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過,則勿憚改,」怎麼理解?

三教一家共華夏


這是孔子的交友做人觀。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②。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友不如己者⑤。過則勿憚改⑥。”(《學而篇第一·第八章》)

這一章是孔子論述上層人物的一些為人之道,包括交友之道。

歷代儒家們對《論語》的許多詞語多有不同解釋。如本章的“學則不固”、“無友不如己者”等,都有不同的釋義。這就需要讀者獨立思考,善自審擇。

①君子:此處指在高位的士、大夫、國君等上層人物。重:莊重,厚重。

②威:威嚴。

③固:有兩種解釋:一承上文言,固為堅固義,意謂人不莊重則所學不鞏固。朱熹認為這種說法是;

另外一種解釋作獨立句解,固為鄙陋義,意思是說人能好學才會不固陋。從全章結構看,第二種解釋才對。

④主:守。忠信:指道德。

⑤無友不如己者:

無通“毋”,禁止的意思,不要的意思。不如己:兩種解釋;一說,不如自己的人;一說,不仁之人。

照前說,顯然不合理,也不現實。照後說,與孔子告誡子貢為仁的方法——“友其士之仁者”意同,即不仁之人不能幫助朋友為仁,故不可交。

⑥憚(讀作:但):怕;畏懼。

過勿憚改,就是有了過錯不要忌憚,不要害怕;有過則改,善莫大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要諱疾忌醫。


閒看秋風999


“過,則勿憚改”,要放到原文全句中去理解。原文如: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重,厚也。

威,尊嚴。

固,《說文解字》釋為“四塞也”。四方閉塞不通。



第一句講學習的重要性。

君子不重則不威,是說君子學識不豐富、積累不厚重就沒有尊嚴可言。因為學識不豐富,成果就淺薄。學識淺薄就可能四處碰壁。這還有什麼尊嚴呢?

顯然,這是講學習不夠造成的。



那麼,要改變這種狀況怎麼辦呢?那就要加強學習。

學則不固,加強學習就不會出現信息閉塞、什麼也不明白而四處碰壁的狀況。

第二句講學習和交友。主忠信,講學習內容,一切要以忠信為根本。

無友不如己者,學習以忠信為根本,結交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

過,則勿憚改:如果自己沒有朋友做得好,就不要怕改正。

如此這般則“重”也,從而有“威”了。


水煮周易


別人批評我們了,我們還不自覺,則此時,我們首先要反思,是不是自己有什麼,自己沒有發現的過錯,隱藏在自己的身心,於是馬上審查,如發現有,則應該立即改正,如能這樣,學問才能增長,我們自己的毛病,自己內心的一些錯誤,也才能得以糾正。

如果,自己有了過錯,怕被別人說而害怕改正,怕麻煩而不想改正,不認為自己有錯而不會改正,......,如果這樣,則好似骨刺在身,我們不但不想拔出來,反而千方百計的隱藏、隱瞞,這樣,則骨刺愈加深入身心內部,難以拔除了!

鄭曰:“憚,難也。”《朱子集註》:“勿,禁止。憚,畏難。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
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朱子曰:“為學之道,惟事事實求其是,決去其非,積習久之,心與理一,自然所發皆無私曲。”

可見,人生於世間,不怕自己身上的毛病太多,不怕我們缺點太多,就只怕自己不能切切實實的改正自己的壞毛病。故古語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三教一家共華夏


孔子說;“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孔子是二千多年前的先人,尚有如此大義的見地,不愧被稱為聖人。

現在的我們常常自信多於自省,自我大於一切,很少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點和錯誤。這可能有身在此山中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當別人給予指出的時候,很少有能虛心接受的,更多的時候也是心裡不舒服。這主要還是要面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造成的。

當自己真正面臨失敗的時候,才後悔沒有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也才能深切認識到“過則勿憚改”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好在,認真改正了,也就離正確不遠了!


文鏡觀天下


提問的人一點句讀常識都沒有,不該在“過”後加標點的。

“過則勿憚改”在《論語》中出現了兩次,分別是《學而》第8章和《子罕》第25章,意思是“有過錯就不怕改正”。

“過則勿憚改”是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過程。有了過錯不要諱疾忌醫,要勇於面對,承認錯誤,不能拒不認錯,也不可文過飾非,這是前提,是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承認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勿憚”的就是認錯。知錯才能改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