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徽商與徽州人的「國寶」烤麵餅

胡適曾說過這樣一個關於徽商的故事:徽州人的“國寶”——烤麵餅。他說,我們徽州人商業上的成功,都要歸功於這“國寶”。我們徽州人的習慣,一家若有兩個或三個以上的男孩,把一個留在家裡耕田種地,其餘的孩子,到了十三歲,便打發出門學生意。出門時不要帶多少川資,只用幾尺藍老布做成一個袋,兩端縫合,中間開一個口,每袋一端,裝進五個這樣的“國寶”就算孩子長途的糧食了。好在這“國寶”的餡子都是乾材料,過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緊的,到宿店的時候,一點火,袋裡掏出一個“國寶”在火上烘烤一會,吃下去就算一頓飯,至於宿費,每夜只需大錢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資,綽有餘裕。徽州人窮得不能聊生的時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號,說是“不要慌,十天到餘杭”。徽州人因為有這樣的“國寶”,所以能走遍天下,而無一點困難,徽州朝奉的腳跡遍國內,是不能不感謝這個“國寶”的。胡適把這種烤麵餅稱之為“國寶”,足見他對此的看重。而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徽州人當年起步創業的艱難。今天我們去皖南旅遊,仍能聽到這樣的順口溜: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

胡適所說的烤麵餅,至今在皖南仍能見到。用上好的松樹板圍成一個桶,半人高,直徑一尺多寬,內裡糊上泥,底部放上上好的慄炭,上置鐵絲網格,將餅攤在上面烤。餅橢圓形,兩寸來長,一寸來寬,中包乾香椿,幹竹筍,黴乾菜,蘿蔔乾等,外撒黃芝麻,過一會,立即黃亮亮的,十分香酥可口;而前不久去池州古徽道旁的一個小村落,我又發現了另一種烤麵餅,從大山原始森林裡摘來一種叫大葉菜的葉,簡直有蒲扇那麼大,將之曬乾揉碎,用布袋裝好,冬天快過年時,家家磨了糯米元宵面後,將碎菜均勻拌入,用木模託好,曬乾,過年後出外做生意的人上路了,裝上同樣是很好的旅途食品。只是這種餅呈淡綠色,一烤熱,綿軟中散發出絲絲的清甜。如今旅遊的人們都喜歡吃前一種烤麵餅,後一種如果能開發出來,我相信人們同樣會喜歡的,而且它是一種純天然的有機食品。只是人們在欣賞了對聯的哲理之後,再品嚐這烤麵餅,已忘了它其中包含的當年徽商起步時的艱難,以及它所做出的“奉獻”。

(李傳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