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僞勤奮」的靈丹妙藥

兩年前,我在教育機構工作時,帶了兩個高三畢業班。一個班全是文化生,另一個班全是藝術生。一般大家都認為藝術生不好帶,因為他們調皮搗亂,和普通文化生相比底子更差且心浮氣躁。可是那一年我卻碰到了截然相反的情況。

藝術班的學生,因為各方面情況尤其基礎知識方面太差,所以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完全按照老師的節奏走,也從來提不出任何似乎有見解的學習方案來,就連作息時間都是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就這樣一直到6月份高考,結果當成績出來時,普遍考的異常好,其中最好的一個學生是學美術專業,超出美術專業一本線130多分。

而另一個班,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情況。他們的基礎相對好一點,也正因如此,每個人都雄心勃勃,定的目標大都為一本或二本院校。一開始老師們也都對這個班的學生抱有很大希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慢慢地暴露了出來。

因為基礎好,他們總想更快一步走向成功,總覺得老師的節奏慢,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否定當前的教學模式,提出相當有“見解”的方案來。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然而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他們太“勤奮”了!

按照當時我們的設計,從早上7點開始進班學習到晚上9點放學,中間扣除3個小時的吃飯及午休時間,還有11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如果白天的時間好好利用起來,完全可以了。但問題就是出現了,尤其是中午。

我們當時規定,中午12點至1點半為吃飯時間,但鼓勵大家提前吃完飯回來進行午休,一直到兩點,再開始上課。但這些同學捨不得休息,一直在勤奮,任憑老師各種勸說,我自巋然不動。結果到了下午的課堂上,成了霜打的茄子了,聽課效果很不好。

其中有一個姑娘,更加極端。

姑娘每天早上7點準時到校(極少遲到),可是早讀剛參加一半,便已困的睜不開眼來。上午的課基本上也是在半睡半醒當中渡過的。到了中午,別人要休息了,她開始瘋狂的學習了,結果下午的課又是飄飄然就過去了。

後來我找她談話,問她為什麼每天都這麼困,是不是玩手機了。她說,老師我沒有玩手機,其實我每天晚上都學到兩三點。聽到這個答案,我頓時呆住了。我又問,為什麼呢,你只要把白天的時間都利用好了,完全夠了。她說,因為白天的失誤(犯困)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所以晚上要加班加點給補回來.....

說到這裡,我明白了。

她覺得白天沒學好,所以晚上要補回來。可是她沒有想到,晚上過度的學習又導致白天的低效率甚至無效率。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惡性循環。退一步講,究竟是自學有效率還是老師帶著有效率,她沒有搞懂。再退一步,長此以往,就算成績上來了,身體素質也要下去了;更有甚者,成績也沒提上來,身體也垮了下去。

跟她溝通,跟她家長溝通,效果都不明顯。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一個多月。

有一天姑娘突然發現她的胳膊腫了,又一看腳脖也腫了,再一看脖子也有些浮腫,我趕緊給她批假去了醫院。到了醫院一檢查,全身性浮腫。最後,住了一個多星期的院。後來,她讀了大專。

其實,這個姑娘也好,這個班也好,都犯了一個共同的毛病―――偽勤奮。所謂偽勤奮,簡單說就是,看似很忙、很拼搏、很勤奮,卻出不了成績;看似每天花費很多時間,卻沒做成多少事。實際上也就是目標與時間的不協調導致偽勤奮的出現,目標不清晰可能會導致問題,可就算目標清晰,不能正確處理時間,其結果還是不盡人意。

所以,在我看來,要想擺脫偽勤奮,從根本上講就是從時間上下手,其次要保證每一項任務及目標的可量化衡量。學會管理時間是基礎,因為只有把時間管理好了,才能保持高效率避免偽勤奮。正如簡書原創作者林小白《每天多出一小時》中所言:“時間管理,並不是讓你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是要讓你在有效時間內更為有效、輕鬆地完成事情。”

擺脫“偽勤奮”的靈丹妙藥

管理時間並不難,正確的方法很重要。林小白《每天多出一小時》明確指出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即是目標設定,並專門用了一節的內容來具體講解。正如王健林所說,要先定一個小目標(當然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怕是不能1個億了)。對於他而言,一個億卻是不在話下,但對於我們而言,這個目標太大,短時間內肯定完不成,如此一來反而會打擊我們的積極性。所以小目標很重要

“實際的、準確的、清晰的目標能提供足夠的動力,提高執行力,從而實現目標。”(《每天多出一個小時》

《每天多出一個小時》中講到了一個真實案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1984年,日本東京舉行了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有很多知名運動員參加的情況下,居然是經驗並不算豐富的山田本一獲得了冠軍。當記者問他是怎樣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時,他只回答了記者一句話:“比賽需要智慧,我用智慧戰勝了對手。”兩年後,山田本一再一次代表日本參加了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馬拉松邀請賽,這一次,山田本一又輕鬆地贏得了冠軍。記者在採訪時又問他:“上次你在日本獲得冠軍後說是靠智慧得勝利的,那這次又獲得了冠軍,又憑的是什麼呢?”山田本一回答記者:“這一次也是用智慧取得勝利。”幾年後,山田本一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以前我參加比賽,目標就是最後的終點,每次都會覺得非常累。後來,我把幾十千米的路程分成了很多小目標,跑起來就很輕鬆。所以在比賽之前,我都會仔細地看一遍比賽路線,幾下幾個明顯得標誌。比賽開始後,我就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跑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朝第二個目標跑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前期目標或大目標,因其宏觀性不容易量化衡量,而影響我們實施的效果。因此我們既需要把長期的目標分解為短期的目標,同時還需要確保每個階段的小目標是具體的,並且是能夠量化衡量的。

山田本一之所以能出人意料的獲勝並在以後的比賽中不斷獲勝,實際上正確因為他科學的處理了目標與時間的關係。他使用了一個重要的法則———SMART法則。

該法則最早由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不過真正的會使用的人卻很少。《每天多一小時》詳細講解了該法則的精華。

S—具體(Specific)。目標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提出一些看似偉大卻很難看得到摸的清的目標,比如我要好好學習,那怎樣才算是達到了好好學習的目標?目標不具體不明確,常常使我們半途而廢或大打折扣,如果我們把好好學習換成期末考進前十名會不會更好一些?。

M—可量度(Measurable)。我們定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可量化的標準,是可以衡量的。還以學習為例,我定了期末進入前十名的目標,那就需要將這個目標進行量化,如我每個學科要達到多少分,每個學科到提高多少分。

A—可實現(Attainable)。假如每次考試都考最後一名,這次你生氣了,說期末考試我要考第一名,考不到我就死去。而現在距離期末考試已經只有兩個月了。那這個目標完成起來恐怕還是很有難度的,弄不好還真得找佛祖報道。

R—相關性(Relevant)。也就說,完成此目標也一定要與別的目標有關聯,否則即便這個目標實現了意義也不大。比如,為了考好語文,一定要把一篇很長的文章背下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背下來了。可是很早已經老師就說了,期末考試不考這篇課文。那豈不很尷尬了。

T——時效性(Time-bound)。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也就說要給每一項目標都設立一個最後期限。比如,我一定要在一個小時內完成這項任務,那麼你就會竭盡全力的去完成它,否則你可能三天也完不成。

SMART法則可以及其有效的幫助我們明確高效地工作,並且還能對績效考核提供考核的目標和考核的標準。

另外,林小白還主張制定“TO-DO List”(待辦清單)及

科學使用日程表(完成情況及說明)

所謂待辦清單,即某個時間段內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活動的個人清單。待辦清單以日待辦清單為主。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只有把待辦清單徹底搞清楚了,我們才可以對所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數,同時還可以摸索節省時間的竅門,且如此方可系統地制定時間週期更長的有效清單,從而讓你的生活張馳有度。

大概我們每個人都做過一些日程表,且規劃的很詳細,可最後的完成效果恐怕自己心中都有所分寸。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並沒有設立完成情況欄。任何一項亟待完成的事項,我們都需要知道它的結果如何,因此對一件事情進行回顧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在制定待辦清單的時候,我們著重於思緒的整理及習慣的初步養成,所以並沒有強調回顧事件的重要性。但一旦這件事情加入至時間表裡,我們就需要對它的完成情況進行回顧,我們需要知道它是否被順利完成,在進行的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以及時調整隔天的待辦清單事項,達到更好地管理時間的目的。(《每天多出一小時》)

擺脫“偽勤奮”的靈丹妙藥

如果缺少這一欄,很多時間完成的不及時甚至沒完成,可能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所以,我們很需要在制定時間表時添加完成情況及說明一欄。這樣制定出來的時間表才能發揮它該有的效果。

合理使用SMART法則、待辦清單及科學時間表,可以有效處理好目標與時間的關係,如此,我想便可解決掉偽勤奮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