謂,也沒什麼心理不平衡。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發現地 稅曉潔攝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恐龍蛋博物館 稅曉潔攝

六、滄浪之水

萬物恆變,憑空而生或者靜止不變的地理現象是從來不存在的。

不管人們是否察覺,自然環境都在繼續按照它本身的規律而變化著,比如局部地區的新構造運動對地貌的改變和氣候上的長期脈動等一直存在,儘管這些變化非常細微。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影響自然環境的能力與日俱增,大大加強了對大地面貌的塑造。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者王正華 稅曉潔攝於1994年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鄖縣人出土地與發現者之一王正華先生 稅曉潔攝於2008年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這句話的後半截是:“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這些,要較真,恐怕一輩子也不會有結果。

要細究,這裡面的古歷史地理信息讓人頭疼到甚至感覺恐怖。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漂流漢江 稅曉潔攝於2003年

比如,古人很早就把漢江作為長江的北源(北江),那是不是有可能漢江在很古的時候,並非走現在河道,江淮相通,甚至曾經進入長江流過太湖,再入大海?

海岸線在歷史時期一直變化,百度一下:“如中國的

天津市,在公元前還是一片大海,那時海岸線在河北省滄縣和天津西側一帶的連線上,經過2000多年的演化,海岸線向海洋推進了幾十公里。當然,有時海岸線也會向陸地推進。仍以天津為例,在地質年代第四紀中(距今100萬年左右),這裡曾發生過兩次海水入侵,當兩次海水退出時,最遠的海岸線曾到達渤海灣中的廟島群島。但經過100萬年的演化,現在的海岸線向陸地推進了數百公里。”那麼,天津、上海這樣的城市被淹掉,就是早晚的事情?

這些,有點杞人憂天了?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武侯祠 諸葛亮武侯墓 陝西 漢中市勉縣 稅曉潔攝於1994年

我們回到漢江。

再比如:滄浪,這個詞語顯然與本地相關無疑,但,這是個名詞還是形容詞?

是說本地有滄浪這個地方,還是形容漢水“滄浪”?或者這一段漢江叫滄浪?

這些,細想,很有意思。

不管怎樣,滄浪落在本地,說明古鄖陽均州之形盛。確是實情。

感謝上蒼。

(全文完)

如是我聞:南水北調水源漢水四源考及謎中謎(全文完整版)

武侯祠 諸葛亮武侯墓 陝西 漢中市勉縣 稅曉潔攝於199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