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之父——裴秀,一位喝錯酒而亡的地圖學家|地理研習社

公元271年的今天(4月3日),我國古代地圖學家,中國地圖之父,裴秀因服寒食散誤飲冷酒去世,享年47歲。

這個死法還真是……寒食散,又名五石散。由紫石英、硫磺等五種礦物質組成而得名。五石散據記載可治療中風和傷寒,另外還可“濟其色慾”。這些獨特的功效,致使其在魏晉時代非常流行。所謂的“魏晉風度”,其實是吃寒食散的緣故。魯迅先生曾稱“五石散的流毒就通清末的鴉片的流毒差不多”,唐代孫思邈也稱“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五石散服用後,其礦物毒性發作會產生巨大的內熱,而需要一套程序將內熱散發出來,比如吃冷飯、飲熱酒、冷浴。所以五石散得名“寒食散”。結果裴秀偏偏喝了冷酒,因此身亡。

中國地圖之父——裴秀,一位喝錯酒而亡的地圖學家|地理研習社

▍我們今天有時用“魏晉風度”而形容灑脫崇高的生活方式。其實魏晉風度是當時濫服五石散而造成的,晉人著輕裘、緩帶、寬衣是為了散發內熱。何晏、司馬丕等皆因五石散身亡。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重要貢獻是,著有中國最早有記載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並在其序中提出了對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影響很大的“製圖六體”。即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製圖六體是幾乎每個地理專業大學生必須學習的一個知識點。

中國地圖之父——裴秀,一位喝錯酒而亡的地圖學家|地理研習社

▍製圖六體對應今天地圖上的解釋。除了今天地圖學上的地球投影和經緯度的概念,其餘幾乎都已由裴秀所提出的。

“製圖六體”的創立,在中國地圖製圖史上有著劃時代的堅程碑的地位,但這一理論應是兩漢以來許多製圖工作者積累的經驗,由裴秀概括而產生的。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中國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部地圖集,很遺憾已經失傳。但裴秀的製圖理論卻深刻影響了唐代地圖學家賈耽和宋代的沈括。

中國地圖之父——裴秀,一位喝錯酒而亡的地圖學家|地理研習社

▍賈耽繪製了《海內華夷圖》,開創了中國歷史沿革地圖的先例。原本已佚失,上圖為宋朝時期的一幅《華夷圖》,其保留下《海內華夷圖》的一些地域圖形和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