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填報和錄取是市場經濟,往年的分數,位次,錄取線都是過去式

當下,高考志願填報進入白熱化階段,分數、位次、往年大學錄取分數線,大數據分析,科學公式計算……

一串串數據讓考生家和家長眼花繚亂,一個個專家口吐蓮花,分析的絲絲入理,各種志願計算公式計算的結果更是五花八門,令考生和家長左右為難,越聽越找不到了北,分析越細越是決心難下……

志願填報和錄取是市場經濟,往年的分數,位次,錄取線都是過去式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志願填報和錄取其實是“市場經濟”,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有可循的規律,但卻沒有人能真正預測到明天市場上的西瓜價格是幾毛幾分幾。因為,來多少的賣瓜的你不知道,來多少買瓜的你也不知道,買瓜賣瓜的人不計其數,你更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心裡的“價格尺度”……

志願的填報和錄取也是這樣,往年的錄取分數、位次等都是過去的事,無論如何分析,對今年來講只能僅供參考。因為,無論你這個分析多麼精準,今年考生的志願填報在結束前也是絕對的“天機”,神仙不是不敢洩漏,而是實實在在他提前無法預知。千人千思想,萬人萬模樣,今年其他考生如何填,你是無法預測的,因此,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位次最後到底什麼情況?那還取決於今年所有考生志願填報完成後的結果。

因此,我們的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要想試圖為自己的志願尋到一個100%的保險櫃,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按照統計規律,尋求一個相對“保險”的志願。

有人說,每年的試題不一樣,難度不一樣,考生水平不一樣,因此,分數沒有可比性; 位次是唯一的,是一個絕對值,因此,參考價值更大!

咋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這種說法的前提條件,就是參考價值。試想,用你今年的位次,和去年相比較,僅是在數值上一樣。但今年位次的你和去年位次的他,地域不同,性別不同,愛好興趣不同,理想志向不同,今年位次的每個考生,難道都會選擇和去年位次考生相同的志願?

不可否認,位次有一定的科學性,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與分數比起來,其精準性更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參考價值就比分數更大。

這是因為,位次的計算,只不過是把分數相同的考生又按一定的標準進行的區分,得出的一個位置值。這個位置值並非什麼新生事物,其實就是比你這個分數高的所有考生的累計數。

有人說,每年的考題難度、考生程度不一樣,分數是變動的,位次,也就是該考生分數前的考生累計數不變,因此,位次比分數更有參考價值。這種說法,其實是忽略了統計規律。

志願填報和錄取是市場經濟,往年的分數,位次,錄取線都是過去式

什麼是統計規律?

把一枚硬幣拋上去落地後,統計正面向上的次數,如果拋10次,正面次數可能為8;如果拋100次,正面次數可能為70;如果拋1000次,正面次數可能為600;如果拋10000次,正面次數則可能就是5000了……拋的次數越多,正面次數越接近總次數的50%。因為,硬幣只有兩面,不是正面就是反面,兩面各自向上的概率是50%,等你拋的次數足夠多時,其正面朝上的結果當然也就越接近50%了。

我們的高考成績也是如此!

國家有課程標準,學生有學習教材,考試有考試大綱,出題有嚴格的要求和程序,也就是說,試題無論由誰出,都是不能脫離教材,偏離標準的,因此,每年試題的難度雖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相當的;考生水平,就每一個考生來說,不要說與往年程度可能不同,就是今年的程度也是各有不同,但高考考生每年上千萬,最後考出的成績是就一個統計規律!

大家可以用大數據查看,相鄰幾年的分數線,都是比較接近的。以山東理科本科為例,2013年是471,2014年是489,2015年是490,2016年是451,2017年是433,2018年是435,大家看,越是相鄰年份分數線越接近,也就是說,越是相鄰年份,考試要求越相近,教師教學水平越相近,學生水平也越相近。

再看分數段, 600分考生,2017年,是525人,600分以上累計是17106人;2018年是549人,600分以上累計是20350人;500分考生,2017年是1065人,500分以上累計是106217人,2018年是1083人,500分以上累計是111339人……

大家可以查閱近幾年數據進行比較,雖然考試人數不一樣,但卻大體相近,而且數據越大,數值越是相近,這就是統計規律。

每個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正常情況下,也是相對穩定的,個別學校起伏較大,其原因當然是由考生志願報名“走頂”或“不敢報”引起的,這裡面除了考生原因外,還與學校辦學質量有一定關聯(關於這一點下次我們再詳細分析)。

說了這麼多,我無非就是想說,當今大數據下,所謂的精準分析只是對大趨勢的一種預測,對考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像以位次為基礎進行的所謂精準預測,卻是把考生和家長從宏觀估計帶進微觀測算,數據更精準不假,但對實際中個別考生的錄取結果來說,其影響微乎其微。打個比方說,用分數進行預測的準確率假如是80%,那麼用位次進行的預測準確率可能會達到81%,但是,這個更為精準的81%,不是針對某個考生個人而是針對整個考生群體。而預測的越準確,越會左右考生的“隨意性”,就會像用超生波干擾生男生女一樣,打破考生志願選擇的“自然生態”,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考生不能如其所願,從而走向預測準確性的反面!

志願填報和錄取是市場經濟,往年的分數,位次,錄取線都是過去式

因此,我以為,對考生和家長來說,要從宏觀上把握住大趨勢,但卻不必掌握太多的數據,做太細的分析,更不必追求那更精準的1%,最後的錄取,準不準,最終還是取絕於你的實力,分數亦或說位次,如果一個大學錄取分數最低分連年在600分,而你考了650或者更多,那你就不作管你位次是多少,都可以放心大膽地報,不要說專家,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也會知道,你的錄取率會在99%以上;如果你恰好考了600分,那你報這所學校,只能是“衝一衝”,賭運氣,錄取了就是100%,錄取不了也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因此,家長朋友,選擇志願,不能不考慮,也不能考慮的太細,只要大方向正確,就要果斷一些,該出手是就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