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民間流傳與「米」有關的俗語

(作者:莫華才 陸浩鵬 關鍵 ) 對於南方人來說,誰沒吃過米?而與“米”有關的俗語也很有意思。

“吹糠見米” 以前,沒有碾米機等機械,加工大米都是用原始的工具“對”來“舂米”。舂米的過程中,人們要經常從“對坎”(石臼)中取出米樣,放在手中,用口吹去米糠,使米露出來,看米舂好了沒有。這就是“吹糠見米”的由來。這句話通俗地表達了辦事立竿見影,直接了當,迅速達到實惠收效的含義。

“得米” 表示辦事有了結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食死米” 指做人沒有用,又指因為某種原因,沒有收入,靠吃老本度日。

“食壞米” 這是在鄉下常常聽到的一句長輩罵晚輩的話,意指被罵者不生性、不聽話,或者做了不該做的事。

“收米簿”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為了穩定供應,對糧油、食品、日用品等實行憑票供應制度。其中“糧食供應證”(俗稱“米簿”)是最重要的票證,是城市戶口的居民才有,農民沒有,既是糧食供應的憑證,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徵。人死了,按規定要註銷戶口,收回糧食供應證(米簿)。由此可見,“收米簿”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後來成了罵人的口頭禪。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市場上的柴米油鹽行情如何?是平還是貴?不當家,不去市場買柴米油鹽,自然就不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訴說了沒有親身經歷,就不知工作難做之苦和處世的艱難。

“煲無米粥” 形容不切實際的空談。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靈巧的媳婦,沒有米也不可能做出飯來,比喻做事不可缺少必要的條件。

“生米煮成熟飯” 意思是已既成事實,難以挽回。這句話對正在談戀愛的青年男女來說,指的是什麼,大家心知肚明,家長想反對他們的婚事的,也無可奈何了。

​“一種米食出百種人” 是說在同一環境條件下生活,卻有各種不同性格、不同本質的人,更多形容人際關係的複雜,說明了世界的多樣性。。

“大雞不食細米” 意思是指有身份、有實力的人,不誚做一些小事、俗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