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才是最大的笑話

此文專門科普給理工指南

忍著對知乎某話題一年多的“嘴上笑嘻嘻,心裡MMP”。

此文,正式給認為鑽石就是碳不穩定的單質

買幾萬塊包包就是傻×的指南

來自社會科學的一點科普

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才是最大的笑話

知乎上某文大概說

100多年前,鑽石僅在印度河流和巴西叢林中找到,每年產量幾公斤。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發現可用噸計的鑽石儲藏量。背後的英國投資人聯合成立了當今世界最大的鑽石製造壟斷商——戴比爾斯(De Beers),並將這種所謂的碳晶體成為財富、權力和愛情象徵的普世認同,並通過廣告運動將此種信條先後推廣至美國、日本乃至全球等等等等

此文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很有道理,但細看知乎此文在(1)鑽石代表愛情的歷史(2)對稀缺的認識(3)產品價值的認識三個方面都有侷限

(1)鑽石代表愛情的歷史

鑽石的歷史,往往與種種傳說交織在一起,與宗教聯繫在一起:有人認為鑽石能保護家庭,增強勇氣和膽量、防範敵人等;也有人認為鑽石會帶來災禍。據考證,大約4000年前印度人就發現了鑽石,並將其用為寶石和護身符。在中世紀歐洲,鑽石受到重視,但對鑽石的理解還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有的人認為鑽石是有毒的,吞下去會導致人的死亡。人們還認為鑽石會使男人對妻子愛的更深,即將出徵的將士認為戴上鑽石會給自己帶來勇氣,如果是作戰時佩戴鑽石,可戰無不勝。

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才是最大的笑話

一位奧地利大公對“鑽石代表愛情”的推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477年,奧地利馬克西里連大公和法國勃艮地瑪麗公主締結良緣時,馬克西米連將一枚鑽石戒指作為訂婚戒指戴在公主的左手無名指上,第一次將鑽石作為結婚的信物。但神奇的是瑪麗公主在結婚後三個月就病逝了。此後歐洲王室的婚煙如果沒鑽石戒指就不能認為是完美的。

“鑽石代表愛情”的歷史和象徵,並非De Beer憑空創造,而是其利用歐洲王室文化裡“鑽石代表愛情”,並將此種文化和象徵意義通過廣告和公關等手段推廣至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地。

(1)稀缺性的理解

在西方經濟學中:稀缺是指相對於人們無窮的慾望而言,用來滿足人類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這就是經濟學中的資源稀缺規律。在經濟學裡,稀缺被用來描述資源的有限可獲得性,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相對於無限的慾望,有限的資源就是稀缺。稀缺是指這樣一個狀態:相對與需求,物品總是有限的。簡而言之,

長時間的“供不應求”即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商品或人才的“價格的不斷攀升”。

稀缺可以指資源數量上的稀缺,也包括人為稀缺。人為稀缺可以使某種物品提高知名度,並因此引發搶購。如現行的“飢餓營銷”,如限量版。

通過操控產品的稀缺性訴求,會加速消費者購買決定和增強支付意願。稀缺性會影響到消費者的16種心理活動和行為(感知稀缺、支付意願、消費數量、感知流行性等)。企業可以通過廣告、公關等活動向消費者傳遞產品稀缺信息,人為製造稀缺。

某種資源的數量可能沒想象的少,但企業通過控制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長期人為造成“供不應求”,這就是稀缺。

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才是最大的笑話

(1)產品價值:商品的符號化和符號的商品化

商品的符號化就是指商品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獲得了超出其原本屬性的符號意義。從商品的本質屬性來看,就是其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獲得了新的符號意義。

鮑德里亞的名言“要成為消費的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這一符號價值就是商品的“符號交換價值”。商品的“符號交換價值”是在商品的象徵交換中得以實現,而不是發生在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交換中,這種交換的邏輯遵循的並不是等價交換。

通過符號的商品化和商品的符號化,傳統的商品被賦予了新的符號意義,原來不能交易的符號有了商品形式,於是,使用價值、交換價值與符號價值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鑽石裝飾、收藏、欣賞的使用,和附加在鑽石之上的符號價值,如愛情永恆、祈福、禮物以及某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等等,共同構成了鑽石的價值。因為評判符號價值的主觀性,因此也導致不同人群對不同符號價值的理解不一,如鑽石的符號價值在女性眼裡就比在男性眼裡重要得多。

以上

說鑽石就是碳不穩定的單質

買幾萬塊包包就是傻×的

20世紀最精彩的營銷騙局的

指南

有一句話真的不知道該不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