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鄉野幾十載 孔祥熙親筆書法石碑面世

隱藏鄉野幾十載 孔祥熙親筆書法石碑面世

隱藏鄉野幾十載 孔祥熙親筆書法石碑面世

出於對太谷文物以及文化的重視,收古董的朋友在鄉野無意偶得一塊殘缺的碑後,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電話。告知我,他得了個寶貝,我問是什麼寶貝,朋友興奮的說:“是半塊碑。”我心想:什麼碑,才半塊,就能讓朋友如此興奮不已?

朋友問我:“燕子,你記不記得咱們太 谷有位老師寫過一本關於孔祥熙的書,那書上說,孔詳熙之父——孔繁慈的墓地在銘賢學校之南,墓碑上的書法為孔詳熙親手所書,解放後遺失。當時人們苦覓不得,我今天把這碑買回來了。真的,碑上刻有詳熙和繁慈之名。燕子,你說這是不是寶貝啊?”當時與朋友開玩笑地說:“那你可要保存好啊,怎麼也賣上個百八十萬的。”我問朋友是如何得到的。朋友說,是他的另外一個朋友偶爾在村裡發現的。

我聽一個老師說過,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已將此碑砸爛了。後來殘碑就不知去向了,真不知道這半塊碑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朋友打電話,讓我趕緊過去看看石碑,因為已經有人去商談過買碑的事兒了,怕萬一賣了後我就看不到了。匆匆趕到朋友父母的住處,一進街門兒,就看到左牆邊立著的石碑。映入眼簾的是半塊碑的正面,殘沒的只剩下八個大字:“繁慈之墓,祥熙勒石。”朋友告訴我,這殘沒了的上部分有更為珍貴的篆蓋,而且是趙鐵山先生的書法,只可惜打爛了。

朋友費力地把碑翻出背面來讓我看,墓碑上刻痕本來很深的名字與內容,如今辨認起來很吃力。不過依稀可以看到:“弟程錫蹯撰文……小門生呂養正書丹,祥熙勒石。”撰文與寫字之人的歷史背景,還未查證。想看看刻碑的年月已經是殘沒的了無蹤跡,只知道孔祥熙的父親是一九一一年去世的。朋友還告訴我,在孔宅故居內有整個石碑的背面銘文小字相片,還有昔年的碑廳、墓表的相片。石碑背面大概有四百多小字,通高大概有一米八。與這些資料對照,我們現在看到的殘碑,確定是當年孔祥熙為其父所立。

論及這半塊石碑的價值,我對朋友說:孔祥熙在山西,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家的這些物件,也同樣有了一定的保存價值。只可惜,孔的四個孩子只有一個成了家的,如今也都沒了。據說美國還有後人,估計也不是直系親屬了。若不然,這塊墓碑不知要值多少錢呢!另外,據說孔家的墓誌碑文一直就沒見,這是孔留在太谷的唯一實物了,作為很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相當珍貴的,絕對有保存與研究價值。朋友對此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說:“此碑的價值,一是有書法價值,書面的碑文早以不存在了 ;二是有歷史文獻價值,這可是孤品啊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想不到,無意中發現的半塊石碑,竟有這麼大的價值。

我希望朋友最終將石碑保留在太谷,因為這石碑畢竟記載了太谷的一段歷史。朋友也表示不想讓此物流出太谷,他對家鄉也是有愛心的。實在不成他自己收藏,幹這行多年了,什麼也沒攢下,有塊殘碑在手,見證了太谷的一段歷史,也是平生幸事。

事後,對此碑歷史多方留意。最終有了一個明確的證實:

清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秋,孔繁慈因病去世,享年76歲。孔因其父是基督教徒,故未葬於程家莊祖墳,而是在銘賢中學南面買到10餘畝土地,用教會的葬儀將父埋葬,並立碑紀念。正面題寫“孔子七十四代孫孔繁慈”。後把母親的遺骨從程家莊遷來,與父合葬。

民國二年癸丑(1913年)

本年內孔祥熙為其父孔繁慈立碑勒石,碑文為:

孔公和亭墓表

餘邑孔氏,聖裔也。世居魯,先世宦晉,因家焉。和亭少時與餘為總角交,少有大志,以聖賢省身克己自勵,不屑以區區帖括為事,以故交遊寡而境遇蹇。嘗嘆國家之衰由於教育之不振,於是以養正為務,而庭訓尤嚴,然能安貧樂道,賦性鯁直,不輕幹請,遇人有急難,則扶危濟困,毫無德色。兄弟五人,怡怡如也,事老親克盡孝道,人無間言。乃昊天不弔,年未耄耋而人竟作古。公子祥熙,將卜幽宅,請餘表墓。餘知和亭久,雖不敏,不得不序其大略:公諱繁慈,瑞堂公之三子,原配龐淑人、繼配龐淑人。將於今年秋合璠於鳳凰山陰之原,因繼以銘曰:鳳山之陰兮烏水之濱,有隱君子兮孔公和亭。廉潔素矢兮守困安貧,和而不流兮有柳下之風。兄弟五人兮君居其中,家學丕承兮孝弟克敦。憫世教之衰微兮置身於訓蒙,子女成立兮晚景娛人。哲嗣挺秀兮泛星搓而訪西瀛,學兼中外兮宏教育於群英。奉甘旨以備養兮法孝思於曾參。君忽焉其棄世兮卜幽宅於城東。茲窀穸而永奠兮將光啟於後昆。

壬午科舉人世愚弟程錫蹯鞠躬撰文

小門生呂養正鞠躬書丹

巴酉科拔貢世愚弟趙昌燮鞠躬篆額

中華民國二年九月九日

男 祥熙 勒石

由此可見,此碑的碑文部分為舉人程錫蹯所寫,由門生呂養正書之,而篆額大字為趙鐵山所書。舉人程錫蹯曾在太谷南六門村設洪武私塾,塾師稱洪武先生。教授有方,成就多人。拔貢喬之禎均受其啟蒙。呂養正資料不詳。而趙昌燮即是趙鐵山,昌燮為鐵山之字,又號柴翁,生於1877年,故於1945年。他誕生在三晉腹地的太谷縣城內田家後一戶隱儒從商的書香門第,是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早在20年代,趙鐵山就享有“南吳北趙”。“大江以北無出其右”的美譽,被書法界譽為“華北第一支名筆”。他在書法藝術上獨特的創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達到的比較完美的統一境界,在當年以及多少年之後都是有口皆碑的。由此可見,朋友所言之書法價值在此。

這半塊石碑,近百年來隱藏於鄉野之中。如今得見天日,勢必會給學者們研究那段歷史,帶來一點新的訊息吧!

2009年1月7日初筆,2011年4月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