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如何做到用人不疑?

歷史上“忠而見疑”的不公平現象時有發生,這是由於決策者在聽取言論的時候,受到了輿論的左右尤其是讒言的影響,對所信賴之臣產生質疑。劉邦雄才偉略,其謀臣陳平足智多謀,但當劉邦聽到對陳平的質疑時,還是對陳平產生了懷疑;英明的漢文帝,其將魏尚如此忠誠,被人誣告時,也差點丟了性命。

《尚書》中說:“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意思是說,任用賢才勿存疑心,去除奸佞不要猶豫不決。心中懷有疑慮,有好的謀略也不會成功。這就需要決策者有足夠的判斷力和決斷力,要麼不用,用而信之。

有一種“信”是在將領實權在握、功高震主的情況下,統治者仍然對其信賴有加。漢光武帝劉秀手下有一個叫馮異的將軍,作戰有功,為人謙虛,論功時常坐大樹之下以避功賞,人稱“大樹將軍”。馮異手握重兵,在關中作戰時,被人誣陷其挾威自重,劉秀卻給予馮異無比的信任:“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有一種“信”是在對政治謠言充斥於某人身上,統治者仍然對其信賴有加。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躲避戰亂到江東,受到東吳孫權賞識,被委以要職。當其弟諸葛亮為劉、孫聯合之事來到東吳,愛惜諸葛亮才華的孫權希望諸葛瑾能通過各種辦法將諸葛亮留在東吳,為其效力。諸葛瑾回答孫權,雖然自己與諸葛亮是親兄弟,但是諸葛亮選擇劉備,自己選擇東吳,君臣名分已定,都不會背叛自己的事業。孫權表示理解,進而增強了對諸葛瑾的欽佩。後來,諸葛瑾奉命到益州去見劉備,與其弟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以示其忠。再後來,孫劉聯盟破裂,劉備率大軍討伐東吳,諸葛瑾寫信給劉備,責備他不該為報關羽之小仇,而破壞孫劉聯盟,放棄恢復漢室大業。此時,政治謠言四起,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有這個身份,還派親信與劉備聯繫,有可能投降劉備。孫權表示出對諸葛瑾的莫大信任:“孤與子瑜(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然而,對諸葛瑾可能投降的謠言仍然不止。東吳主持對蜀作戰的大將軍陸遜明確希望孫權再次表態,以消除謠言。孫權致信陸遜:“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同時,孫權親自給諸葛瑾寫信,以示信任。隨後,孫權對諸葛瑾始終予以信任。胡三省評價此事說:“觀孫權君臣之間,推誠相與,讒間不行於其間,所以能保有江東也。”

有一種“信”是在過去有政治積怨的情形下,統治者仍然對其信賴有加。趙匡胤在沒有當皇帝前投奔隨州大將董宗本,董宗本讓其子董遵誨與趙匡胤交遊。董遵誨雖然很有才華,但是性格粗魯、做事魯莽,常因小事辱罵趙匡胤。趙匡胤不堪其辱離開董宗本。等到趙匡胤登基當了皇帝后,為國選才,不計前嫌,打算錄用董遵誨,使其為國效力。當董遵誨得知趙匡胤在尋找他,非常害怕,擔心趙匡胤找其算賬,打算自殺。董遵誨之妻告誡他,等你見了趙匡胤後,看看情況,再做決斷,堂堂大宋皇帝,還會為小事忌恨你嗎,說不定還會因禍得福呢。董遵誨打消自殺念頭,去京城見到趙匡胤,叩頭請罪。果如董遵誨妻子所料,趙匡胤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設宴款待,暢敘友情,隻字未提過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為駐守西部邊關的將軍。董遵誨為報知遇之恩,上任後,嚴守邊關,屢立戰功。

有一種“信”是在遭遇抨擊甚至處於對立關係之時,統治者仍然能夠對其進行嘉賞。一代女皇武則天治理天下的氣象被贊為有貞觀遺風,其對有才之人的信賴頗值得稱道。武則天的胸懷和格局影響了其下大臣的行事風格。武則天時期有兩個名臣,一個是狄仁傑,一個是婁師德。狄仁傑能夠成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離不開婁師德的推薦。等到二人在朝中同為朝臣,狄仁傑“頗輕師德”“頻擠之外使”,而受輕視、被排擠的婁師德沒有表示出怨恨、憤怒的意思:“師德知之而不憾。”洞悉群臣心態的武則天叫來狄仁傑並且向他提問:“師德賢乎?”狄仁傑回答:“為將謹守,賢則臣不知。”武則天又問:“師德知人乎。”狄仁傑回答:“臣嘗同官,未聞其知人。”武則天對狄仁傑說:“朕之用卿,師德實薦也,亦可謂知人矣。”隨後,武則天“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推薦表,以賜梁公(狄仁傑)”。聽了武則天的言語,看了婁師德推薦表後,狄仁傑“大慚而退”,嘆曰:“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容,莫窺其際也。”婁師德的高明之處在於能夠寬容狄仁傑所為,實為朝廷存留一個能幹之臣;狄仁傑的自我懺悔亦說明婁師德沒有看錯人。如果婁師德因為猜忌質疑狄仁傑,唐朝有可能失去一個賢良之臣。幸運的是婁師德選擇了對狄仁傑的信任,沒有選擇邀功,沒有選擇發出埋怨之言,可謂聰矣。

「視野」如何做到用人不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