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宏村是以徽派建築為特色的村落,位於黟縣城西北角,因奧斯卡獲獎電影《臥虎藏龍》而聞名中外,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 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獨出機抒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象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著名景點有南湖春曉、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雷崗夕照等。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佈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彎的水圳是“牛腸”,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腸”兩旁民居為“牛身”。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佈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蹟。

在宏村,並非憑藉門票就可以自由出入各大宅院。想要深入瞭解村落,最好小住三兩天,讓房東領著參觀當地地道的宅院。


南湖

南湖位於宏村南首,建於明萬曆丁未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曆年間,樓舍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曆年丁末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幹青藤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像臨鏡梳妝的少女,把秀髮灑向湖面水中。湖面綠荷搖曳,鴨群戲水,另有一番景緻。

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樹蔭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協調,動靜相宜,顯得幽深、雅靜、清新、明麗。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月沼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這是所謂“牛胃”,老百姓稱“牛小肚”。月沼建於明永樂年間,當時宏村76世祖汪思齊發現村中有一處天然泉水,冬夏泉湧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及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出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的牛形水系藍圖;鑿引西溪水,牛腸水圳九曲十彎,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飲用、洗滌等。

其後裔汪昇平等人投資萬餘金,繼續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牆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雲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承志堂

承志堂,宅居名。位於黟縣,建於1855年前後,為清末鹽商汪定貴住宅。磚木結構,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個,七處樓層,大小60間,門60個,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承志堂木雕,大多層次繁複,人物眾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有較高藝術價值。另外,有江西興國三僚承志堂。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為祠堂名,位於安徽宏村。建於明代。整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面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廳七開間,中有天井,前有圍廊,門旁有抱鼓石。

全祠布柱70根,屬“滿堂柱”建造。正廳四根前簷柱粗大厚實,呈稜形。明間金柱也為梭形。前簷柱及廊柱均有“柱鬥科”,柱頭科之間有“平身科”,均為二跳斗拱。前簷斗拱比廊簷斗拱粗大,柱頭科16朵,平身科18朵,轉角鋪作“小拱頭”。曲梁與柱子銜接處均有丁頭拱承託,拱眼如單幅雲。斗拱、樑架、梭柱等鏤刻精細。現為石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梓路寺

梓路寺原建於唐會昌3年,位於宏村奇墅湖臨近,規模宏大,建築奇偉,重建後的梓路寺廟環境清爽深幽。當年曾經香火旺盛,信眾如雲。後因年久失修,陸續倒塌。2003年重建。重建的梓路寺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約3公里的梓嶺山灣裡。由北京中坤投資集團捐資8000萬元重建,9層羅漢塔參考了國內外200多座建築樣式,按照唐代中期建築風格設計,四方造型,建築高度55.6米。其背靠象鼻峰,左面山脈似青龍,右面山脈似白虎,正前方有四層屏風和兩座臥佛峰,腳下奇墅湖3000畝水面波光如鏡,是一處絕佳的禪修聖地。

重建項目分為學苑生活區、禪修區和學苑區三大部分,目前第一期工程主體結構即將完成,包括山門殿、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以及羅漢塔、藏經樓、接引殿、藥師殿、方丈室、大寮、雲水寮等。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水圳

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來灌溉農田的水利體系,也兼有洩洪的功能。

水圳建於明永樂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總長1200多米,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造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溼度,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發電。

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小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裡,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裡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後,村民才能在這裡洗滌。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於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水系建立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宏村:“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