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聲勢浩大,全國各地同時起兵,爲何會失敗?

AstroC


農民起義失敗是正常的,不失敗才不正常。不光黃巾軍如此,所有的農民起義都如此。

推翻一箇舊王朝是推翻已經糜爛、腐朽的舊秩序,而建立一個新王朝是建立一個嶄新的新秩序。農民起義的功能一般分兩種,要麼是衝擊既有的舊秩序,要麼是推翻已經腐朽的舊秩序,而建立新秩序的任務,往往是農民起義所不具備的能力。所以,農民起義要麼亡於舊秩序的鎮壓,要麼是亡於新秩序的鎮壓,總歸都是要滅亡的。

過不下去的農民要起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怎麼組織起來的問題。誰來挑頭,領導團隊,骨幹團隊,打仗所必須的主要將領,這些從哪裡來,都是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在古代條件下,最適合充當這個組織體系的,其實就是各種帶有宗教性的組織。黃巾起義時期的太平道、明清時期的白蓮教、晚清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都是這種承擔了特殊歷史背景下的歷史任務的宗教組織。

因為在古代條件下,國家沒有能力把所有人都納入到國家統一的管理體系之中,作為社會最基礎的農民家庭是比較脆弱的,哪怕是中等家庭,抗風險能力也非常低,遇到一點天災人禍就可能馬上陷入破產的境地之中。而

要解決這種問題,提高抗風險能力,唯一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把農民組織起來。

在奴隸制時代,其實是用奴隸制的方式把每個農民家庭都捆綁在要給奴隸主為核心的奴隸主集體之中的,而到了莊園農奴制時代,隨著自耕農的增加,破產的農民家庭就開始增多了。到莊園農奴制體系崩潰之後,代之而起的就是單家獨戶的農民家庭。到宋朝,士大夫開始提倡宗族和鄉土秩序,實際上就是試圖為農村提供另外一套組織方式。

所以,在奴隸制時代,其實是不存在農民起義的,雖然也出現過奴隸起義,但並未真正有效的衝擊既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秦漢到隋唐時期,也就是莊園農奴制的時代,農民起義才開始逐漸躲起來了,而且規模也逐漸大起來了。而到唐朝中晚期之後,尤其是宋元明清時代,農民起義的規模就越來越大了,而且每次都能對既有的政治秩序形成巨大的衝擊。

比如黃巢起義基本上就沖垮了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形成的中央和藩鎮之間的脆弱平衡,元末農民大起義基本上衝垮了元朝在南方地區的統治體系,明末農民起義更是在從西北到中原到淮海,乃至到四川的廣大地區都形成了巨大沖擊波,直到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也衝擊了西方列強與清朝統治者之間的微妙平衡。

黃巾軍就是在漢末充當了這種基層農民組織體系框架,用神道設教的太平道把破產的農民組織了起來,並在全國發動了大起義,衝擊了當時已經腐朽的東漢政治、經濟和社會秩序。但黃巾軍的問題在於,張角、張寶、張梁兄弟為核心的太平道是一個鬆散的組織,與各地分支機構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並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而可靠的組織體系。

這其實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基地組織。在拉登死後,基地組織就進入了群雄並起的時代,雖然基地組織經常聲稱對一些恐怖襲擊負責,但實際上,巴基斯坦的基地組織和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完全不是一回事,和在中東活躍的基地組織也完全不是一回事,相互之間並沒有統屬關係,都是各幹各的。所謂的基地組織領導人,其實只是像周天子一樣的共主。所以,基地組織只能進行分散的、各自為戰的恐怖襲擊,而沒有能力像塔利班那樣建立一個新政權。

黃巾軍就是這樣的組織。雖然起義發動之後,各地之間的黃巾軍整體而言似乎可以進行一些戰略性的策應和配合,但相互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都是各自為戰的。因此,東漢朝廷任命皇甫嵩和朱儁率軍,可以分別作戰,各個擊破,實際上就是擊潰幾個主要的分支,比如說張寶就被皇甫嵩擒斬,黃巾起義基本上就算是被鎮壓下去了。

但在此之後,各地出現的佔山為王的一些盜寇組織也仍然自稱為黃巾軍,但實際上和原來的黃巾軍並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和曾經貢獻各地州郡的黃巾軍主要分支完全是兩回事,這些當時的地主武裝眼裡的所謂盜寇,實際上更多的就是當地破產農民以黃巾軍的名義組織起來的自保武裝,和劉表到荊州時荊州大量存在的所謂宗賊、五胡之亂時北方大量出現的塢堡一樣,都是自保的武裝組織。

所以,在當事人的嘴裡,最常出現的描述黃巾軍對既有政治秩序造成的衝擊的詞彙就是“黃巾紛起,天下大亂”,也就是說,到處都有自稱為黃巾軍的農民起義軍,原有的國家統一的政治秩序崩潰了。這才為曹操、劉備等漢末群雄的崛起提供了機會和土壤。


蕭武


公元184年,東漢漢靈帝光和七年,東漢朝廷腐敗不堪,外戚、宦官專權,自然災害頻發,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加入太平道,在張角的率領下,頭扎黃巾,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宗教為組織的農民起義。

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遍佈全國,但在東漢朝廷和地方軍閥的共同圍剿下,起義很快敗亡。為什麼如此浩大聲勢的黃巾軍起義會失敗呢?

第一,領導人張角的過早死亡。由於這是一次宗教式起義,領導人張角不但是組織領袖,同時也是精神領袖和宗教領袖,張角於黃巾軍中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張角的過早病逝,使黃巾軍處於群龍無首的局面,很快被東漢大軍各個擊破。

第二,敵人過於強大。漢朝素以強亡著稱,哪怕是東漢末年,漢朝的軍隊戰鬥力依然強大無比。而割據一方的大地主,其私人軍隊也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率領漢朝大軍圍剿黃巾軍的則是曹操、皇甫嵩等能征善戰的名將,劉備也是在圍剿黃巾軍中逐步嶄露頭角的。而黃巾軍,既無名將更無軍事鬥爭經驗,面對強大的漢軍和名將,自然屢戰屢敗。



第三,被叛徒出賣,起義倉促。在張角決定起義的前一個月,張角的一個門人叛變,供出了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漢朝車裂,官兵也開始大肆逮捕太平道成員。張角被迫提前起義,這使得各支起義軍聯繫困難,無法協同作戰,被朝廷各個擊破。


第四,農民和宗教奇異的侷限性。黃巾軍的主要組成成員是農民,他們沒有清晰的綱領和戰略目標。同時,以宗教作為組織方式,雖然前期戰鬥力強大,但很容易在後期發生宗教理想破滅後,組織渙散、人心不聚的局面。


鳶飛九天2018


總體來說就是3個字:不專業;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從這2點來說,黃巾起義的確聲勢浩大,但是一些無法生存沒有土地的農民或者是太平道的信徒,這的確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但是如果沒有高超的領導人進行分配指引,就無法發揮作用。

1、起義被告發,只能倉促提前。起義講究的是突然性,但是黃巾起義遭到叛徒的出賣,導致計劃有變。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株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

2、聲勢浩大,但是各地無法相互配合,只能各自為戰。我們在玩英雄聯盟這種推塔遊戲的時候都知道,每個英雄的技能角色定位不同,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好漢難敵四手、猛虎難敵群狼,一個英雄再厲害也沒組團強。黃巾起義後,基本上都是各地起義軍單獨作戰,沒法相互呼應,這樣就容易被官軍各個擊破。

3、起義軍沒有優秀的將領,而官軍恰恰相反,曹操、皇甫嵩、袁紹這類都是悍將。三國演義中出來的18路諸侯,大部分都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時候成長起來的。劉備、關羽、張飛也曾經絞殺過黃巾軍。

4、東漢皇室解放黨禁,釋放大批官員和文人,放權與地方豪強。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殘部,比如:韓遂 涼州西平;袁紹的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公孫淵的幽州遼東;韓馥的冀州,張繡的荊州南陽;劉表的荊州等等。

不過,黃巾起義也導致東漢王室衰微,權力還是集中到各地豪強割據手中,他們對東漢王室視為玩物,也揭開了三國的紛爭局面。


你懂得zyt9573


大概可以歸類為兩個原因,一個是黃巾軍本身的缺陷,一個是東漢末的地方割據。

黃巾軍作為倉促起事的宗教起義,並沒有完整的組織起來,只是一些對現狀絕望的普通人和少數宗教骨幹發起的,其內部的組織很凌亂,和晚清的太平天國起義沒法比。不光內部組織很粗放,相互間的配合也不好,各自為戰的現象很嚴重。並且也沒多少軍事經驗。這樣的團體,只有在反覆戰爭中不被消滅,才能成長為可以和職業軍隊對抗的軍人。但他們顯然沒有這種成長機會,相比之下,李自成和黃巢的條件比他們好不少。

另一方面,東漢末的刺史制度救了朝廷的命。各地刺史紛紛打著朝廷旗號,拉起自己的隊伍,對抗黃巾軍和其他勢力。

有人說這是地方割據,沒錯,是地方割據。但顯然,這個割據挽救了朝廷,沒有這些地方武力,朝廷早完球了。看看三國演義,到底多少勢力從鎮壓黃巾軍起步的,就知道這些人對維持東漢起了多大作用了,雖然朝廷最後也亡於這些人之手。

分權會導致朝廷變弱,但朝廷變弱經常是好事,意味著地方變強。而地方軍隊大多來自本土,守土有責為自己父老鄉親打仗是他們天然的責任感。所以,你看東漢末年雖然也有鮮卑人有羌人,但他們並不能搞起多大的風浪。

唐朝中後期也是如此,地方割據其實為朝廷續了命。

黃巾軍主要就是被地方的勢力給滅了。


尋常味


黃巾面臨的敵人非常強大。

不僅有正規軍,還有強大而且不遜色於官軍的豪強武裝。武裝豪強的部曲不僅戰鬥力強,裝備同樣出色,訓練有素。更有堅固的塢堡作為後備與屏障。內部糧食飲水充足,甚至還有武器維護鑄造等作坊。

反觀黃巾完全是烏合之眾。通常一地數千人起事,武器粗劣,毫無訓練,糧食等物資基本沒有,完全似蝗蟲過境一樣裹挾百姓以壯大自己的聲勢,聽起來每部有數萬甚至十萬多,但實際作戰能力非常差。

所以,數百官軍或者豪強部曲敢於向數千上萬的黃巾發起進攻,守城更不怕了。

所以,當正規軍調集後,地方豪強武裝也迅速成長起來,黃巾自然失敗了。


四川達州


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政治目標不明確,張角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是一個宗教口號,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個口號高大上,這些確沒有什麼用,蒼天死不死和那些農民有什麼關係呢?和那些士兵又有那些關係?



而且當時東漢王朝腐敗,民不聊生,如果張角打著給老百姓種地分土地的口號那麼,起義贏的可能還是比較大的。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交通不便!全國各地起義,大家各自為戰,這就是一盤散沙!兵力散不說,軍事也沒有任何的優勢。



再者當時東漢王朝的政府軍還在,戰鬥力還是有的,大家都向著東漢王朝,而且軍閥這麼多,自然鎮壓一個黃巾軍不在話下。



最後黃巾軍的募兵模式,是靠迷信來的,靠著那些神神鬼鬼的等一些亂七八糟的玩意來募兵的,當時還救不了一些人,出現了叛徒,自然黃巾軍起義就是失敗的。

我是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喜歡歷史文化的請關注我吧。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宦官與外戚爭鬥不休。再加上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終於引發黃巾起義。起義軍在張角的領導下,剛開始勢如破竹,後來卻迅速被鎮壓。失敗的原因:

第一,對手實力強大。黃巾軍起義是一次農民起義,面對的是整個地主階級,敵人過於強大。東漢朝廷的官軍實力不容小覷,地方豪強聯合絞殺。


第二,自身問題。起義前,沒有做好保密工作,被叛徒告密,使得之前的計劃破產。起義軍有口號,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綱領。黃巾軍大多是臨時召集的“烏合之眾”,也沒有優秀的將領領導,戰鬥力低下。各地起義軍沒有配合,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被對手各個擊破。起義軍紀律渙散,許多都不戰而降或逃跑。

農民階級本身具有侷限性,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純粹的農民起義獲得成功。黃巾起義到後期也開始燒殺搶掠,與其宣揚的口號背道而馳,逐漸失去民心,導致失敗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