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類的科技水平在過去的5000年裡進步緩慢,但在最近的200年裡卻得到飛速發展?

陽囝


因為200年以前科技到達了瓶頸,你門沒有發現二百年以前都是研究的看的間的一些東西嗎

直到尼古拉研發出來電才有所突破

我認為人工智能一普及,會出現新的瓶頸,

下一次契機可能會出現在太空中


尼古拉丶特斯拉丶


應該說是過去的5000年裡,人們把技術都花在的生存和佔領領土的問題上。這200年才走上相對平穩的“和平生活”,讓大家可以安心發展技術。

自打人類有了“人”的意識,不管是公園前的奴隸制西半球的古巴比倫、古埃及,還是公元時期的東半球的日本、中國的西漢,東漢。

大家都毫不例外的在“打架”,嚴肅點來說就是開始“為生存而戰”。

外有各種自然災害,內有無數的人踩著別人的身體才能活下去。這個時候,人靠著天生的“獸”性過活,沒有任何可以發展科技,發展的只是戰鬥的工具。

直至14-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將其直譯為“再生”或“再生運動”。也就是人的思想上開始解放了,不是整天想著打打殺殺。

於是在科技、文藝和藝術上成就突飛猛進。

有人說:戰爭是科技的最大推動力。

顯然是不對的,文藝復興以前全世界都在打打殺殺,科技發展了嗎?不見得,人都要死光了,哪還有什麼科學了。

只能說戰爭是科技的突破口之一,因為戰爭讓人有“憂患意識”,不斷強大自己的辦法就是不斷髮展。凡事有利弊。

但當時歐洲人的發展到達了瓶頸,英法開始了百年大戰。奪取總是能最快的獲得。好不容易平息了,哥倫布又發現了美洲,於是又開始了新的奪取。

英國拿著奴隸去發展工業革命,為了更好的佔領;有壓迫就有反抗,英國想著佔領,美國就想著獨立。於是又開始打仗了。

這時的達爾文就看破了一切:適者生存。

不管是之後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家都在搶奪資源,科技只是為了更好的搶資源。

終於,世界各國大家都怕了,戰爭所獲取的東西遠比失去的多。

近兩百年來,雖然大家都在明爭暗鬥,但環境是相對安全的。而技術能如此之快的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落後就得捱打。

發展科技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防戰爭。慢慢地演變成了造福人類,面向未來。

而科技能發展迅猛的另一條件就是,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捲入戰爭的33個國家的15億人裡,死亡了1000萬人,第二次死亡了5700萬人。

人都沒了,技術從何而來。更別說之前戰爭的環境和死亡率。


鎂客網


現在科技水平在我們看來發展很快,計算機的發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興起,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之餘,也思考著我們的未來發展會怎麼樣?看著電影裡虛擬的未來生活,各種智能機器,不僅僅是生活發生的改變,更想是變成了一個新的家園。我們不知道未來如何變化?也許我們根本想象不到。

1.不斷的進步,不斷地打下基礎

從人類的進化開始,我們漸漸繁衍到如今,不管如何改變,我們都是不斷地在進步,從之前生存到現在的生活,我們不斷地從一個時代過渡到另一個時代,前人壓在不斷地給後來的人打下基礎,工業革命,科技進步等等,其實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大的變革進步,不單單是科技水平,包括其他方面。

當我們人類不斷去積累,不斷地去實踐,積攢到一定程度,都會有一次湧動式的改變,一大跨步的變革。相信未來的生活,有了我們現在的積澱,也會有我們想象不到的巨大改變。

2. 利益的驅使,使我們更快的去加速變化

利益從古至今都是人類去爭奪的根本。當我們有了利益的變化,就會有人去相應的做出改變,只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當然,利益的驅使使我們去做出改變,不單單去搶奪現有的利益,更多的是學會去創造利益。創造就意味著進步,為了讓人們有更多的需求,應著時代的初始改變,人們對利益的追逐,就會加速這個時代的快速變化,像上面所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就會產生初始爆發,而且這個爆發在一定得時間段內會不斷地增強,直至趨近完善或飽和。

智聯校園 張紹毅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1丶我們現代人有個自以為是的錯覺:認為近200一300年科技發展速度丶取得的成就,超過人類歷史5000年的總和,甚至超過了人類歷史幾十萬年取得文明成果。

我們客觀地丶認真考察人類的進化發展史,就會發現這種錯覺,是我們對習以為常丶見慣不驚人類祖先文明成果的輕視,而對眼前的新發現及所謂新技術因不熟悉、無知與新奇,則以冠以“偉大”丶“之父”丶“劃時代”等各種頭銜。其實是過度“炒作”的結果。

2丶人類發明了人工取火,以及發現了火的各種功能,是人類從野獸變為人類的偉大轉折點。

(1)人們開始吃熟食,使人類大腦有了質的轉變。

(2)火使人類有了最可靠的抵禦寒冷的方式。人類開始由熱帶向較寒冷的地域遷徙,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生存空間,見多識廣起來。

(3)人類發現控制火的方法,使人類成為動物界唯一不怕火的高級動物。火也成了人類原始族群抵禦丶驅趕猛獸(尤其是夜晚)的主要手段之一。

(4)人們發明了用火燒製陶器,使人類有了盛煮食物的器皿,儲存、沉澱水的新方式,使人類的飲食方式發生了質的轉變。

(5)受用火燒製陶器的啟發,人類進而發現發明了冶煉術,有了對銅丶鐵的冶煉。

對取火及火的功用的發現,對於人類的進化丶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怎麼估計都不過分。

幾十萬年過去了,直到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類依舊離不開火。包括現代人最基本丶最普遍的日常生活(如炒菜丶燒烤等)。

對火的功用的發現,對人類進化丶發展的貢獻,用今天標準衡量超過100000個諾貝爾獎。

3丶再舉幾個例子。

(1)如距今10000一8000年前,人類對水稻及小麥這兩個人類主要糧食作物培植技術的發明,對人類生存丶繁育丶發展作出多麼巨大貢獻。人類至今生存也離不開這兩種作物。

(2)人類早期對10進位制丶60進位制的發明,以及阿拉伯數字的出現,成為我們今天數學計算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基礎發明,現代科學的出現無法想象。

(3)再如人類早期文字及腓尼基字母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影響怎麼估量都不過分。沒有文字的記載,人類的文明成果將無法存儲丶傳播及延續。人類將無法一代比一代更大的進步。

這樣事例很多,為說明問題,僅舉如上幾例。

4丶上述事例都是早期人類取得的最基礎的科技成果(或叫文明成果)。其中任何一項都比我們近300年到如今人類所取得單個成果影響都大,更具基礎性,影響人類社會的時間更長。如人們公認牛頓經典力學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成果,但它很短時期內即被愛因斯坦的“更偉大”相對論所取代。所謂的“萬有引力”不過是“時空彎曲”表象。熱力蒸汽機是劃時代的發明,百多年後即被燃油氣發動機及電力動力所取代。

5丶有人說,這種近現代社會對舊有理論及發明的快速替代,正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比人類幾千年,幾十萬年發展速度要快。也許這種觀點是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你的這些東西,這麼快就過時了,顯然解決的不是人類社會最需要,最離不開的丶最本質的基礎性的東西。比如說阿拉伯數字你用什麼替代更好?稻米丶小麥麵粉人類已經食用10000一8000年了你用什麼替代?拼音字母你用什麼替代?10進位制丶60進位制丶2進制等你用什麼替代?

6丶近現代人因為身在其中,往往不能客觀評價自身的歷史定位。

(1)我們對先人給我們留下來東西,會司空見慣,不以為奇。對別人鼓吹的,自己不明白的東西會盲從。

(2)我們這一時代的人虛榮心很強,搞出各種稱號和頭銜。什麼XX家,什麼XX獎獲得者,什麼著名XⅩ學者,什麼XⅩ博士,什麼XX名星等等。我們先人由於受時代條件限制,沒有這些。他們往往是沒有留下姓名的發明家丶創新人丶學者。所以,我們會有錯覺,我們這個時代太厲害了,比我們先人強百倍。是強了,但沒那麼厲害。

(3)我們這一代善於炒作。把一個普通事,炒成大事,把一個10倍的東西,炒成100倍,把一位偉人,炒成更偉人。把某一發明人,炒成什麼XX之父。古人限於歷史條件,不會這個。如果古人和我們一樣,那古代世界就會給我們留下成千上萬個什麼“斧頭之父”丶“刀鋸之父”丶“繩索之父”丶“石磨之父”丶“石拱橋之父”等等。

7丶筆者並不否定近現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也非常欽佩那些為科學獻身與做出卓越創造的發明家丶先驅者。筆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我們近現代人的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並且並不比我們前人的成就突出太多。其中有許多盲目自我誇大丶抄作及虛榮的成份。我們這一時代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應由我們自己這代人來評價,而是應由500一2000年後的後人來評價。那時會更客觀,更苻合曆史的定位。我們不能既當歷史中的運動員,又當自吹自擂的歷史上的裁判員丶裁判長。











趙凡丁201


多謝平臺推薦,很榮幸為您回答問題。首先呢我覺得您說的這個觀點不是十分正確。問題主要是有兩個,第一個過去的5000年了裡其實人類發展的並不慢,甚至創新能力要比現在好得多,第二最近的20年人類進入了發展瓶頸期,這個瓶頸期可能會向下持續50年左右,這段時間可能會出現科技負增長。下面我們具體談一談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先對科技先下一個定義,由於涉及的時間段過長,我們就需要把範圍設定在全世界,這樣比較有說服力。科技絕對不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互聯網產物或者一些高精尖的產物。其實起著改變一個時代的功能的事物就算是科技產物。

其實我理解題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科技更多體現在百姓的溫飽上,今天我們看起來更多的是理所當然,算不上是科技。而今天的科技更多體現在高精尖的領域以及我們享受生活的方面。這樣的發明看起來或許更偉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在大部分的發明都是現代人站在歷史偉人的肩膀上書寫的新歷史。這樣研究的成果當然更為深奧。

當然為什麼我說古代的科技水平發展的更快呢。首先在於生存壓力,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算近100我們才算是勉強解決的問題。從前的人必須不停的改變更新現有的技術。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水稻,在古人的努力之下進化了不知道多少次。今天的水稻是一種被馴化的作物,大家可能聽起來荒唐,但是大家應該一定聽說過“攻城稻”吧,這是水稻很典型的一次反抗。在古人多次的技術改良終於是完全培育出可以養殖的水稻,這個時間是在大概2000年前。後來再經多為科學大家的努力,多次的增加產量,才使得全國人民有飯吃,而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們袁隆平老先生的成品。這樣的改變在古代每一天都在發生,但是近代的機械種植已經讓物種很久不存在正向進化了,甚至很多物種出現了逆向的退化。

放眼前五千年,基本發明了人類歷史上幾乎全部的生活必需品,而近二百年的所有東西中,可能也只有手機是每天都會用到的。


小小傅的工作室


首先先破題:過去5000年中的科技不是發展緩慢,而是幾乎沒有科技。近兩百年科技發展快速,是因為有了科技。

這話是不是像來砸場子的?各位別急,我們慢慢說。

科技如果要簡單分,可以分為科學和技術。

而科學其實是一套基於現實的,可自進化的理論體系方法論(這個稍後解釋),而技術,更像人們摸得到,看的著的最終體現。

比如造一座橋,一個樓房,一個船,最終是是技術實力的體現,這個技術實力,既可能是老師傅的經驗(主觀總結),也可能是基於科學理論的嚴密計算論證,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達成這個技術實力,最終造出東西來。

而在200年前(個人認為這個200年是個虛指,只是題主想說的近代吧),科學理論方法論並沒有發展完備,所以經驗總結佔據主導地位。

而憑藉經驗的技術,實際上進化效率是很低的,因為這樣的技術有三個硬傷和一個限制:

三個硬傷

1,因人而異,無法標準化(不同經驗的師傅,學生學的東西不同)

2,無法大範圍傳播(有經驗的師傅就那麼多,而且經驗的傳播需要手把手教的可能性多一些)

3,容易造成藏私現象——由於前兩點,造成宏觀社會的技術發展緩慢,所以為了防止“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往往藏一手。

一個限制:對未知的評估能力有限。

這個可能比較難理解,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不知道牛頓方程式(科學理論),再好的造炮師傅,也無法估計自己從沒有造過的尺寸的炮能射出去多遠,或者無法估計一個炮彈需要射出去五公里,需要的炮,火藥,子彈彈的關係。

所以,這是沒有科學作為依託的,經驗式技術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或者叫直接原因——至於什麼社會變革,人民開化之類,是輔助原因,不做討論。

然後我們說說科學理論體系對技術的促進作用。

首先先明確什麼是科學理論體系。

我們有個語言習慣的誤區,總認為理論和現實是脫節的,所以覺得理論是“假的”,經常會說“理論上如何如何”來表示這可能與現實不符。

這個在科學體系內並非如此,科學中的理論指的是:現階段,已經被現實證明的,邏輯嚴密的一套描述規則。

所以我們承認的科學理論,必須有兩個大前提:第一,邏輯嚴密(這個邏輯大部分情況下指的是數學邏輯),第二,被現實驗證。

而且沒有被現實驗證的邏輯嚴密的說法呢?一般被稱為假說。

所以愛因斯坦為什麼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呢?因為那個時候,他的相對論還僅僅是”假說“,還沒有被實際的觀察結果證明——當然,隨後通過各種方法驗證了實驗結果,才成為現在承認的”理論“。


我說這些幹什麼呢?是為了說明一個事情,那就是前面提出的,科學實際上是一套可以”自進化“的理論體系方法論。

它的進化方式是:觀測現象——提出假說——驗證假說——理論成型——提出新推論(假說)——觀測現象——驗證假說——理論成型(假說成為理論)——提出新推論——觀測現象……

以上的這套進化方式,是再不出現大的意外事件情況下,科學體系如何自進化的。

當然這個自進化的循環我畫的並不完備,少了意外的觀察現象。

這些意外在近幾百年來出現了很多次,而且每次意外,幾乎都成為劃時代的發展:

為什麼呢?因為之所以為意外,就是與人們的經驗不符(注意我前面說的,這恰恰是經驗技術的完全涉足不到的地方。)而在科學體系沒有搭建起來之前,人們對於與人們經驗不符的事情,往往是否定的。


我舉幾個發現的與經驗不符的意外而成為劃時代的例子:

光速在真空中與觀測者的座標系無關,都保持固定的速度:這直接導致了以太這個參照物的崩塌,以及相對論的誕生——順便說一句,我發現頭條很多問題中以為光速固定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假設“的,然後提出很多”驚世駭俗“的說法,實際上恰好相反,是先有很多觀測者觀察到光速不變的現象無法解釋,愛因斯坦試圖解釋(而並非他假設),這也是科學的精神:不尊重經驗,只尊重事實。

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以及觀察者效應——這個大概是今天最玄幻的物理科學了吧,但是大家注意,這些不是科學家們臆想出來的,而是先真正觀察到了這些現象,才試圖總結出其中的規律。


當然還有很多,以上的事實都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有這樣一套可以“自進化”的科學理論體系方法論,科學對技術的指導下,技術的發展效率絕對會突飛猛進——這簡直是一定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的一套科學——指導技術——優化科學——指導技術的模型,和經驗指導技術來說,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1、能夠快速的預先假設,技術現實驗證,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以前問老師傅,我要造一個能把5公斤的炮彈打到4公里以外的炮,怎麼辦?老師傅告訴你,不好意思,我以前只造過1公斤的打1公里的,這個我得試試。今天呢?一個初中生可以根據牛頓定律告訴你,炮彈的初始速度必須在多少多少以內,才能在多高的炮臺上打到4公里以外——雖然他不懂火藥,但是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2、標準化的公理,學習和傳播成本極大的降低:全世界的理論只分為不同科目,但是用的都是同一套運算體系(數學),甚至同一套語言(公式),每一個科目的基礎都是公理,相當於任何人都可以為其貢獻自己的才智,也可以索取自己需要的理論,這和幾百年前為了造一個橋滿天下找造過類似的橋的師傅相比,誰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3、排除了人為的私心而對技術的束縛和破壞:不得不承認,經驗技術會極大的造成師長的話語權增大,甚至盲目崇拜。這是人性,我們沒有必要批判文明或者民族性。但是由於科學理論體系這套方法論,人們只尊重事實,不尊重經驗導致只要誰有理,誰有數據,誰更接近事實,誰都可以推翻前人,所以我們看到愛神推翻了牛頓,量子力學打臉愛因斯坦,但這又如何?我們並不因此而否定牛頓,愛因斯坦,薛定諤的偉大之處——這恰恰是到現在為止,只有科學體系做到的:每一個科學體系內的偉人,不會因為自己的理論被顛覆而喪失自己的地位。其他的體系,比如宗教,比如儒家,都非常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這套體系內的那個至高無上的人,不允許任何破壞,因為這些體系的脆弱之處在於,一旦至人被破壞,這套體系就崩塌了——但是科學不會(當然科學也有風險,一會兒我會說到。)

同時,科學理論體系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對於體系外的意外的態度,是研究,驗證,吸收,而不是否定,詆譭和排斥。這點也很重要。

所以前段時間我和一個學算命的朋友開玩笑說道:你如何判斷一些人告訴你他的理論或者學科是不是科學?很簡單,看看這個學科或者體系裡,有沒有因為遇到與現實不符的情況下來修正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方法論?

很不幸,我發現所有的算命類的理論體系,都沒有這套方法論。我問過幾種,什麼梅花易數,八字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告訴你怎麼看,而且對如果與其理論不符合的事實的處理辦法都是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解釋辦法,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理論體系。——當然這是閒筆,不在這裡具體討論。


所以,在科學的巨大推演能力,以及技術的快速驗證科學的推演結果這兩套相輔相成的能力之下,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短短几百年,我們的技術發展到如此的地步。


曾經有人給我舉過一個例子,我也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每天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優秀1%,那麼連續十年,你會有巨大的變化。

科學與技術的相輔相成也是如此,每一次的進步,不論是技術,還是科學理論,都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步,而這種進步,是指數級的,不用擔心起點低,不用擔心進不小,只要持續進步,並且這種進步都不是臆想,自然會是如此。


下面說說科學理論的缺點和帶來的社會問題。

這套方法論的最大缺點是,長久下去,科學會成為另外一個宗教。

這不是科學本身造成的,而是人們的理解能力造成的。如果說早期的科學還屬於普通人可以理解的範疇,到今天為止的科學,已經有太多的專有名詞,概念以及理論,大多數人聽不懂了。

而普通人對於聽不懂的東西,只有兩個選擇:信或者不信。

但是科學的結果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人們只能選擇信。

注意,此時科學已經部分脫離了大多數人可以觀察到的事實這一個基礎層面,人們相信科學的原因不是因為科學的方法論(推演+驗證),而是迷信。

這個結果很弔詭,但是確實正在發生的事實,《美國眾神》的作者在自己的書裡提出過這個說法。

而科學一旦到這個地步,就與過去那些宗教很相像了,而且有一個非常弔詭的事情,那就是人們越來越有兩方面分歧:一方面認為科學就是真理,一方面認為科學既然只是暫時的描述,所以乾脆就是“假的”。

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都非常有市場。

不知大家今天有沒有發現,這幾年的學術造假非常多。以前我們認為是道德問題,實際上今天反過頭來看,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學到達一定高度的神秘化,形式化(很多科目除了少數業內人,其他人根本無法判斷對錯)而導致能評判其真偽的人變得很少,客觀上造就了造假的可能性——而在一旦通過造假能夠獲得大量資源,財富社會地位相比,當然會有人通過某些手段,讓那些少數能評判自己的人和自己一起造假:方法也很簡單,要麼認同我,要麼消滅你。


同時,科學的發展,會讓遠古迷信再次抬頭。

這是不是也是個可笑的悖論?但是他就是在發生。

因為科學走的太遠,技術無法證實。

我經常在頭條上認真回答一些科學問題時,遇到一些“民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喜歡提出一些屈原式的“天問”:

比如靈魂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的科學家完全無法解釋。

比如宇宙實際上是一個XXX,而我們人類如何如何

比如我們人類與宇宙相比,如此渺小,我們怎麼能知道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對的

比如宇宙歷史多麼漫長,我們人類才活了多少年,怎麼能夠說明我們的今天的成果就是對的

巴拉巴拉巴拉

我曾經還認真的和這類”民科“辯論過,後來我發現,他們已經因此有了一套邏輯嚴密的說法,我說服不了他,他也說服不了我,一氣之下,我就刪貼了。

雖然是個笑話,但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現象。


不可否認,任何時候,都有希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存在,馮小剛說得好:特立獨行,譁眾取寵。這類民科,不論目的如何,是不是為了譁眾取寵,本質上是希望通過動動嘴皮子和腦子,就創立一套“宇宙真理”,或者發現,或者顛覆現有的理論世界。

雄心可贊,現實骨感。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我不是希望人身攻擊,也不是鄙視民科的這種行為,而是從長遠計,我比較拒絕空想式的提出這種“天問”式的問題來偷樑換柱,塞自己私貨的行為。


首先,我要承認,科學的確不是真理,它只是人類在尋找真理過程中的迄今為止的最好的方法論,沒有之一。(這個我剛才已經側面證明了,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以探討。)所以科學必然存在暫時不能解釋的事情——但這不能成為其他理論胡亂解釋的理由。

其次,我們更要承認,由於科學嚴格堅持理論與實踐的互相印證,導致它的每一步都是堅實的,而如果有人要通過科學不是真理,或者科學也有不能解釋的事情來推出自己的理論,那麼此人自己的理論比如是更加能夠被客觀事實證明,驗證,且這套理論的推測也能夠被驗證的。

不幸的是,很多民科的理論我仔細看過,雖然似乎有邏輯,但是對於被現實驗證這一部分的處理方式基本等於打嘴炮,那就是就不可能被證實,也不可能被證偽。

我舉個例子:有個民科說過一個理論:人類的細胞是由於原子之間的碰撞而產生的的爆炸,而產生的的什麼能量子,繼而如何如何,不考慮這些不靠譜的名詞,不太懂的人很可能聽得就信了——因為符合正常經驗

——這就是我說的,科學的發展導致難以理解,由於難以理解,所以有了一些類似於民科的人,打著比科學更高一等級的名頭,塞著自己的私貨,實際上讓遠古迷信更加抬頭。


為什麼遠古迷信會更加抬頭?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是需要知道因果才有安全感的器官,而一旦科學無法告訴我們所有的因果,必然有另外一種東西來填充,這是沒辦法的。

就像我們無法阻止自己思考:宇宙之外是什麼?誰創造了宇宙?那誰又創造了創造宇宙的人?那誰由創造了創造了創造宇宙的人的人?

宗教,迷信,給了我們一個終極答案,不管這個終極答案是否存在,我們至少成功的阻止了自己再繼續思考。我們往往把這個終極答案叫做:神。


這就是最有意思的事情,科學在自己的不斷努力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竟然讓人們越來越迷信。


這不是科學的錯,是我們的錯。


好了,後半段感慨有些多,大家只看前半段就好。


謝謝大家,歡迎討論。


作者系縱橫中文《眾神聊齋》簽約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科技突飛猛進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原因,首先過去幾千年的發明跟近200年的發明創新根本不能相比。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家都知道。但是可能不知道科技是怎麼提高生產力的。

科技提高生產力有指數級和線性級的區別。指數級一般指突破革命性的發現才能導致。而線性級的進步按照時間慢慢發展速度要慢的多。比如拿種田來說,從石質鋤頭到鐵器鋤頭看似進步了,但還是需要人去種田,其提高的產能是用時間去累計,不會瞬間提高生產力,但是鐵器鋤頭升級到聯合收割機,那就是突破性進步,因為使用了機械,就不用再需要大量人口從事農業生產。

歷史上的幾次突破性進步都有帶來爆發性增長。其特徵就是勞動力和生產力的釋放。

第一次進步就是農耕科技進步,人類發明了種田來養活人口,不用再去狩獵採集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人口,有了多餘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去搞科技發明。之後人類科技一直緩慢提高。科技依然還是受到傳統物理學束縛。

第二次進步就是工業革命時期發明機器去代替人類生產,機器自己可以造機器,生產力呈現指數級上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工業國實力比農業國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從農業和工業裡面釋放了大量的人口去從事科技發明。這個時代突破了傳統物理學的發現,進入化學時代。

第三次進步就是二戰後發明的計算機去代替人類去從事繁瑣的腦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不僅釋放更多的人口去攀科技,而且提高了研究的效率,讓人可以進入基礎科技的研究,進行科學本質的研究。這個時代突破了核能科技和太空科技,得益於計算機的發明。

第四次進步就是目前正在進行的人工智能AI的研究,這不僅僅是釋放人口去參與科學研究,而是替代人類去工作,目前的AI可以達到自己完善自己程序的地步,也許以後不需要人類他們自己就能自我升級。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都可以不必存在了。

可以發現所有的突破的進步除了第一次是在5000年前,所有的進步都在近200年。本質上說5000年前到工業革命前期,人類科技發現呈現線性進步。就是其科技基礎在5000年前就已經定下來了,並沒有出現本質突破。拿人類的武器舉例說明,不管從5000年前的弓箭到複雜的拋石機,不論你怎麼提高都是使用彈力和槓桿機械勢能,科技基礎是一致。但是其與使用化學能的火藥武器其科技基礎是不一樣的,而使用核能的核武器其科技基礎只有解鎖到原子層面才有可能實現。

科技基礎決定科技發展的高度,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科技基礎從宏觀面進入分子層級,再到原子層級,其實人類科技基礎在核能時代以後並無突破,唯一的提高就是AI的出現,其實本質上AI是計算機的升級版,也不是特別大的突破,除非AI出現自我意識才算是真正的提高。所以我們發現進入信息時代後的各國其GDP提升速率一般不會超過6%,這就是線性發展所致。

看過三體的人應該知道基礎科學的研究有多麼重要,也知道科技爆炸的概念,也許不遠的將來出現科技爆炸其發展速度必將比近200年的速度快無數倍,這就是指數級發展的力量。


老錢解盤


這跟文藝復興有關。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繪畫越來越多的採用透視原理,宏大的宗教建築越加依靠數學知識的發展,使得數學發展得到了明顯的回報。甚至神職人員也參與了其中。哲學的發展正是因為數學的應用才擺脫了古希臘的哲學桎梏。古希臘哲學家解釋世界時,不追求精確描述現象,而是直接揭露原理。比如,說到為什麼天會下雨時,他們的回答是,為了讓莊稼生長。這個答案從某種角度講是終極答案,直接把天給聊死了。因為沒有雨,莊稼就不生長,人就沒有糧食吃,人早就滅絕了,哪來的你問這種問題,這種類似人擇原理的答案往往能讓人得到哲學上的滿足感。但卻不能告訴你如何預測天氣,如何人工降雨,也就是啥用都沒有。

這種局面因為數學工具的發展得到了改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伽利略的scientific method。講求不追究終極原理,轉而尋求用數學描述物理現象。通過建立各種公式描述物理規律,也發現了很多物理量之間的聯繫。隨著後來微積分的發明,越來越多的物理現象可以精確描述。人們可以通過控制物理量精確控制物理過程。

所有的學科,直到有了數學的加入,能夠用數學描述和預測現象,這門學科,才被認為是科學。

感覺只要人類暫時放棄追求宇宙的終極答案,我們就會極速飛奔。而如果相反,或者自以為已經有了答案,就會進步緩慢。所以,科學爆炸真的是必然嗎?


用戶972075452126


首先我是不同意你這個觀點的,過去的5000年裡人們的發展其實不慢,其實那些也不應該叫做科技水平,應該是生活生存技能,比如先人發明了鑽木取火,如果現在讓你用鑽木取火的方法你保證能點著火?所以先人的能力是無可估量的,再比如指南針不都是古代發明創造的?

其他的就再也沒有可值得驕傲的了,但是在古代卻是一直在發明創造,不然我們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不會繼續翻閱古代書籍或者進行考古事業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了,所以說古代的科學家們才是我們所值得尊敬的人,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借鑑古代或者近代古書籍得來的。

所以說在過去5000年裡才是科技發展迅速時期,近200年可以說是發展比較緩慢!


半更公社


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以全世界範圍來計算,五千年的發展速度並不亞於近兩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那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近兩百年的科學發展速度高於五千年的科學發展速度呢?

再觀其現代,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以及互聯網科技的爆發,讓全世界緊緊聯合在一起,北極發生什麼事情,不到一秒的時間南極就會知道了。那麼科學的技術的最新研發成果,一經曝光就會引起所有人的關注,自然也會造成以前的科學發展技術速度要比現在慢的錯覺。那麼對於第二項主要原因——人們對科技的認知來說,人類祖先從猿猴到進化成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再進入到現在的信息互聯網時代,人們一路的變化過程是從解決溫飽到逐漸認識世界,再到利用科技改造世界的過程。可能人們以前的科技是更加關注於解決自身的溫飽,以及如何讓人類自身生活的更好,而發明出來的。當時的人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這就是科技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

而反觀今天科學技術更加註重基因、航天、生物、醫學等比較高精尖的科研,再加上大眾教育的普及,人們對這些高端科技更為感興趣,認為這些科研成果才能配得上“科技”這兩個字,所以也會產生儘量近兩百年的科學發展速度比五千年的進程還要快的錯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