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丨十位歷史名人的教育典範(三)

點擊上方“教諭家”可以訂閱哦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其子女的成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而齊家則是家庭教育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社會名流、名門貴族,尤其是帝王將相們,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國家、對社會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教育子女之道便會成為後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考模式。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鄭板橋:教子莫為做官而讀書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他的“道”是什麼呢?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並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幼子而姑縱惜也。”他主張,他的孩子和僕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後來,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夫”。由於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顏之推:教育子女讀書為上

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官至給事黃門侍郎,他對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著“讀書為上”的原則。


北齊滅亡後,顏之推被迫舉家遷徙到長安,朝無祿位,家無積財。面對窘迫的生活,其子思魯問道:“現在我們既沒有朝廷的俸祿,也沒有積蓄的財產,我們就應當盡全力勞作,來養家餬口,但您卻經常督促我們學習,讓我們勤習經史,可是您知道嗎,我們做兒子的,不能供養雙親,心裡感到非常不安啊。”


顏之推聽罷,語重心長地說道:“做兒子的把供養雙親的責任放在心上是對的,但做父親的更應該用學到的知識來教育子女。如果我的豐衣足食是用你們放棄學業換來的,那我真是食不知味,衣不覺暖。只要你們能夠努力讀書,繼承祖上的基業,即使是粗茶淡飯、粗布短衣,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李晟:“西平禮法”成一時表率

李晟,字良器,是唐德宗時期著名的大將,雖為一介武夫,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


李晟的女兒許配給吏部尚書崔樞為妻。一次李晟做壽,其女也從婆家趕來為父親慶賀。酒宴中,一個侍女來到女兒身旁耳語了幾句,女兒聽後似乎極不耐煩,但依舊與客人們推杯換盞,談笑自若。後來在侍女的再三催促下,女兒才被迫退席。可是很快,女兒就又回到了宴席上。這一幕被李晟看到了,他覺得其中必有緣故,便招來女兒問個明白。


女兒答道:“剛才侍女來報,昨晚我婆婆得了一場小病,我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便派人回婆家代我去看望婆婆了。”


李晟聽罷大怒,對女兒說道:“你真是個沒有教養、不懂禮儀的女兒啊!你的婆婆病了,你作為媳婦,就應該在婆家侍奉左右,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孝敬公婆,這才是我李家知書達理的女兒啊。”於是,女兒聽從了父親的訓教,急忙趕回婆家照料婆婆去了。而李晟也在宴會結束後,親自來到崔家看望親家,同時對自己疏於對女兒的管教表達了深深的歉意。李晟教女的故事在當時傳為美談,由於李晟曾被封為西平郡王,因此李家的家法也被時人稱為“西平禮法”,成為一時的表率。


教育故事丨十位历史名人的教育典范(三)

(待續)



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