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第十五人」照片的前前後後

中共一大“第十五人”照片的前前後後

20世紀20年代的尼克爾斯基。

熟悉中共黨史的人都知道: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有15位參加者,國內出席者13人,還有兩位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

15人中,14人的履歷、照片和人生故事,都一清二楚,唯有尼克爾斯基,成了一個謎團,幾乎無人知曉他的模樣、他的故事。97年前匆匆走進上海點擊查看上海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這位俄國人,作為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被鄭重委派來華幫助中共建黨,並在“一大”有過重要發言和建議。如此重要的歷史角色,卻彷彿成了一個隱約的影子,一晃而過,音容杳然……以致有俄國曆史學者撰文稱之為“被遺忘的中共一大參加者”。

於是,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第三展廳,在介紹15位出席者的版面中,14位均有大幅照片,唯獨到了尼克爾斯基,成了一塊醒目而無奈的空白,讓許多參觀者迷惑不解。

這塊歷史的空白,到了2007年初秋,終於將被完整地填補:俄、蒙兩國學者,經由不懈的努力,幾乎是同時發現了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和檔案!

俄羅斯女學者找到了有關尼氏的文字資料

本該懸掛而未能懸掛尼克爾斯基照片處的那塊空白,一直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領導和全體工作人員乃至所有黨史工作者的“心病”。每次看到它,人們心底就湧出難以言語的傷痛;參觀者每次發問,解說員都只能無言作答。為了填補這個空白,建館以後歷代負責人都從未放棄過尋找尼克爾斯基這個被人稱為一大“第十五人”照片的努力。

20世紀80年代中下期,在蘇聯解體前,一大會址紀念館曾通過外交途徑,致信當時的蘇聯最高領導——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請求蘇聯黨史研究機構和檔案部門幫助尋找。戈爾巴喬夫雖日理萬機,操勞國事,仍以極大的熱情交由有關部門認真辦理。

1987年,蘇共中央一位書記應中共中央邀請訪華,我有關部門又抓住這一機會,請他支持查找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回國後,這位蘇共中央書記十分熱心,馬上交給蘇共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一項任務:幫助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尋找中共一大參加者、蘇聯人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和生平材料。馬列主義研究院的卡爾圖諾娃愉快地接受了這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然而,儘管她和她的同行們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但卻一直沒有重大突破。

斗轉星移,又過去了10多年。2006年,卡爾圖諾娃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檔案館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有關尼克爾斯基的文字資料,從中揭開了這個“被遺忘的中共一大參加者”——尼克爾斯基的傳奇經歷。

“尼克爾斯基”是其化名,他的真名叫弗拉基米爾·涅伊曼·阿勃拉莫維奇,軍人出身。尼克爾斯基生於1889年,1921年加入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俄共(布)黨員。他在蘇聯的國內戰爭、經濟建設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勇敢參戰,發奮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幸的是,在1938年蘇聯的大清洗中,他被冠以莫須有的“間諜罪”的罪名而遭逮捕,容不得他進行半點辯解和申訴,很快就在哈巴羅夫斯克被執行槍決。當時他正值英年,還不足50歲。直到1956年,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才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儘管尼克爾斯基的生平漸漸浮出水面,在人們的意識裡有了一個輪廓。但是,由於找不到他的照片,他的面貌仍然模糊不清。怎麼辦呢?熱心的卡爾圖諾娃教授不得不向遠東和西伯利亞的檔案工作者和黨史研究專家呼籲,懇請他們一旦發現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儘快寄給她本人或中國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此後,卡爾圖諾娃仍在繼續努力地尋找尼克爾斯基的照片。

阿列克賽攜照片二到上海了卻心願

2007年6月29日,小雨淅瀝,天氣悶熱。這天,一位俄羅斯的參觀者、遠東國立大學歷史學教授阿列克賽·布亞科夫,攜帶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和檔案材料,來到上海“一大”會址紀念館,興致勃勃地要求面見館裡的領導。

原來,阿列克賽去年曾來過上海“一大”會址紀念館。在細心的參觀中,同胞尼克爾斯基留下的那片“空白”,給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帶來了震撼:這個所有人都知曉的中共一大參加者,怎麼連一張照片都沒有,成了一個不為人所知的人!“我一定要把尼克爾斯基的照片找到,親手送給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填補好這個空白,告慰尼克爾斯基的在天之靈。”阿列克賽暗暗地下了決心。

阿列克賽被已初步知曉的尼克爾斯基獨特的人生和尚未破解的謎團所深深地吸引。回國後,他同卡爾圖諾娃女教授一樣,也在苦苦地尋找尼氏的照片和其他有關的、檔案材料。他先後多次向尼克爾斯基曾經工作過的數個邊疆地區的檔案館致函查詢,但均無所獲。後來,俄羅斯有關方面向他建議,根據尼克爾斯基生平的一些線索,要他不妨向鄂木斯克州檔案館問訊。他覺得這是一條很好的路子,立即往鄂木斯克州檔案館發了急件。兩個月後,這封徵詢信終於有了結果。鄂木斯克州檔案館給他寄來了一封回函和一張光盤。真讓他喜出望外!他立即打開電腦查看光盤。其中有兩張照片:一張是尼克爾斯基人事檔案封面,另一張是帶有尼克爾斯基本人頭像的履歷表。好極了,我持之以恆地苦苦找尋,就是要的這張照片!他趕緊掃描複製。檔案館的回函同時告訴他,在該州的州檔案館裡,還有尼克爾斯基的幾十頁文字資料,他的本名與化名均有明確記錄,其自傳中還披露自己去過上海工作。阿列克賽如獲至寶。這天,他興奮得徹夜難眠。立即做好二赴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準備。

紀念館的負責同志熱情地接待了這位異國的熱心人。然而,在檢視阿列克賽展示的尼克爾斯基照片時,雖然非常高興,但神情卻又十分嚴肅,他們不禁在心底裡發問,“這真的是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嗎?!”

阿列克賽看出了紀念館同志的心思,忙將索取尼克爾斯基照片的來龍去脈和盤托出,又幫“一大”會址紀念館影印了另兩張帶有尼氏照片的檔案資料。

應該說,到此應該足以使一大紀念館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相信:這照片就是尼克爾斯基,尼克爾斯基就是這照片中的人。因為這是在上至俄羅斯聯邦中央檔案館下到鄂木克斯州檔案館分別找到的文字材料和照片。而國內到目前為止,畢竟沒有尼克爾斯基的任何文字資料和圖片。

然而,出於一種職業特有的習慣,上海“一大”紀念館的負責人仍存一種擔心:阿列克賽提供的照片,會不會因為是孤證,而不被史學界採信呢?

蒙古學者提供有力佐證

正在他們疑慮之際,2007年8月的一天,一個來自遠方的電話讓一大紀念館的領導高興不已:蒙古國學者也找到了尼克爾斯基的照片!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早在2001年,蒙古國人民黨的一位負責人到上海“一大”會址參觀,發現展覽尼克爾斯基的照片處空缺,回國後便同蒙古國研究共產國際歷史的著名學者達西達瓦商量,請他做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事——幫中共一大紀念館找到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四年後的2005年,達西達瓦到中國呼和浩特參加一個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會議期間,他又聽到中國同行向他提出了同一個問題。

不能讓中國同行失望!這個“空白”不能讓它再繼續下去了!

於是在2006年的4月、9月、10月,達西達瓦先後三次赴俄羅斯尋找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和其他有關的檔案材料。他幾乎是全天“泡”在與尼氏可能有關的數家檔案館和博物館裡,一頭紮了進去,從浩如煙海的故紙堆中一本一本地查找,一頁一頁地翻閱,看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終於讓尼氏的生平事蹟漸漸清晰起來。然而,遺憾的是,尼克爾斯基的照片卻極難查獲。他沒有氣餒,又去找他的朋友拉·博·庫爾斯。工夫不負有心人。庫爾斯利用工作便利,終於在鄂木斯克州的專業檔案館裡發現了尼克爾斯基的兩張照片!

達西達瓦喜出望外,他一邊讓人進行復制,一邊拿起電話向中國朋友告訴這個喜訊。並且相約在2007年金秋9月,一起遠赴上海“一大”會址紀念館,送交這兩張珍貴的照片。

9月12日,達西達瓦帶著兩張照片來到上海一大紀念館。館裡負責同志親切地接待了他們。大家將這兩張照片同以前獲取的照片作了認真的比對,一張與阿列克賽提供的尼氏在上世紀30年代的照片完全一樣,另一張則是新發現的,是尼克爾斯基在上世紀20年代的英姿——離他參加中共“一大”的時間更近!

心中的石頭落了地,大家喜出望外。這個歷史的懸念,終於解開了!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非常莊重地把尼克爾斯基的照片懸掛在第十五塊空白處。至此,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史更加完整了!然而,為了這個“更加完整”,它牽動了國內外多少有心之人!為了這個“更加完整”,國內外學者付出了多麼大的艱辛和努力!

今天,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裡,那片長達86年的歷史迷霧終於被撥開,那個讓人嘆息的醒目的空白已不復存在。懸掛在展覽大廳照片中的尼克爾斯基,以深邃的目光,面帶微笑,彷彿正在向我們緩緩走來,置身參觀者的隊伍中。尼克爾斯基,這位為中共建黨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共產國際的代表,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來源|黨史博採 來源|子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