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張九齡與韶關翁源有什麼故事?

嶺南觀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句詩句可謂是膾炙人口,抒發的是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張九齡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雅,語言質樸,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他不僅文采了得,在政治上也大有作為,曾在唐玄宗手下當過宰相,為開創“開元盛世”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今天我們不說他的政治和文學貢獻,而是說說張九齡在老家的故事。

張九齡是廣東韶關曲江人,在這裡他度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也在仕途受挫時回到韶關隱居。因此,韶關在張九齡的經歷中是不能不提的話題。

先說說他小時候的故事,第一個是關於他天資的故事。張九齡小時候就顯示出天資聰穎,在他十三歲的時候,他就上書給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十分讚賞他,說:“此子必能致遠。”,可見在張九齡小時候就表現出自己的才能。第二個是講他得到賞識的故事,長安三年,張說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貶到了嶺南,經過韶關時,看到了張九齡的文章,誇他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張說這樣的評價大大鼓舞了張九齡。正是張說的賞識,張九齡開始進入官場。這兩個故事都顯示出張九齡不一般的才能,在韶關時,他的名氣便已傳播開來。


接下來要說的是他當官失意回家的故事。張九齡這個人忠於職守,,直言敢諫,不徇私枉法,於是得罪了很多人。開元四年秋,張九齡又以“封章直言,不協時宰”,使姚崇不滿,後張九齡借任期已滿,回到老家。他失意回家後並沒有閒著,反而是為家鄉做了好事。當時出入嶺南,必經大庾嶺路,可是此路嚴峻險阻交通大大不便。張九齡於是上書朝廷請求修路,並自任開路先鋒,張九齡在修路時親力親為,為修路做出巨大貢獻。

通過這幾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張九齡。在高堂中,他為國家事業奔波勞累,但是他也不忘家鄉父老,儘自己可能為他們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