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糜爛?別自己嚇自己!艾灸,讓預防先於治療!

一、宮頸糜爛的前世今生

宮頸糜爛?別自己嚇自己!艾灸,讓預防先於治療!

多數人一聽到“糜爛”之類的字眼,就會本能地緊張,覺得都糜爛了,那肯定很嚴重。

不過,這些都是過去的事兒了。在國際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取消,2008年,我國婦科教材也取消了這個病名,代之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因為醫學發現,宮頸糜爛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只不過由於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移,與宮頸管外表的復層鱗狀上皮相比,色澤更鮮紅,看似“糜爛”而得名。想象一下你噘嘴的樣子,有一部分紅色的粘膜會翻出來,所謂的宮頸糜爛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宮頸糜爛?別自己嚇自己!艾灸,讓預防先於治療!

(1)<30歲,單純、表淺“糜爛”多為生理性變化,不必特殊處理。

(2)>30歲,或顆粒型“糜爛”、不對稱“糜爛”、有接觸性出血、宮頸硬度不同,應作宮頸病變三階梯篩查。如果沒有宮頸病變,也無明顯不適,建議定期複查。

三、中醫怎麼看“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別自己嚇自己!艾灸,讓預防先於治療!

中醫當然沒有“宮頸糜爛”這個名詞,但對於白帶增多、外陰瘙癢等炎症症狀,將其歸為帶下病範疇。而在中醫看來,一個女性,如果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那就說明她的生理狀態非常平衡,也就很難出現上述症狀。因此,對於我們常人眼中的“宮頸糜爛”,中醫認為與以下兩個原因有關:

1、脾腎虧虛

症狀:帶下量多清稀,綿綿不斷,食少神疲,腰膝痠軟,面色無華,或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或膩,脈濡緩。

病機:脾為先天之本,腎為後天之本,脾腎虧虛,就會脾虛氣弱、衛表不固,就會“正氣虛,邪氣盛”。此外,脾虛則帶脈不能約束,就會出現白帶增多等帶下病的症狀,腎虛則腰府不強,就會腰膝痠軟等。

方法:補益脾腎。

脾腎虧虛,如何艾灸?

一般建議艾灸以下穴位:

命門穴——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陽氣的作用,尤其脾胃,必須有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中脘穴——健脾和胃,補中安神;

神闕穴——溫補脾腎,具有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的功效;

關元穴——調理氣血、補腎固精,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足三里穴——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

太溪穴——補腎要穴。

注:每天可以挑2-3個穴位重點艾灸,以“得氣”或出現灸感等為標準,每隔幾天輪換艾灸其他穴位。

2、溼熱下注

症狀:帶下量多,色黃白或為膿性,或帶血絲。性交痛或性交後陰道出血。腰痠墜脹,腹脹下墜,或有小便頻數疼痛、陰癢,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病機:帶下病以溼邪為患,溼熱蘊積下焦,就會損傷任脈帶脈,致使氣血運行受阻,瘀血內生,溼瘀夾雜為患,就會帶下量多、外陰瘙癢、經行腹痛。

方法:清熱利溼。

溼熱下注,如何艾灸?

一般建議艾灸以下穴位:

神闕穴——屬土,艾灸是燥土祛溼的好辦法,因此神闕穴必灸;

脾經——脾主運化水溼,如果脾的功能足夠強大,就可以將溼邪輕鬆運化掉,因此要重灸脾經上的穴位,如陰陵泉穴、承山穴、豐隆穴、解溪穴、三陰交穴等。

注:如果有外陰瘙癢的症狀,建議加灸會陰穴或外陰部位,可以坐在一個有眼的小凳子上,下面放艾條點燃,使艾煙徐徐向上燻烤;同時建議加灸商丘穴,這是極為常用的“消炎穴”。

四、呵護宮頸,預防宮頸癌

宮頸糜爛?別自己嚇自己!艾灸,讓預防先於治療!

既然所謂的“宮頸糜爛”就是自己嚇自己,那麼,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宮頸健康呢?

當然不是!身為女人,呵護宮頸,極為重要!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預防宮頸癌,因為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也常表現為“宮頸糜爛”——常見3種症狀:陰道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稍不注意,就會忽視。(但是,只有由HPV感染導致的“糜爛”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

當前,中國宮頸癌發病率居世界第二。2003年,年僅40歲的女星梅豔芳就因宮頸癌去世,而早在2000年,梅豔芳的姐姐梅愛芳也同樣因宮頸癌去世,時年也只有41歲。

1、定期檢查

21歲以後的女性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宮頸刮片檢查,必要時聯合做HPV檢查。如果連續3次HPV和宮頸刮片檢查都陰性,可以間隔時間延長到3年檢查一次。

2、接種疫苗

最近,宮頸癌疫苗特別火,唯一的不足在於接種有年齡限制——

接種最佳年齡為11-12歲,推薦接種年齡為9-26歲。研究提示:年齡較小時發生的免疫反應,可以產生更高的抗體滴度。因此,WHO建議引進HPV疫苗時,主要目標人群首先考慮青春期早期女孩,其次為青春期後期和年輕成年女性。目前,全球的主流觀點是:能獲得HPV疫苗保護的人群年齡是9-45歲。

結語

中醫認為,婦科疾病其實都只是身體失調的症狀,治病要治本,洗劑栓劑雖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病情還會反覆發作。人體非常智慧,自愈能力很強,我們只要藉助艾灸扶助正氣,讓體質得到平衡,解決“本”的問題,那些“標”就不會再找上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