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秦直道的研究成果与保护工作现状

陈兰

(富县文物局 陕西富县 710003)

摘要: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秦直道的专业性考古研究工作也得到加强,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传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对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秦直道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对秦直道的专业考古调查和考古挖掘成果,同时简要介绍秦直道在局部段的保护利用情况,以便读者能够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更多地了解秦直道。

关键词:秦直道 研究成果 历史价值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Current Conservational Status of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CHEN Lan

(Fuxian Bureau of Archaeology and Tourism, 710003, Fuxian, Shaanxi, Yanan)

Abstract: With the nation’s priority and support to cultural relics , the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is also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and obtained numerou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ve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n ancient roads, China’s histor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ina’s history of ancient nationality’s merger, history of Buddhist spreading and transporting and even for the study of transform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desert prairies. The essa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ing achievement on the straight road in the Qi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digging result since the entry to the 21st century, simultaneously, the essay simply demonstrated the conditions of conservation of the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on regional sec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convenience for readers to interpret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straight road in the Qin Dynasty scientifically and historically.

Key Words: Straight Roads in Qin Dynasty ; Research Achievement ; Historic Values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秦直道桦树沟口考古发掘现场

近年,各级政府对秦直道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沉寂已久的古道路,随着命名动车、冠名体育赛事等,其知晓度跃出了研究和保护层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秦直道题材的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也在增多。始筑于公元前(以下称前)212年的秦直道,是由秦始皇朝代修筑的秦王朝执政中枢地方直通北边长城防线的国家级高速道路。南起陕西省淳化县(古云阳)北秦林光宫(汉为甘泉宫),向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然后进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再经东胜、达拉特旗至包头。已发现遗迹的道路全程长750公里。

秦直道的研究历史已久,古代史料最早记载秦直道的时间在西汉时期,后朝个别地方志书对秦直道的部分路段也有记载。上世纪对秦直道的研究始于70年代,时经30多年,对直道的走向和遗存现状给出了观点。始于2006年到目前尚未宣布结束的近期的考古研究,是最具科学性的专业性考古研究。

1、有关秦直道的史料信息

秦直道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是一条从林光宫(汉甘泉宫,位于今淳化县铁王乡)直达九原郡(今包头市南郊麻池古城)的南北通道。《史记·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虽有道未就,胡亥治直道记载,但至少在秦代直道是全线贯通的。《史记·蒙恬列传》对修建秦直道的目的、修建者和道路的规模记载为“始皇欲游天下”、“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孝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司马迁经行秦直道后感慨万千。《史记》:“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见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孝武本纪》记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巡边诏令有“朕将巡边陲,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率师焉。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振匈奴……。”

2、上世纪至2006年前研究成果

秦直道的研究始于内蒙古博物馆的田广金先生(1974年)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1975年)。三十多年来,参与秦直道研究的人不少。由于二十世纪科技发展水平与参与者主体的多重性,对秦直道的调查研究仅限于地望观察、地表调查与文献研究的方式,重点是地表观察到的道路遗迹、修建道路所开辟的垭口、堑山堙谷的迹象及有文物遗存的建筑遗址。对秦直道的走向问题基本确定为两条线路,两条线路自兴隆关开始产生分歧,东线说,认为向东沿蚰蜒岭折向北;西线说,认为自兴隆关向西北沿子午岭主脉延伸,在靖边县境折向东北。这两条路线说的形成,仅限于史料的考证和对道路的实地踏勘,没有进行过必要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研究,因此缺少必要的证据支持。东线说确认了秦直道全长约750公里,陕西境内已发现遗迹498公里,其中富县段长125公里,其路面一般宽30-40米,最宽处达58米,是秦直道全程中路段最长、遗存最典型的地区。

3、2006年至2008年考古调查成果

2006年,秦直道作为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的重要项目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了秦直道考古队及课题研究组,承担了该项目的考古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8年,考古队先后对陕西咸阳、延安和甘肃庆阳3地区9个县的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并对陕西富县车路梁和黄陵南桂花两地踩点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尝试性挖掘。这次考古研究,发现了“堑山堙谷”的道路修筑方法的有力证据。即:一是车路梁段探沟的发掘,揭示了路面结构夯土、护坡、排水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二是发现了南桂花段长214米,底宽50—60米、顶宽10—16米,高30—35米,土方量约17万方的的大型垫方路段,这也是秦直道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工程量最大的“堙谷”垫方路段。在道路的使用年代方面,发现了上下两个道路层面。在车路梁秦直道路面上出土了一枚三棱铁铤铜镞,与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出的铜镞相同,属秦朝军队所用。

4、2009年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

2009年富县桦树沟口的考古发掘是秦直道研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由秦直道考古队与当地文物单位共同协作,从3月开始至6月结束,历时92天,对秦直道桦树沟口段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了考古调查、钻探、发掘、回填,取得了重要收获,获得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叠压在秦直道上的秦汉建筑材料碎片

秦直道富县桦树沟口段位于陕甘交界的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五里铺村,是自南而北下子午岭支脉后过葫芦河前的一段,呈西北-东南走向。发掘共开5×5米探方68个,探沟8条,发掘面积约2050平方米。发现的重要遗迹有路面、车辙,路面脚印,建筑遗迹,靠河护坡、靠山护坡,出土铜钱、箭镞等。插图秦直道桦树沟口考古发掘现场

路面和车辙。发掘中揭露出道路上下路面71米,路面车辙呈放射状分布。下方有11-13道车辙,分布宽度约24米。随着上坡向前,路面变窄,车辙辙梁合并减少,至中心的咽喉处,车辙仅有6-7道,分布宽度约10米。

路面脚印。在4个探方或探沟里,揭露出上层路面方向杂乱的脚印21个,脚印为成年男子、女子和儿童所留。解读为:在秦直道刚刚废弃的雨季,一两个家庭的成员从这里匆忙行走,不久,山体滑坡,泥石流掩埋了直道,从而留下脚印。

建筑遗迹。发现道路两侧的建筑基址中,揭露出数处夯土墩和柱础石。基址中有大量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及陶片堆积。推断,该建筑基址是秦直道上规格较高的关卡性质的遗址。

靠河护坡。在中心区及其上、下方都发现了与直道平行的夯土护坡,护坡夯土细密、坚硬,夯层厚6-8厘米。

靠山护坡。在直道靠山一侧发现护坡,属在秦直道上首次发现靠山护坡。靠山护坡位于中心区建筑(关卡)的内侧,为夯土护坡,外侧呈三级阶梯状,高约3.8-4.6米,夯层厚6-8厘米。

之字形盘山道。发掘中心区向上转弯后,进入上山的之字形盘山道。盘山道呈典型的之字形,前后4折5段西南、东南反复,盘山道结束,向南攀上子午岭的山脊。插图富县桦树沟口秦直道盘山道遗址

人为破坏道路现象。此次发掘发现了三处明显的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分布范围在300米以内。

土坑墓。发现小型竖穴土坑墓一处,墓主仰身直肢,无随葬品。经测定人骨距今发掘之时2098年,即西汉成帝阳朔四年。

出土遗物有铜镞,铜币,筒瓦、板瓦,陶器。

铜鏃。出土于直道关卡下方。铜鏃刃翼锋利,铤部缺失,保存完好,为三棱三翼形,不同于秦军所用铜镞。铜镞方向自东南向西北指向关卡,据此判断为北方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军队发射。说明关卡周

边曾经发生过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铜币。在关卡遗址中部出土了一枚西汉末年王莽时代的“大泉

五十”铜币。古道路上发现钱币实属少见,故这枚铜币实属珍贵。

筒瓦、板瓦、陶器。出土大量绳纹筒瓦、板瓦,及少量陶罐、盆、甑等器物残片。筒瓦、板瓦的外面多饰粗绳纹、细绳纹及抹断绳纹,内面纹饰多为布纹,也有大麻点纹、光面、方格纹。

经过鉴定,土坑墓打破上下两层直道的路面,其人骨时代大概为西汉末年。出土遗物中铜鏃和钱币的时代为西汉晚期和王莽时代。筒瓦和板瓦根据纹饰定在秦代和西汉早期。

统计结果与史料对秦直道的记载相吻合。筒瓦、板瓦中,西汉中晚期的占总数的85%,应该与西汉武帝时期秦直道频繁使用有关。

发掘出土的所有证据都支持这一判断:桦树沟口段直道及其附属建筑,始建于秦代,沿用至西汉晚期或两汉之间。直道下层路面的时代约为秦代和西汉早期,上层路面的时代约为西汉中期和晚期。

2009年的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意义重大。一是这次考古发掘,是对秦直道遗址及其上下山盘山道的首次较大面积发掘,对于中国北方秦汉道路的考古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此次发掘地点是直道上下山、过河遗址中最典型、保存较好的一处,对于了解如何解决上下山过河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此次发掘,以多处准确的地层叠压关系和有明确的时代遗物,第一次卡住了秦直道的绝对年代,为秦直道走向“东线说”观点的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秦直道旁边同期建筑遗址的发掘,也属首次,为了解秦直道附属设施的发布和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四是此次发掘也为秦直道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王子今先生对2009年秦直道考古发掘项目点评时指出:本次对秦直道富县桦沟口段进行的考古发掘,是对这条重要古代道路的第一次科学发掘。发掘以断代明确的出土资料否定了以为“秦直道并非南北笔直,而推断其路线向西北迂回至于华池、定边,再东北折向乌审旗”的意见。对于路基结构、路面状况、护坡形式、排水系统等遗存的全面揭示和分析,充实了我们对于秦汉交通建设成就的认识。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秦直道桦树沟口盘山道

4、对富县、甘泉县秦直道考古调查

2010年5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队对秦直道富县段和甘泉县段进行了考古调查。《中国文物地图集》载,富县段长125公里,其路面一般宽30—40米,最宽处达58米,是直道全程十余个县中路段最长、遗存最典型的地区。甘泉段长34公里。此次考古调查方法是以地表徒步踏查与数百米或一公里左右路面勘探、绘制柱状剖面图为主,同时对每个勘探点测量GPS坐标,最后连接每个勘探点形成直道线路走向图;调查覆盖范围为道路两侧各一公里;总计调查直道路线约150公里,绘制道路柱状剖图143张,发现秦汉建筑遗址6处,墓葬群5处,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在建筑遗址中采集到大量外饰粗、细绳纹、内为布纹或大麻点纹筒瓦、板瓦残片,其时代为秦汉时期无疑。从5个墓葬区采集的器物来看,3个墓葬区为战国晚期至秦,2个墓葬区为西汉至东汉。这些与秦直道修建或者使用同时代建筑遗址与墓葬,距离直道远不过数百米,近只有数十米,尽管不是直道本体,但作为旁证,可以辅助说明道路的时代及其使用,也拓展了直道研究的内涵。

6、为解决东西线问题的小型考古发掘

2010年7月至10月,秦直道考古队同时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兴隆关一带做了一次小型发掘。发掘地点选在兴隆关周边,目的是希望对这个三岔口的三个方向的古道路进行解剖,以解决争论已久的东西线之争。试掘探沟8条、解剖烽燧2个,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发掘揭示,兴隆关以南的秦直道即分岔前道路发现四层道路路面,即秦直道的四叠层,各层路面间界分清楚,从下至上分别为:第四层路土:约秦代和西汉早期;第三层路土:约西汉中期和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第二层路土:约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第一层路土:约隋唐至宋明之间。与分岔向东直道(即东线)的对应关系:对应了东线道路的路面两个路土层面,即约秦代和汉代早期的第四层路土和约西汉中晚期(最晚至东汉早期)的第三层路土。与分岔向西的道路(即西线)的对应关系:对应了西线道路路面的两个路土层面,即约东汉(最晚在东汉中期)至南北朝的第二层路土和约为约隋唐至宋明之间的第一层路土。即分岔前4层路土,分岔后东线2层,西线2层。结合此前秦直道考古在车路梁和桦树沟口段取得的收获和西线多处人为破坏的情况,本次考古挖掘的主要研究人员,原秦直道考古队队长张在明研究员提出了4=2+2,即反映秦直道全貌的分岔前道路,在兴隆关一分为二,其中包含秦和西汉早期到西汉中晚期最晚东汉早期的两层先行路面的道路为东线,包含约东汉至南北朝、隋唐至宋明时期的两层后行路面的道路为西线。由此得出结论:修筑于秦代的直道,自起点向北,经兴隆关向东,直至终点。使用200多年后,即在两汉之间或东汉早期,兴隆关以东的秦直道经人为破坏后废弃。约数十年后,改走兴隆关以北的子午岭主脉,向西转了一个大弯后至终点,直至宋明时期。这是从考古研究角度出发,第一次对东线西线之争提出有考古依据的判断。

7、秦直道部分路段保护工作状况

随着对秦直道研究的进程,秦直道的管理保护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2006年前,秦直道遗址分别被秦直道途经的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省(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秦直道作为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项目立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了秦直道考古队开始了考古工作,同年5月,秦直道遗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段和陕西省旬邑县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随着2006年至2010年秦直道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13年5月,秦直道遗址的陕西省淳化县起点、黄陵县段、富县段、甘泉县段、志丹县段和甘肃省庆阳市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局对省内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资金准备,开始了部分路段的保护规划工作。

地方文物部门对秦直道的保护工作也在发生变化。从秦直道途经陕西各县保护情况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无人看护、县级文物部门偶尔检查巡视阶段,二是2000年前后到2006年部分路段安排文保员看护阶段,三是2006年秦直道部分路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道途经县基本安排文保员看护阶段。目前,秦直道的保护和管理利用工作有了好的趋势,起点淳化县成立了甘泉宫文管所,安排一名专职公职人员管理保护甘泉宫遗址和县内遗存的15公里秦直道遗址。富县是2009年秦直道桦树沟口考古发掘的所在县,除了增加文保员看护外,开始了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工作,对秦直道车路梁段做出了开发利用的规划。秦直道沿线各县区对秦直道的宣传工作也不断加强。

在历史和考古界以外,也有一些热衷于秦直道研究的探秘者。作家徐伊丽从1999年第一次踏上秦直道开始,17年先后20多次徒步探秘秦直道,从一位文学人的眼光出发看待历史,先后以自己对秦直道历史考证结论和徒步探秘经历为内容,著作出版了《探秘秦直道》和《秦直道档案----大秦直道》两本书,2016年又开机拍摄了故事片《大秦直道》。她关注秦直道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呼吁政府加强秦直道工作,被陕西省评为秦直道民间研究特殊贡献奖和文物保护先进个人。徐伊丽的举动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促进带动了政府部门和社会人士对秦直道的关注和热爱。

随着秦直道号动车命名、中国秦直道山地自行车体育赛事等进行,人们对秦直道的关注跃出了研究和保护层面,地方希望通过秦直道的利用传播历史文化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秦直道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保护管理工作还没有形成规范化,这就给秦直道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物部门不断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将秦直道的有效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快对秦直道的研究,为秦直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和政策依据。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参考文献:1、张在民、喻鹏涛,陕西秦直道遗址调查发掘研究(J)秦汉研究,2015

2、陕考古队,陕西秦直道考古取得突破性成果(J)中国文物报,2010

3、徐伊丽,千年等一回再走秦直道(J)丝绸之路,2005

该文刊登于《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西部文化栏目。作者略有修改。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作者:陈兰,生于1963年10月,陕西省富县人。文博副研究员。

我国最早“高速公路”的发现与论证竟然有富县的一位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