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傳爲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1957年英國人德效騫發表《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城》書中論述到位於中國甘肅永昌境內的一座中國村寨中的村民有著歐洲人高鼻深目的特徵,被懷疑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在此繁衍而成。成龍主演的電影《天將雄獅》中就以此故事為依據展現了那個時期漢朝經略西域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是位於甘肅境內的驪靬古城。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天將雄師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甘肅永昌境內驪靬城後裔

最早的來源是產生於公元53年古羅馬的統治者發動了針對安息帝國的戰爭,然而羅馬帝國克蘇拉率領的軍隊戰敗,而其中有一支人數達到6000多人的軍隊消失,而在班固所著作的《漢書》中也有關於古羅馬帝國的軍隊記載,在 《漢書·陳湯傳》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帶領四萬多名將士討伐北匈奴郅支單于,在郅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看到一些奇特的軍隊,“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習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這種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狀防禦的陣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羅馬軍隊採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永昌境內的村民似乎和古羅馬士兵有著一定的淵源。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驪靬遺址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驪靬新城

然而許多人卻常常將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東鄉族人與永昌境內的驪靬古城的傳說中東羅馬後裔混合在一起,然而其實二者並沒有關係,之所以會被訛傳為東羅馬士兵的後裔是因為東鄉族人是屬於元代色目人的後裔,色目人是元代軍隊中籤軍的後裔。公元13世紀元代在西北地區開展軍事屯墾的活動,而這這些實行軍事屯墾的人大多數都是元代的士兵在進行與西域的戰爭的中俘虜西域各地的士兵和工匠被元代統治者們統稱為“色目人”;所謂的色目人在唐朝時期是稱呼那些姓氏姓氏稀僻者,稱之為色目人,“姓氏稀僻者”,即是入唐應試的外國人,因姓氏不同於中國,而以色目人稱呼。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東鄉族

元代所謂色目人,仍襲用唐、宋以來含義,指入居中國的東起唐兀、畏吾兒,西迄東歐諸族。而元代統治者將這些屯墾者安置在今天甘肅的臨洮、河州等東鄉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進行戍邊屯墾的元代士兵和俘虜的色目人以及當地的回族、漢族、蒙古族、藏族等長期的融合逐漸形成了東鄉族。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東鄉族

東鄉族曾經自稱為“撒爾塔”意思為黃色的,東鄉族在膚色、眼色以及髮色都是呈現為黃色的因此由此自稱,而也正是這樣的特點也使得人們通常依據這些與華夏的漢族有區別的外貌特徵常被認為是歐洲人的後裔,自然也難免與甘肅永昌境內的羅馬士兵後裔相混淆了。東鄉族也是信仰伊斯蘭教派的民族,居民的主要以小麥和青稞以及玉米為主。近年來東鄉族的服飾特點逐漸的與回族的服飾特點越來越接近,男子主要戴著白色和黑色的無簷小帽,而婦女則是戴著絲綢製成的蓋頭,少女以及新婚的夫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青色,老年婦女戴白色的,蓋頭較長一般到腰部,與回族婦女的頭飾十分相似。東鄉族的民間文學也比較豐富主要有敘事詩《戰黑那姆》、《璐姑娘斬蟒》、《勇敢的阿里》等都是表現了東鄉族人民用勇敢智慧戰勝邪惡為民除害,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的事蹟。

訛傳為驪靬古城的東羅馬帝國士兵和東鄉族人有何關係?

色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