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4小時公交「療傷」站 有人在這上了15年夜班

2018-07-20 14:4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曹漫 通訊員 周嵐

杭州24小时公交“疗伤”站 有人在这上了15年夜班

在許多城市,無論多晚,總有一班公交車,準點發出,把辛苦了一天的人載回家。而在成千上萬輛安全運行的公交車背後,有這樣一群人,365天不論白天黑夜,他們默默堅守,將產生故障的公交車快速修理好,反覆檢驗後,重新上路。

把故障扼殺在萌芽狀態

7月11日20時許,記者走進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振華路公交停車場,一股混雜著柴油、機油、清潔劑等的氣息撲鼻而來,這裡也是杭州公交城西修理分公司四工段的駐地修理場。裡面停了不少公交車,二十幾個身穿藍色工裝的修理工,正忙碌著。

“夜班一般是車輛一級維護保養及檢修為主。”杭州公交城西修理分公司四工段副段長陳國民說,四工段負責維護278輛公交車,數量可能不是杭州最多,但點多面廣,涉及西湖科技園、紫金港、蔣村、池華街等區域,“點多面廣就意味著修理管理難度增加,這就需要有極強的責任心。”

陳國民說,天然氣、柴油電池混動公交車每10至12天就需要保養一次,新能源公交車每半個月保養一次,但一次保養質保期(全車所有的零部件)只有3天。

“我們不光要處理車輛故障,更要發現潛在問題,把故障扼殺在搖籃。”陳國民說,這就對修理工的技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很多問題,他們用眼看、聽診器聽,就心中有數了。

每年,公交修理公司還要對所有的機修工、叉車、電焊工、檢驗員等進行浮動技能考試,考核理論和實操兩個部分,通過考試,才能繼續上崗。

杭州24小时公交“疗伤”站 有人在这上了15年夜班

不讓一輛車“躺”在停車場

由於公交車多數零部件在底部,維修也多是在專門的地道里進行。走下三四級臺階,記者來到作業地道。地道不過半米寬,一米多高,只能貓著腰前行。車底下仍有餘溫,黑洞洞的,不過短短十幾米,走得心驚膽顫。另一邊,檢修工人穿梭在地道里,在手電筒的光照下,細緻檢修底盤,一待就是一兩個小時。出來時,臉上全是豆大的汗珠,藍色的工裝上衣也因汗溼,變成了深藍色。

隨後,記者走進公交車高壓艙,只覺得熱浪襲來,像是在烤箱裡。伴隨著複雜的氣味,出來半天,仍感不適。陳國民說,這輛車已經停放一段時間了,如果剛熄火,溫度更高,夏天高壓艙裡的溫度高達60℃。而給高壓艙除塵,檢修人員每次都要在裡面工作1個小時以上。到了冬天,由於溫度低,散熱快,則凍得伸不出手。

在此上了15年夜班的黃永年說,下夜班早則凌晨1時多,晚的話要到早上8時。因此生物鐘顛倒,即便是休息日,他也要凌晨1時以後才能睡著。

另外,由於多工種同時作業,現場打氣泵運轉聲、發動機聲、電鑽聲等,不絕於耳。受噪音影響,幾乎所有的公交修理修理場都是遠離市區和居民區。

而這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公交車儘快“歸隊”,服務市民。

“雖然我們沒有像公交路救中心的同事一樣,經常在馬路上跑,但車到了我們這裡,出現的故障一定要當天解決,加班到天亮,也要都檢修完畢。”陳國民說。

多年辛勤付出獲得回饋

和陳國民一樣,大多數公交修理師傅都不是杭州本地人,年齡多在35歲至45歲間。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公交修理公司一做就是十幾年,多年的辛勤付出,許多人也得到了這個城市的認可和回饋,生活一天天變好。

42歲的黃永年來自衢州龍游山區,2003年入職。剛來杭州時,年邁的父親體弱多病,家裡負擔較重。一旁的陳國民說,那時,黃永年時常買一把青菜,用老家帶來的大米做飯,將就著吃。

“我主動要求加班,除去房租150元,生活費也控制在150元,每月寄1000元回去。”回憶起過往,黃永年並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奮鬥讓青春有了底色。往後,他又經歷父親重病、岳父得癌症等困境,但是由於有穩定的工作和出色的技術能力,克服了重重困難。

2014年,已被評定為高級技工的黃永年,申請到了位於拱墅區半山的田園夏憶苑公租房,65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只需付一半租金340餘元(另一半為公司補貼);2015年,黃永年買了第一輛車;今年6月,黃永年夫婦在老家龍游縣城按揭買了房。

“在杭州如果沒有公租房,我肯定留不下來,感謝這座城市。”黃永年感慨,雖然工作辛苦,但自己和同事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採訪快結束時,記者注意到,有的檢修師傅在休息室,吃起了廚師做好的拌麵。時針指向零時,大街上路燈孤寂,偶爾滑過一輛車,行人難覓,整座城市沉入夢鄉。此刻,檢修工作仍未結束,藍色的身影依舊忙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