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太極拳界誤用了近400年的「掤」字,原本應是「弸」

被太極拳界誤用了近400年的“掤”字,原本應是“弸”

一個被誤用了400年的字

被太極拳界誤用了近400年的“掤”字,原本應是“弸”

真正的peng字

“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被稱為太極八法(勁),“進、退、顧、盼、定”被稱為太極拳之五行,五行八法合稱太極十三勢。其中“掤”為八勁之主,是其他勁法的基礎。

“掤”在太極拳中一直被念做“peng”,其實是錯誤的,這一錯就是近400年。這個字的正確發音是“bing”。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太極拳和其他傳統技藝一樣,是一代一代口傳心授的。文字記載中很可能出現象形字、同音字等錯字別字。對“掤”字而言,它左邊的提手旁在常規思維裡象徵著動作,右邊的“朋”對應著讀音,這種屬於中國漢字六種構成方法中的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裡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所以“掤”一直被錯誤地使用著。數百年來,在太極人中口口相傳,以訛傳訛,到現在反倒是習慣成自然了。

那麼,究竟用哪個字更為合適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在太極拳中, “掤”的本意充盈、擴大、脹滿的意思,是陽性的含義。在字典裡與下列幾個字比較接近:棚、捧、篷、膨、槰、弸等。棚: péng ,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蓋席、布等做成的遮蔽風雨日光的東西或簡陋的小屋。捧: pěng, 兩手託著,向上舉起。篷:péng,車船等用以遮蔽風雨和陽光的設備。用篾席或布製成。膨:péng,膨脹。槰:[pèng],形容草木茂盛。弸:péng,即充滿的意思。所以,從字義上來講,“弸”更加接近於太極拳十三勢中“掤”的原本含義。

還有一個例證可供借鑑:在小編的手裡,有一本由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圖說》的修訂者手抄的陳鑫老先生的手稿原文,其中所用的正是“弸”字。

陳鑫(1849-1929),陳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末歲貢生,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天資聰慧過人,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習文,文武兼備。為闡發陳氏世傳之太極拳理,發憤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為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代表。該書從1908年動筆,其時,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歷時十二個春秋,書稿成時,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對該書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嘔心瀝血,多次修改,親手抄錄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萬言,其毅力、精神確實感人。該書圖文並茂,拳勢取經絡而通變,拳理師周易而同規,理精法密,顯微闡幽,精樸悉陳,細膩明透,為拳壇理論之豐碑,武林修學之經典。該書經過12年推敲,其用字考究嚴謹。

弸,所組成的詞彙中,均含充盈、充滿的含義。例如,弸彋[ péng hóng ] ,風吹帷帳鼓起貌。《漢書·揚雄傳上》:“帷弸彋其拂汨兮,稍暗暗而靚深。”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弸彋,風吹帷帳鼓貌。”;弸中:[ péng zhōng ] ,謂(才德)充實於內。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程器》:“發揮事業,固宜蓄素以弸中,散採以彪外。” 宋 歐陽修 《謝張先輩啟》:“服懿行以弸中,騰藉華而冒遠。”參見“ 弸中彪外 ”。弸彪:[ péng biāo ] ,見“ 弸中彪外 ”。“弸中彪外”[ péng zhōng biāo wài ] 是指人內有才德,則有文采,自然外露。讚美德才兼備的人。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弸”和太極拳“內氣充盈”、“中定”、“平衡”、“八面支撐”、“各守各疆”、“氣遍周身”、“不丟不頂”、“不扁不抗”、“無過不及”等精神要義相符合,在套路上體現“外柔內剛”、“靜如處子”、“靜如山嶽”的內實風格,在技擊時體現出“挨著何處何處擊”、“發勁如放箭”、“動如江河”、“動如脫兔”的彈簧勁力。

所以,太極拳中的“掤”,應該回歸“弸”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