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爲民:房企「轉行」無異「找死」

近期萬科召開股東大會,董事會主席鬱亮一番對房地產前景黯淡的表述,讓已然肅殺氣氛濃厚的樓市天空,顯得更加的陰霾與愁雲慘霧。

當時鬱亮如是說:十年後萬科還是房地產公司的話,那真的是很慘。我現在在琢磨,我們各地的公司把“地產”這幾個字都拿掉……云云。於是有好事者,煞有介事的指證歷歷:萬科要拋棄房地產了!甚至不無誇張的宣稱,萬科也加入了“唱跌合唱團”。真的是這樣嗎?我看真不盡然。

房企面臨“三面夾擊”

首先,要注意的是鬱亮後面接著說的一段話:萬科未來是美好生活的服務商,未來人們提起萬科,想到的應該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幾棟房子。

言下之意顯然是鬱亮深知純粹做房地產開發商已不符現實,畢竟從1997年房改啟動迄今,中國房地產風光了20年,當前受制於政策調控及市場漸趨飽和,加之互(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使房企必需圍繞房地產上中游產業進行縝密的整合、轉型與跨界,創造更多的商機及利潤,以確保萬科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不可諱言,鬱亮所發出的感慨與警語,與當前房地產所處的大環境關係密切。一方面是地價仍然持續走高,大型房企基於生存發展只能“硬著頭皮”出高價拿地;然而另一方面,政府即使高價賣地,壓制需求卻毫不手軟;三方面以往的融資渠道陸續因中央“去槓桿”的決策被強制關閉。如此“三合一”,導致房企“債臺高築”的現象成為常態並愈演愈烈。

萬科是“跨界”而非“轉行”

尤其進入2018年後,隨著調控進入深水區,樓市經營環境趨於惡化,第一季度上市房企負債率便攀升至79.42%,創13年來新高,萬科總負債更是突破萬億,達到匪夷所思的10289.27億元,無論負債額與負債率(84.04%)均創該企業的歷史新高。

凡此種種,便不難理解鬱亮“們”之所以大談跨界、轉型之由來。

然而我要提出的忠告是,“堅守本業”或許是充滿困難險阻的“等死”,但輕易涉足完全陌生的行業、領域的“找死”,恐怕會“死”的更快些。

純理論的說法是“連自己最熟悉的行業都混不下去,進入一個完全不懂行的產業,能不死的更快些”?來自實務的經驗判斷則是1997東南亞金融風暴嚴重打擊中國臺灣地區的經濟,首當其衝的便是以槓桿運作為主的房地產業,一陣風吹雨打之後,許多房企不支倒地,財力雄厚些的或危機來臨前已順利結案的開發商,在慶幸逃過一劫之餘,莫不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轉換跑道(行業)。注意!是“轉行”而非鬱亮口中的“轉型”,差別在於“轉行”已脫離原本的行業,而“轉型”更多的是“層次的提升”與“類別的細化”。於是不少房企憑藉著相對於其他行業的雄厚資本,轉行進入互聯網、高科技、生物醫療……等,在當時看來十分時尚、當紅或看似前景璀璨的行業,結果呢?五年之後全部都在嚴重虧損之後,趁著2003年樓市買氣井噴再次迴歸本業。

房地產以“資本”與“人脈”取勝

之所以如此,道理還不夠簡單嗎?首先房地產是資本與人脈密集的行業,絕大部分的業務可以透過發包、委外的方式解決,各個公司雖各有特色,如;綠地在各地蓋當地最高樓、朗詩強調綠色節能環保、碧桂園重視資金強週轉與高效……,但大框架仍不脫——買到地找銀行貸款、找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找施工隊帶資進場蓋房、找代理公司銷售房屋……。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動輒30億的項目,實際負責的運作團隊僅寥寥十數人。

這是房地產與其他行業顯著差別之處,其實哪怕是房地產行業本身,代銷與中介就有許多本質差異,代銷跨界作中介業鮮少有成功的,反之亦然。可以想見房企轉行難度極高。

或許有人會說,我未必要懂,可以委託專業團隊。“要命”之處便在此!房地產開發商的各個環節即使委外,但自己是內行,完全可以把控,但其他行業呢?因為你不懂,”吃”你沒商量,一個不開心整體跳槽,之前的付出全打水漂……。因此所有諮詢我類似問題的人,我給出的答案總是高度一致;堅守本業未必上天堂,輕易轉行小心下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