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孔融讓梨

一個小時能讓梨的孩子,他還是孔子的後代。最終死於文字獄,罪名卻是不忠不孝不義。”他對他的徒弟說:“我大聖(不是孫悟空是孔仲尼)之後,而見滅於宋(不是宋朝而是宋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劉)?”這是對大漢皇位心動啊?曹操都行動了。又與孫權使者謗訕朝廷。他身為九卿,上朝不戴朝冠。孔融對禰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當時就把禰衡震驚了,禰衡喊他仲尼(在世),他叫禰衡顏回(重生),看把他倆激動的。禰衡因狂而死,楊修因能而死,孔融因傲而死,都是死在一個嘴上。管住嘴,邁開腿,能減肥,能健康,能安全,能樂業。可以說“父母無恩論”是孔文舉被曹操棄市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百變星君》

然此論雖出於孔融,卻源自王充。王充《論衡》載“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慾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及至後來胡適、魯迅多支持此論。周星馳在《百變星君》的“生我是副作用,你還不是享受那些製造過程?”臺詞,也幾乎沿襲了孔融的觀點。

誠然製造過程是愉悅的,但結果卻是痛苦的。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豈止是養,生也痛苦啊!母親十月懷胎,生子,尤其是古代生子,母親承受多大的傷痛。更有甚者多少母親難產而死。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過生日的時候最應該感謝母親,這才是真正的母親節。家人全部照顧,還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成才,各種艱辛花費,用“孩奴”不足以形容其苦。

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寶媽與寶寶

尤其是嬰兒,日夜細心呵護,父母常夜不能寐,哄抱洗換,無微不至,不敢絲毫疏忽,是以嬰兒成幼兒,幼兒成少年,直至弱冠婚娶。嬰兒到婚娶,這個過程充滿了太多的艱辛。更有貧苦人士,為孩子獻出一切,乃至生命。敢問何以無恩?生是十月之痛,而養卻是廿年之勞,甚或更長矣。這難道不是對孩子的恩情,沒有父母沒有孩子,孩子也只有在父母的照顧和教育下才能活著以及更好地活著。孔融等人只知之樂不談其苦,偏頗至甚矣。歷代皇帝頗重孝道,誠然有安定天下的私心。然而父母至親,尚不能孝,此人又能施恩於誰呢?若父母無恩,然則何有恩也?天下安定,百姓方能安居樂業,兒孫孝順,父母方可頤養天年。漢朝自惠帝以來,帝號前皆冠以孝,史稱漢孝惠帝,歷代王朝多有沿襲。

《紅樓夢.好了歌》有言“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女誰見了。”那些說父母無恩的,除非父母特別對他(她)不好,不孝順父母,不值得交往的。個別歪論說,人間諸情,均是交易。縱使交易,只要互利互惠雙贏同福,交易又如何呢?當然,說成交易不免對人間各種情感是一種褻瀆。然而,人間的情感都是相互的,單方面的情感是很會出問題的——簡言之“

愛是相互的”。養兒為防老也許是功利些,但養兒人人都養,可能真正起到防老的真不多見。

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弟子規》

福垊曾說過,其實孩子孝順與否,不在孩子而在於家長的教育。好的教育不能讓孩子飛黃騰達,更能家庭和睦,孝順老人。然而不好的教育卻是讓孩子走向毀滅,家庭走向破裂的。愛是相互的,單方面的愛,絕對無私的愛,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縱然有那也只是悲劇,而且悲劇到來只是時間問題。最無私的愛無過於,孩子的有求必應,自己喜歡的人的有求必應,但我們對他們言聽計從,最終他們的會把我們變成愛的奴隸,無論什麼情感,親情、愛情、友情等等,只要是單方面的都會因為溺愛(慣)而變壞的,這是自作自受。人活者,本來就很累很苦,在熾熱地愛別人同時也要好好地愛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原則,這樣對誰都是好的。

從孔融之死駁孔融謬論

還來說孩子。我們都見過或聽過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溺愛的孩子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不求孩子得到孩子絲毫的愛,於是孩子就變成了只會索取愛的人,大了進了監牢,並且你的最愛卻深深地害了孩子害了你自己害了家庭。愛是相互的,從小讓孩子知道感恩,知道愛是相互的,父母關心愛護孩子,孩子關心愛護父母,嚴格教育孩子,這樣對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對自己以及家庭都有美好的未來。孩子也自然會在你的悉心教養下,好好孝順你。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是不會愛別人的。我們人人都先自愛,再去愛別人,相互的愛不是交易,而是幸福的本源,讓相互的愛產生更多的感動,那才真誠的快樂幸福長壽的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