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獎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很多人可能沒讀過他的著作和理論,但這不妨礙我們對這位集聰明幽默、堅強樂觀等多種美好品質於一身的科學家的熱愛。那麼,霍金成長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家庭環境呢?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高知父母,是言行古怪還是特立獨行?

霍金的父親弗蘭克與母親伊莎貝爾都就讀於牛津大學,是當時英國的高知分子。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霍金與父親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霍金與母親

霍金的童年有一段時間在聖奧爾本斯鎮度過,這個小鎮上同學的父母幾乎沒有一個稱得上知識分子。在霍金看來,這裡的人枯燥保守,而在當地人看來,霍金家卻有點古怪。例如,霍金家喜歡看書,在吃飯時還捧著書邊吃邊看;雖然他們注意清潔,但對房屋維修和軟裝卻很不在意,走廊和門背後許多地方石灰剝落,露出大大小小的洞,地毯和傢俱要一直用到破爛為止。

在鄰居面前,霍金有時為父母與鄰居的巨大差異感到難為情,但父母並不在意外人的眼光。為了合群而表現得中規中矩,或者為了迎合世俗價值觀而採取同樣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必要的。

在飯桌上看書和討論,父母用意何在?

霍金的父母允許孩子在吃飯時看書,孩子們看完書後在飯桌上談論一些觀點和看法。父母的初衷可能是用這種方式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得益於這種教育方式,霍金擁有廣闊的知識面,同時表現出良好的語言能力。他在自傳裡講到:“我有六七位好朋友,我和他們中的多數迄今仍有聯繫。我們通常進行長時間的討論和爭論,主題涵蓋一切,從無線電遙控模型到宗教,從靈學到物理學。”

霍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比一般人強,他常常跳出問題的表象,深入內裡。他的物理老師曾提問:“如果你的面前有一杯茶,你想要在茶里加入一些牛奶。但茶太燙了,若你想盡快喝上茶,你應該把茶倒出去一些然後再加牛奶,還是等茶涼了再加牛奶呢?”班級中很快分成兩大陣營,唯獨霍金有些沉默。最後也唯獨霍金的答案獲得眾人的讚許,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應該先加牛奶。老師給出兩個選擇,但不論是倒掉一些茶再加牛奶,還是等茶涼了再加牛奶,都不是最好的選擇——第一個選擇是浪費茶水,第二個選擇是浪費時間。牛奶是涼的,倒進茶中之後,茶的溫度自然就降了下來,也就可以儘快喝茶了。所以,先加牛奶是最好的選擇。”

很多家庭成員之間除了吃飯,幾乎處於零交流狀態。而霍金的父母利用飯桌時間和孩子進行積極溝通,鼓勵孩子表達感受和發表意見,尊重和聆聽孩子的聲音,這也讓霍金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善於表達的人。

在裝修、房車、衣物上,體現怎樣的家庭消費觀?

每個家庭對待消費的觀念是不同的。有的家庭有錢了,會把錢用來裝修房子和購買傢俱;有的家庭會把錢用來做理財方面的投資;有的家庭把錢用來買奢侈品。

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私家車並沒有流行起來,多數英國家庭都買不起汽車。霍金的家庭也不算富有,但他的父母卻在這時候買了輛舊出租車,後來又買了輛度假大篷車(功能相當於現在的房車)。當他們全家坐著車出去旅遊,鄰居們紛紛投來異樣的眼光。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霍金家的大篷車

鄰居們不明白,霍金家既然有錢買車,為什麼不把錢花在家裝和日常衣物上。霍金家看起來很破舊,沒有安裝中心取暖系統,儘管父親覺得非常冷。父親不在乎外表,不怎麼購買新衣服,寧願在他通常衣服之外再罩上幾件毛衣和一件睡衣。在霍金父母看來,為家庭創造群體活動條件以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與大自然接觸以促進身心健康,這些比豪華的家裝和購買衣服更為重要。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霍金與妹妹在大篷車上玩耍

而長大成名後的霍金也非常看重親情,一家人會找時間聚會聊天。來自家庭的這份愛為他的成長注入動力,即便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他依然保持堅強和樂觀,活得比普通人還精彩!

霍金家還有著許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正面例子,比如父親以身作則,為孩子示範了一名醫學科學工作者的鑽研精神;母親因材施教,依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帶孩子去參觀各種博物館等等,感興趣的家長可以讀讀霍金的自傳《我的簡史》。

家庭教育:霍金成長背後那個“古怪”家庭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方式也沒有絕對的高低之分。希望霍金的事蹟能給家長提供啟發,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