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讀王陽明心學,必先讀懂這十句話,博大精深!

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學、道家、佛學,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甚至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斐然。

王陽明在形成自己心學體系的過程,對於佛教的諸多理念持有不同的觀點,認為佛學是“龜縮避世”的學說。可是在核心理論中,心學和佛教都教人面對內心,都是教人養心,只是兩者養心形式和目的不同而已。

欲讀王陽明心學,必先讀懂這十句話,博大精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評價王陽明的心學說: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可見王陽明的心學在哲學思想領域的成就有多大的影響力。

世人追求修身養性,而身不離心、性不離心,所以修身養性最終是為的養心。養心之道眾多,佛教養心和儒學養心各有其追求。而欲瞭解儒家心學之道,必然要了解王陽明的以下十句心學經典名句。

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是王陽明用來回復友人問題的一句話,歸根到底就是說你的心與外在世界的互動就是你的世界。這與佛經《華嚴經》“心如明鏡,照出萬象世界”的意思如出一轍。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欲讀王陽明心學,必先讀懂這十句話,博大精深!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識跟行為常常配合不起來,知是知道,行卻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難的。

佛教參禪悟道之人所謂“破本參,開智慧”就是“知”,達到“知行合一”就成就了。

3、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這句話出自於《傳習錄》,一個人要讓自己具備謙虛的美德、具有博大的胸懷,不把心放空就無法接納更有價值的知識,不把心胸放開就無法獲得更高的眼界。

4、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學而無志,終無所成。

5、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面對局勢,我們要把握當然之責,以此規範自己的行為,當影響局勢的關鍵因素不發生變化,保持內心巍然不動;一旦影響局勢的重要因素髮生變化,那麼我們的心就要隨之而動,做出應對,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欲讀王陽明心學,必先讀懂這十句話,博大精深!

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能夠發現我的短處的人必然能夠成為我的老師。做學問、做事業,必定要有這種胸懷和敏感,吃一塹長一智。

7、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我們不應從義外格物,而當以心為出發。性為天之原,性為心之體,心即為身之主宰。進一步的,心之所想,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這裡的“知”非知道了解的“知”,而是你真的認同領悟了這種觀念,願意付諸實踐為“知”,這也就是陽明先生所強調的知行合一。

8、 去得人慾,便識天理。

人慾不是天理,你的心才是天理。只不過我們的心被慾望所屏障,所以見不到天理。從這個方面來講,“去除人慾”才是天理。天理只在自己心中,去除了慾望的屏障,就能得到天理。

9、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災禍沒有什麼大過貪占上天的功勞,罪過沒有什麼大過遮掩別的善行,罪惡沒有什麼能深過抹殺部下的才華,恥辱沒有什麼重過忘掉自己曾經的恥辱:這四種惡行都具備了,那禍患就全備了。

欲讀王陽明心學,必先讀懂這十句話,博大精深!

10、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培養心中的良知、真誠、善良,挖掘自我的天性,然後要依著自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處的狀態,不必汲汲營營向外求索,比如通過斂財、追逐名利獲得內心的安定滿足感,只要遵從良知本心去行事,能夠安定滿足,並能使身邊人安定滿足,這就是君子了。

這十句大部分出自於《傳習錄》,而這本書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心學思想體系,值得仔細讀一讀。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評價《傳習錄》說:“王陽明的著作頗豐,最有名的一本書是《傳習錄》,講作人做事的學問。”晚清名臣曾國藩評價王陽明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精通國學、佛學的南懷瑾先生說:“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著王陽明學禪的,就是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