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有時候覺得,“大多數”是個很有意思的詞。

你去相親,認識一個條件很好,但非常直男癌的人,別人都勸你,大多數男的都這樣,別太挑。

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爸媽給你介紹他們的同事,說這人老實可靠又上進,你試著跟對方交往,發現他木訥無趣,無法溝通。

爸媽給你上課,說大多數男的都這樣,男人嘴笨很正常,這不重要。

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你男朋友熱愛打遊戲,一打起遊戲來就進入忘我狀態,你找他說話他嫌你事兒多,你生病也不能耽誤他開黑,朋友告訴你,大多數男的都這樣,不打遊戲的時候對你不是挺好的嗎。

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全都是“大多數”,“大多數男的”都愛玩兒,“大多數男的”都不走心,“大多數男的”都不會主動聯繫女朋友,“大多數男的”都不做家務不愛衛生。

言外之意,別作了,接受吧,你也不可能碰上更好的了,牙一咬眼一閉,跟誰不是過啊,回頭結了婚生了孩子,生活就圍著孩子轉了,要求不要太高。

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結果所有的朋友、家人都來勸她,哎呀也不是什麼大毛病,說說他,讓他改了就完了,順利結婚更重要。

你願意嫁給“大多數”人嗎?

“再說了,大多數男的不都這樣嗎。”

朋友低著頭,弱弱地說了一句:“可我不想嫁給大多數人啊。”

先不說這個“大多數”到底有多少說服力,可不可信,就算“大多數人”真的都這樣,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我要的是用心的感情,是兩個人彼此信任、互相尊重,是最適合我的,也是我最適合的。

我要的不是別人眼裡“這樣的就可以了”。

“大多數人”都這樣,我又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大多數人”,那豈不是意味著,我接下來的人生,“有很大概率”不會幸福?

一個人單身久了,或者談過幾段不成功的戀愛,加上別人的輪番勸說,很容易對感情產生懷疑,認定自己一生可能就這樣,繼而破罐子破摔,一再降低底線。

尤其環顧四周,發現好像認識的異性都是一樣的情況,再想想自己的年齡、家裡的壓力,算了就這樣吧,挑一個相對好些的,就這麼過吧。

這樣想,你就錯了。

第一,人在人生的某一個時間段,所處的交際圈子是有限的。

你現在覺得,你周圍的異性都一個毛病,知道的故事都差不多,只能說明,“你所在的小環境”是這樣。

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大多數”這個詞不靠譜,因為人們口中的“大多數”,只是他們見過的“大多數”。

但你不會一輩子都待在同一個地方,也不可能一輩子就只認識那麼幾個人。

人是會變的,心理、工作、生活圈子,每一次變化都會幫助你接觸不同的群體,認識不同的人,在遇到之前,你完全不知道以後會有什麼樣的驚喜。

一個女生之前跟我抱怨,追她的男生都是大腹便便、不修邊幅,站在地上看不見自己腳尖,讓她很絕望。

她一度以為,這不是這些人的問題,而是她就只能配得上這種人。

後來她換了個工作,又有新同事對她表露好感,她才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新同事衣著整齊、注重身材,讓她突然意識到,之前那些失望、懷疑、恐懼,都是因為,她所處的圈子太小。

如果當初她屈從了,矬子裡拔將軍,選了一個她並不是很喜歡的,那就等於人生還沒展開,就匆匆結束了。

第二,每一對讓人羨慕的感情關係,都不是小概率事件。

女生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那個人對自己女朋友真好,我估計是碰不上這樣的男孩子了”。

而很多這樣說的女生,最後還真的都碰上了。

認識一個女攝影師,上大學的時候在路邊看到一個男生給女朋友繫鞋帶,一下被觸動,發誓一定要跟一個願意給女朋友繫鞋帶的男孩戀愛。

結果好幾年過去、談了幾段感情,都沒遇上。

最好笑的一次,她雙手提著東西,鞋帶開了,想讓男朋友幫忙系一下,男朋友隨口說,“你自己沒有手嗎”。

她本來以為她不可能實現她的願望了,從此把這個想法深深藏在了心裡。

去年她開始一段新的感情,男朋友跟她是同行,兩個人開了個小工作室。

有次出去外拍,她一手拿著相機,一手拿著鏡頭,正要找合適的景,男生忽然說“等一下”,然後跑到她跟前,彎下腰,給她認認真真繫好了鞋帶。

“你鞋帶剛才散了。”他輕描淡寫地說,之後跟什麼事兒都沒發生過一樣,去扛器械。

她當時就哭了出來。

你以為你跟男朋友姐弟戀,是少數派,後來發現周圍很多人都是姐弟戀。

你以為會做飯的男生不多,後來找了男朋友,廚藝一絕。

你以為好男生都是上輩子拯救全宇宙才能換來的,後來發現,他輕輕鬆鬆就出現在了你的生命裡。

“完美”當然是不存在的,但符合你的要求的,永遠不缺。

婚姻是錦上添花、水到渠成,不是完成任務。

迫於壓力、迫於催婚、迫於人言可畏,找個“過來人”嘴裡的“大多數”,最後誰吃虧誰自己明白。

就像我一個朋友,從閨蜜到家長,每個人都在告訴她,“男人在家不幹家務很正常,女的就是要照顧好家庭,上班太忙?哎呀糊弄糊弄就得了,女人不需要事業。”

她差點兒就信了,差點兒就跟那個別人介紹的、極其大男子主義的男人訂婚。

後來越想越不對,頂著各種壓力和這個人分開,為此她爸還差點兒和她斷絕父女關係。

這樣過了幾年,認識了另一個男生,她才知道,原來愛幹家務的男人,這麼性感。

平時兩個人都忙工作,休息的時候就一起在家打掃衛生,她加班,他做好飯等她。

家裡永遠井井有條,不用擔心她生病了,家務活兒就沒人做了。

這樣的婚姻才是正常的。婚前琴瑟和鳴,婚後也不會產生太大矛盾,婚姻關係只是一種強化,而不是徒有形式。

昨天跟一個同齡的哥們兒聊天,他感慨,他有三個同學前年都結婚了,今年又都離了,就跟約好了似的。

每一對都是,婚前覺得有問題,覺得結婚可能會有改善,於是結了,結完發現問題根本沒有可能解決,勉強湊合兩年,忍不下去,只能離婚。

很多人都喜歡把婚姻當成一根救命稻草,好像感情不順利,結個婚就好了。

而且“大多數人不都是這麼過來的”。

但“大多數人這麼過來”,不是“結婚了就好了”,而是“結婚了就沒辦法了”。

你願意當這“大多數人”嗎?

說起來很可笑,上學的時候,每個人都勸你要積極向上、力爭上游,別人不學習,你要為自己努力。

可後來不上學了,正式面對自己的人生了,別人反而勸你“差不多得了”,跟多數人一樣就行了。

這標準是不是變得太快了?

我的生活是我的,我為什麼要和“大多數人”一樣。

戀愛也同理,“大多數男人都這樣”?那你自己去找吧。

我去找剩下的那些好的,反正你們都不想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