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沒看到天安門前的車水馬龍,所以,我也沒看到天橋賣藝的旅人,和西站的過客。”

01

老趙是我大學死黨,畢業後,選擇了“北漂”,過去一個半月,老趙回來了,說再呆在那怕自己會不知道什麼時候猝死。

“恐怖”、“可怕”、“沒有關係寸步難行”,這是他在和我聊天的過程中出現最多的詞彙。

以下是他的原話:

當初的我也是想闖闖,結果發現自己想的太天真,在“本科多如狗,專科遍地走”的北京,學歷不夠,經驗不足,只能當打雜的。

工做地點在朝陽區,住在昌平區,你知道有多遠嗎?這段距離我差不多都到河北了。每天早上4點起床5點趕地鐵,上班路程要1個半小時,7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到家10點。

和別人合租的房子,8個人共用一個衛生間,等大家都洗漱完,已經12點了,房間很小,僅能放下一張1米寬的床和一個小桌子,一個月800。

每月工資4000,但你知道我去上班的路費多少嗎,差不多30。

完全都不敢去外面下館子,從來都是一個素菜一碗米飯,一頓飯15塊,更不要說什麼話費之類的日常開銷。

我在北京的一個月就和朋友下過一次館子,吃了頓羊蠍子花了800,吃的我心痛,一頓飯4個人,都沒吃多少。

聊到這,老趙沉默了。

我沒再繼續追問,因為對於他來說,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每回憶一次都像是揭一次傷疤。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02

二十幾歲的人,應該去打拼,應該去奮鬥,這樣老來自己就不會後悔了,至少我們努力過,奮鬥過。

喝了不少這樣的雞湯,讓我也有想去大城市搏一把的想法。

對,我想去大城市,沒有想過要掙多少錢,也沒有想過要做什麼樣的工作,住什麼樣的房,僅僅是因為雞湯喝多了,想去奮鬥一把,認為青春就應該熱血,就應該去奮鬥,不然就沒有意義了。

但真的到了認真考慮去或不去的時候,我反而退縮了。

我打開手機裡的58、智聯、趕集、拉勾,填好簡歷,把地點定位在北京,上海,廣州,然後,看著我匹配的工作,貸款專員、保險代理人、貨運司機、餐館服務員......

雄心壯志,瞬間蕩然無存。

我讀的是旅遊管理專業,出去以後,無非是從事兩種工作,導遊,計調,但自認為正派的我,在接觸到行業的灰色地帶時,卻又心生牴觸。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有時候想想,自己挺幼稚的,有錢不掙,大家不都這樣嗎,自己怎麼就這麼矯情,這麼幼稚呢。

03

沒錯,我就是怕了,我也認慫。

我一個大專學歷,在那些地方能做什麼?

在那裡有無數本科生,研究生一抓一大把,博士生隨處可見,有那麼多技能比自己強,能力比自己高的人,我拿什麼去和他們拼?

二十幾歲的人,沒有房,沒有車,媽爸年齡也大了,積蓄也都拿來供自己和姐姐讀大學了,現在的我,一無所有。

我不想去拼,不敢去拼,也沒資格去拼。

我是一個驕傲的人,我向往城市寬廣的馬路和車水馬龍,嚮往高大的寫字樓和明晃晃的玻璃牆,也向往能在某個領域獨當一面征戰四方,但我更怕自己的驕傲會被現實擊的粉碎。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畢業前夕,在北京的學長給我留言:

每一個離開北京的人都帶著一絲悲壯,那種悲壯,像每一個死扛在北京的人一樣。

第二年,他回了家鄉,考了事業單位,相了親。

04

有時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在哪裡都能生存下去。

為什麼一定要去北上廣?

有句話叫做“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同樣的能力,在北上廣只能是跑腿,放在二線小城,便是中流砥柱。

我們終究要榮歸故里,而不是爛在都市的角落無人問津。

一個人,只有在適合自己的地方,才能真正生根、發芽。

夢想的門口人滿為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擇留下,找到自己合適的土壤,在哪裡都能長成自己期許的模樣。

縱然北上廣有少年鮮衣怒馬,但小城市也能一日看盡長安花,何況北上廣還有霧霾肆虐。

這世上,既然有人要實現大夢想,那就自然要有人去過小生活。

北漂也好,西蕩也罷,最重要的是,要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那年,我沒去北上廣

———— / END / ————

你還有哪些關於北上廣的感想

歡迎私信姑婆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