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後進村變身「省級生態村」

紅網時刻通訊員 江先國 王軍 陳凌雲 茶陵報道

曾經遠近聞名的問題村、後進村,如今一躍成為文明村、省級生態村。這種變化從何而來?

幹部轉作風,讓百姓得實惠;產業進了村,致富有門路;少了“等靠要”,多了“主動富”。在茶陵縣舲舫鄉洮水村,答案讓人振奮,變化讓人欣喜。

幹部轉作風,百姓得實惠

“矛盾重重,永遠受窮;發家致富,要走正路。”這句順口溜,曾經是當地村民的真實感受。

洮水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1157戶5349人,人均耕地僅0.37畝,其特徵可概括為“人多地少,山多林少;外出打工多,就地創業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90戶1106人,為株洲市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

村支書譚石祥介紹,過去該村信訪積案多,群眾訴求多,尤其是外出務工的村民,因為信息不暢等原因,容易積累一些矛盾。

暗訪督查組曾在該村抽查,有些村民反映扶貧工作存在“結對幫扶走訪不到位、非貧困戶滿意度不高”等問題。患病在身的貧困戶譚丙朱抱怨說,雖然他家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但田地就在老宅附近,他不願搬遷,提出的危房改造要求遲遲未落實。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亮坦言,反映的問題讓他很震驚,也讓所有幫扶隊員和村幹部們繃緊了弦。化“壓力”為“動力”,後盾單位迅速組織整改,工作隊和村幹部開展大走訪,問難解需,落實政策,扶貧扶志,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

如今,譚丙朱享受到了危房改造和醫療保障政策,並在以前5項保障的基礎上增加到了7項。

越是不理解,越要做工作。去年9月,工作隊建立洮水村微信交流群,全面推行“陽光村務”,村務“微公開”,方便村民通過網絡當“管家”。

“易地搬遷、特困人員評定、低保評審等,凡是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和舉措,我們在村委公開欄公示以後,都要將電子版同步發送到群裡。”村支書譚石祥說。

產業進了村,致富有門路

“嗒嗒嗒……嗡嗡嗡……”歡快的縫紉機聲在車間裡此起彼伏,於香元正低頭認真地縫製著童鞋鞋面。

於香元家裡有6口人,2014年3月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她在村裡的小妮屋鞋業公司上班,拿計件工資,她家於2016年順利脫貧。

小妮屋鞋業公司老闆彭小明,是本村人,多年前到溫州創業打拼,成功創辦浙江小妮屋鞋業公司。2016年,工作隊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引導能人回鄉創業。彭小明在村裡投資開辦製鞋分廠,吸納貧困留守勞動力50餘人。

企業家譚桂軍,也是被請回村裡辦企業的能人,他開辦電子加工廠,安排貧困戶10餘人就業,人均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

為讓貧困戶有穩定收入來源,工作隊把轉移就業作為大事來抓。安排126名貧困人員參加市、縣舉辦的各類技能培訓,促其掌握一技之長。40多歲的貧困戶彭清娥,去年丈夫不幸患癌去世,工作隊聯繫株洲市內某大酒店,安排她從事保潔工作,每月包吃包住,還有1800元工資。

光伏扶貧、技能培訓、組建農業合作社,工作隊重點抓好“規定動作”的推廣。投入30萬元產業幫扶資金入股養殖大戶建設豬舍,50戶貧困戶可受益分紅;籌資150萬元興建兩座光伏發電站,確保28戶貧困戶穩定增收;盤活原有村集體資源,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09年的0.5萬元提升到2017年的5.5萬元。

少了“等靠要”,多了“主動富”

曾經的荒山,如今瓜果飄香;曾經家徒四壁,有了增收門路。貧困戶李夢生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由於身患疾病,64歲的李夢生無法從事體力勞動,家庭重擔壓在妻子身上,經濟十分困難。幫扶工作隊精準識別他家情況後,因人施策,安排加入龍華循環農牧產業扶貧和利民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僅去年他家就獲幫扶分紅5500元。

李夢生感受到的變化,源自村裡的合作社。近三年來,工作隊組織成立生豬、白鵝養殖和農作物種植等3個專業合作社,帶動60餘戶貧困戶脫貧。“現在一個月的收入相當於過去一年的。不用'等靠要',靠自己就能致富。”李夢生說。

從“站著看、等著扶”,到“想法子、主動幹”,這既是貧困戶自我意識的變化,也體現出扶貧思路的轉變。把力量用在打基礎、管長遠的地方,調動貧困人員的內生動力,從苦幹走向巧幹、肯幹、會幹、能幹,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群眾有獲得感,幹部才有成就感。”工作隊積極籌建一批民生工程,投資110萬元整修4座小型水庫,確保旱澇保收;投資290餘萬元硬化村道11公里,戶戶通水泥路;投入60萬元實施路燈亮化工程,易地扶貧搬遷31戶……

人心齊,泰山移。2017年,這個四分之一人口都是貧困戶的貧困村順利通過驗收,脫貧摘帽,農民人均純收入躍過萬元,昔日的貧困村正向小康村華麗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