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到不幸福,去讀羅素吧!

幾年前曾在西安參加過一個讀書會,當時邀請的嘉賓是編劇蘆葦,他說到自己年輕時內心特別苦悶,直到讀了羅素之後,才慢慢不那麼擰巴了。

伯特蘭·羅素,生於1872年,卒於1970年,享年98歲,他一生精力旺盛,不僅生活多姿多彩,而且留下了豐富的著作。他的作品閃爍著睿智理性的光芒,行文從容幽默,善於從日常瑣事中提煉哲理,讀羅素的作品,你很難不為他的箴言說服。

如果你感到不幸福,去讀羅素吧!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happiness)發表於1930年,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不幸福的原因”,下篇是“幸福的原因”,每篇下面有數章逐個分析。《幸福之路》提倡過一種豐富但剋制的生活,類似於中國的中庸之道,但孔子的哲學因年代久遠被曲解得太程式化,羅素的觀點卻生動清晰,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

1、我認為,這種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所導致的,這些錯誤破壞了人們對還算可以的事物與生俱來的興致與愛好。

2、對那些極度沉迷自我,以至於用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挽救的不幸的人來說,對外部事物產生興趣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3、典型的不快樂的人都是年輕時被剝奪過一些正常滿足的人,他會因此更看重這類滿足而不是別的,這也就讓他的人生倒向了一邊。

4、那些真心認為他們的憂傷源於他們對宇宙的看法的人是在本末倒置。事實上,他們的痛苦是由一些他們還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而這種痛苦又讓他們總是想著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中讓人不太愉快的地方。

5、之所以會有虛幻感,是因為滿足天然的需要十分容易。

6、人們所說的生存之戰實際上是成功之戰。當他們戰鬥時,他們怕的不是明天會吃不上早餐,而是他們沒有鄰居強。

7、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們過於將在競爭中獲勝看做是幸福的主要源泉了。根據這種哲學,生活就是比賽,就是競爭,只有贏家才會受人尊敬。這種觀點使得人們回以犧牲感覺和智力為代價去過度培養意志力。

8、煩悶的本質之一,是現實環境與讓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反差,它的另一本質是人的機能沒有被完全佔用。

9、對於年輕人來說,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各種印象是不好的,這會讓他們長大以後不能忍受可以為他們帶來成功的單調生活。我並不是說單調的生活本身就有價值,而是隻有一定程度的單調才有可能得到某些美好的東西。

10、

不能忍受厭煩的一代將是渺小的一代。

11、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一種平靜的生活,因為真正的快樂只能常駐在平靜的環境裡。

12、普通人的疲勞在很大程度上是憂慮引起的,而較好的生活哲學和多一點的心理自律可以防止憂慮的產生。

13、通過培養有秩序的頭腦而增加的幸福感和提高的效率是令人吃驚的。有秩序的頭腦就是在合適的時間裡充分地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時間裡斷斷續續地思考這件事。優柔寡斷是最勞神、最徒勞的事。

14、當你發現你是一個對任何事都愛多想的人時,最好的辦法一直都是比你本能的那些想法再多想一些,直到這種事的病態魔力最終蕩然無存為止。

15、緊跟著憂慮的、最有可能導致不快樂的原因之一,也許就是嫉妒了。應該說嫉妒是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最普遍的情感之一。

16、嫉妒的人不會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找尋快樂,而會從其他人擁有的東西中找尋痛苦。如果可以,他會去剝奪別人的利益。幸好人性中還有一種叫做羨慕的補償性情感,想增加幸福感的人一定都希望增加羨慕,減少嫉妒。

17、嫉妒是一種惡習,它部分是道德層面上的,部分是智力層面上的,它從不看事物本身,只看事物之間的關係。

18、僅靠成功是不能遠離嫉妒的,因為總能在歷史或傳說中找到比你更成功的人。要想遠離嫉妒,就應好好享受你面前的快樂,做你必須做的工作,避免與你想象中、可能是十分錯誤、比你更幸運的人作比較。

19、減少嫉妒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疲勞,但最重要的顯然是過一種能夠滿足自己天性的生活。

20、儘管嫉妒是邪惡的,後果是可怕的,但卻並不完完全全地是個魔鬼。它部分也是英雄式痛苦的一種表現,這是在黑夜裡跋涉的人的痛苦,他們什麼也看不見,可能會走向更好的歸宿,也可能只是走向死亡和毀滅。

21、理性的人比永遠受制於內心衝突的人更能自由地審視世界,更能自由地藉助自己的力量來實現外部目標,因為理性存在於內心的和諧之中。最無聊的莫過於自我封閉了,最令人愉快的莫過於將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轉向外部世界了。

22、對世界的孤陋寡聞讓人們遭受了大量不必要的痛苦,這種痛苦有時只限於青年時代,但在人的一生中卻並不少見。這種與世隔絕不僅是痛苦的根源,還會讓人將大量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保持精神獨立的工作上,以對抗四周的敵意,並且十有八九不敢循著自己的思想,直至得出合理的結論。

23、因為這些,大多數出類拔萃的青年男女的青春期都是很不快樂的。對他們那些較為平庸的同伴來說,青春期是愉快和享樂的時期。

24、輿論對顯然會害怕它的人總比對滿不在乎它的人要暴虐得多。

25、在接受過最高等教育的社會成員中,目前最快樂的就是從事科學的人了。

26、對於他人的興趣是一種情感,但並不是要抓住、佔有和總是渴望回報的那種情感。後一種情感常常是不快樂的根源。會讓人快樂的那種情感是喜歡觀察人、能從他們的個性中找到樂趣的那種情感,願意為與自己接觸的人提供感到有趣和快樂的機會,不想去支配他們或讓他們對自己無比崇拜。

27、幸福的秘訣在於:興趣範圍要儘可能地廣,儘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敵意地對待你感興趣的人和物。

28、快樂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通、最獨特的一個標誌——情趣。

29、我們都有得內省病的傾向,對於展現在自己面前的多彩世界,內省者卻轉過頭來只盯著內心的空虛。不要以為內省者的憂鬱裡有什麼偉大之處。

30、有些人覺得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是無聊的,另一些人卻能很快、很容易地對遇到的人產生好感,除非有什麼明確的理由讓他們有別的感覺。

31、古人把適度、節制看成是基本的美德之一。在浪漫主義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很多人都拋棄了這個觀點,他們讚美激情,即使這種激情是拜倫式英雄們所具有的破壞性的反社會激情。

32、缺乏情趣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沒人愛自己,反過來,覺得有人愛自己則會比其他任何東西更能增加情趣。

33、

竭力通過善舉來換取愛的人會因為人們的忘恩負義而感到幻想破滅。

34、太強的自我就是一所監獄,如果一個人想盡享世界的快樂就必須逃離這所監獄。能夠得到真愛是一個人已經逃離了自我這所監獄的標誌之一。

35、每個人都設法不把自己交出去,每個人都保留著自己的孤獨,按兵不動,所以一無所獲,這種經歷沒什麼重要價值。

36、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的變化是民主思想被廣泛傳播的很好例證。父母不再相信他們擁有管束孩子的權利了,子女也不再覺得自己應該尊重父母了,以前天經地義的服從美德現在也成了過時的東西了。

37、一個能成就偉大事業、名垂青史的人可能會藉助工作獲得生命延續的感覺,而普普通通的男人和女人則只能靠孩子了。任由生育衝動消減的人已經讓自己離開生命之流了,他們這麼做是冒著讓生命枯竭的巨大風險的。

38、父母之樂源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覺得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在其他部分死後仍能繼續活著,而這部分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再活下去,這樣就能讓血脈永存。另一方面是融合了權力、力量和溫情的一種東西。

39、明智地度過閒暇時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終極產物,目前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水平。

40、為了逃避苦悶,比較明智的富人都會努力工作,就好像他是個窮人。大多數富有的女人也會忙著做無數的瑣事,並自認為這些事極為重要。

41、在如何全面看待自己的生活這個問題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有些人認為,將生活看做一個整體是很自然的事,而且能夠愉快地這麼做也是獲得幸福的關鍵。另一些人則認為生活是一連串不相關的事件,它們沒有方向,缺乏一致性。我覺得前一種人比後一種人更有可能得到幸福,因為前者會逐步營造出一種讓自己滿意、有自尊的環境。後者則會隨環境之風飄來蕩去,永遠也沒個落腳點。

42、現代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太注重獲得某種技能,太不注重通過對世界的全面觀察去拓展人的頭腦和心靈了。

43、焦慮,煩躁,惱羞成怒都是毫無意義的情緒,這方面感覺很強的人可能會說他們剋制不了這種情緒。我不知道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徹底放棄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剋制這種情緒的方法。

44、我猜想,每個文明的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的一副肖像畫,如果發生了可能會破壞這幅肖像畫的事,他們都會惱怒。最好的治療方式是不是隻擁有一幅畫,而要擁有一個畫廊,這樣就可以遇到什麼情況挑選什麼畫了。如果這些畫中有些很可笑,那就太好了。整天把自己看成是悲劇中的英雄是不明智的。

45、一般來說,不快樂的人會有一種不快樂的信仰,而快樂的人則會有一種快樂的信仰。他們可能會將快樂或不快樂歸因到各自的信仰上,而真正的原因卻在別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