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憑什麼成爲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所謂明代的"三大才子",一般是指永樂時期的解縉,嘉靖時期的楊慎和徐渭。解縉之所以排在"三大才子"之首,是因為他是永樂皇帝朱棣親自任命的《永樂大典》的總撰官,是第一把手。而朱棣之所以選擇解縉,則是因為他的博學。

解縉從小就被譽為神童,天生便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五歲的時候他父親叫他念了一首詩,轉眼他就能背誦,七歲就能寫文章,而且寫的還非常好,到十二歲時,便通讀了"四書五經",直到十九歲考中進士。故而將其列為"三大才子"之首,被譽為"博學第一",是名副其實的。
徐渭,憑什麼成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圖片來源:百度)


當然,也因為他一門子心思用在讀書上,考中進士後,卻不怎麼會做官,懂政治。所以,朱棣讓他做《永樂大典》的總撰官也算是專業對口。當《永樂大典》大成時,不懂政治的解縉再次觸怒了朱棣,於是在永樂十三年被時任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弄死,當然,紀綱是得到朱棣的默認的。

而楊慎之所以排第二,更多的是因為"博覽第一。這裡的"博覽"指的是博覽群書的意思。楊慎因為"大議禮"事而牽涉其中,被嘉靖懷恨在心,故而被貶往雲南,此後他的人生基本上是在雲南度過的。表面上,楊慎是被貶的犯官,實際上楊慎是自由自在的"隱士"。
徐渭,憑什麼成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圖片來源:百度)


因為他公關能力強,老早就和看守他的人搞好了關係,所以他在雲貴川地帶是自由的。這樣楊慎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楊慎可謂讀遍了天下之書,便寫下了那首名傳千古的《臨江仙》。故而楊慎被譽為"博覽第一"。

排在第三位的徐渭,實際上才氣是遠遠比不上前兩位的。可徐渭卻得以和解縉、楊慎並列公認的明代"三大才子",連唐伯虎這樣有才氣的都沒有資格,那徐渭是靠什麼呢?

徐渭是浙江紹興人,他有一個愛好就是愛給自己取名號,徐文長這個名字就是他給自己取的,也是最為著名的一個名號。和很多讀書人一樣,徐渭在三十歲之前都在忙著參加科舉,前二十年他還是比較順利的,順利的考中了秀才。由於小時候特別有知名度,所以徐渭自認為接下來考舉人不是什麼難事,可老天卻給他開了個玩笑,因為徐渭連考了三次舉人,都名落孫山,此時的他已經三十歲了。第三次考舉人落榜後的徐渭十分鬱悶,實在想不通自己為何考不過,很多人都看好自己,他自己也十分自信,可就是考不過。此時的徐渭正是處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不但功名考不上,連生活都快沒著落了。直到胡宗憲的出現,徐渭才真正大實現了自己"三大才子"之一的價值。

胡宗憲和很多人一樣,老早就知道了徐渭的大名,再加上自己對付倭寇,急需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團隊,便派人去請徐渭做他的幕僚。可徐渭卻看不起他,直接對派去的人說:"你從哪來就滾回哪去,誰讓你來的,你便讓誰來!"口氣不可謂不大,基本上得罪了胡宗憲身邊的人,可胡宗憲卻不在意的說:"徐文長說的對,我是應該親自去請他的。"於是,處在人生最低谷的徐渭,便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徐渭,憑什麼成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胡宗憲之所以請徐渭,是因為對付倭寇他感覺力不從心,所以需要其他人的幫助的,而徐渭恰好就是他急需要的人。徐渭和其他讀書人的區別之一就是對軍事非常感興趣,通過十幾年的研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軍事理論",再加上他過人的頭腦,對對付倭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胡宗憲才不顧身份的親自去請他。

由此可以看出,徐渭被譽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更多的是因為他對付倭寇很有辦法。,即"智謀天下第一"。故而在"三大才子"中,徐渭的才氣確實比不上前兩位,卻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