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法寶:寫作技巧——「鳳頭」「豹尾」

前言:

最近有很多同學都跟我反饋,好長時間沒寫作文了不知道該怎麼下筆。今天老師我專門為大家整理了一下寫作的技巧,尤其是開篇(風頭)和結尾(豹尾)非常重要,在批改試卷的時候,考官肯定會一定會的看的兩部分,寫好這兩部分是獲得高分的關鍵,接下來,老師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怎麼寫鳳頭和豹尾。(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證乾貨資料。

通關法寶:寫作技巧——“鳳頭”“豹尾”

一、開頭範例

(1)積累與堅持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若無每日聞雞起舞堅持不懈的毅力,那麼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無長年筆走龍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麼王羲之又怎能揮毫蓋世被尊為書聖呢?若無半生鑽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麼陳景潤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譽世界呢?每一個老師都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學習與積累,才能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跟上潮流。

(2)寬容

寬容如天空般遼闊,它有著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豁達的風範,一種不拘小節的灑脫,一種有容乃大的胸襟,更是一種寧靜淡泊的人生境界。對於學生的無心之過,老師要用博大的胸懷包容;對於他人不同的批評之聲,能以寬容的心態去接納。給對方讓出了一屢陽光,更給自己贏得了一片晴空。

馬克吐溫說過,“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是寬容。”寬容就是理解學生,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孩子看。作為老師,可能會遇到不同性格的學生,可能會生氣、可能會無奈、可能會無助。要面對和處理各種情況,必須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以寬容的心態成全自己的職業。

(3)師愛

陶行知先生曾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愛的教育”。對啊,愛是教師的天性,從金子般的年華到日染桑榆,有多少不知疲倦的跋涉者,留下一行行奮進的足跡。

二、結尾範例

(1)師愛

冰心說道:“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教師要以愛去播種,以心去耕耘,以智去勞作,在學生美好的心野裡種下智慧的種子,收穫愛的結晶。

(2)挫折

巴爾扎克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面對不幸和困境,成長是必然伴隨的。風雨過後,意志在困難與不幸中成長;走出荊棘,樂觀在困難與不幸中成長;登上山頂,恆心在困難與不幸中成長。人生要盡全力度過每一關,不輕言放棄,才與智的成長便會在這奮力之中破土而出。

(3)責任

沒有藍天的深邃,就沒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就沒有有魚兒的優雅;沒有原野的芬芳,就沒有小草的翠綠。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找到自己教書育人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光源,發出自己的聲音。唯有如此,學生的未來才有希望之光相隨;唯有如此,教育事業的明天才會迸發出瑰麗的色彩!(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證乾貨資料。

(4)為人師表

韓愈說: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為人師者亦為人模範。三尺講臺上的我們,意氣風發,教書育人;三尺講臺下的我們,文明爾雅,為人師表。教師是現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承者,表裡如一是對我們最高的要求和行為準則。“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

通關法寶:寫作技巧——“鳳頭”“豹尾”

三、案例素材

“教師素養”話題

(一)事實論據

1.知識素養

孔子:“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師德素養

(1)孔子:“禮”和“仁”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歡迎大家關注老師微信公眾號搜索:張貴川teacher)裡面全是考證乾貨資料。

(2)啟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師範”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啟功先生為北京師範大學所擬的校訓,它不但緊扣“師範”二字,而且包含了學與行,理論與實踐,做學問與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師等之間的辯證關係。這是啟功先生對莘莘學子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寫照。啟功師從陳垣先生,恩師對他幾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啟功先生異常感動,念念不忘,他的學生不知聽了多少遍啟功對恩師陳垣的懷念和感激。在《“上大學”》一文中他曾寫道:“恩師陳垣這個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識的恩誼之恩!”而在自己的執教生涯中,啟功又將此“恩”傳給了學生、後輩。啟功先生一生謙遜,從未以名人自居,終生虛懷若谷,先生教學兢兢業業,從不搞特殊。他待學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給學生買回昂貴的書籍。

(3)“範跑跑”和“郭跳跳”,德育的思考

範美忠本是一位頗受當地學生歡迎的教師,但因在汶川大地震中不顧學生自己一個人先跑出了教室,並在博客中說明自己並無內疚之感,而被網友稱為“範跑跑”。在6月7日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節目中,範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與節目嘉賓展開辯論,作為觀點對立方的郭松民用“無恥”“畜生”“雜種”之類的字眼對範美忠進行了辱罵,情緒異常激動,中途甚至一度憤怒離場,事後被網友冠以“郭跳跳”“郭道德”之類的綽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